李海濤 黃 圳* 熊 萍 丁建業(yè)
(廣東省清遠市中醫(yī)院,廣東 清遠 511500)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居各種急腹癥的首位。各種性別、年齡均可發(fā)病。在臨床治療上,手術仍占據主要位置。而臨床上需要關注的問題是:由于闌尾炎癥繼發(fā)的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炎癥的擴散從而導致腸功能恢復慢。為了提高患者在術后的生活質量,本文從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的作用三個方面,探討中藥方劑自擬通腑祛濁灌腸湯在行急性闌尾炎術后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全都病例均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間在我院外科住院行急性闌尾炎手術的患者,共60例。按隨機分組原則分為通腑祛濁灌腸湯治療組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齡l8~55歲,平均32歲;對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26~49歲,平均29歲。2組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1 治療組
術后常規(guī)禁食,在抗感染、補液治療的基礎上,6h后采用中藥高位保留灌腸,2次/日,至胃腸功能恢復為止,中藥灌腸方以自擬通腑祛濁灌腸湯:龍膽草、梔子各30g,大黃(后下)、芒硝(沖服)、萊菔子各20g,忍冬藤、虎杖各45g。上藥煎汁約200mL,于輸液瓶中裝入紗布過濾好的藥汁,按高位保留灌腸方法操作,滴速15~20mL/min,維持時間30~60min。
1.2.2 對照組
術后常規(guī)禁食,再抗感染、補液治療。
記錄2組每分鐘腸鳴音次數,每小時記錄1次,記錄起始時間分別為:治療組于灌腸后2h,對照組于術后8h。并分別記錄肛門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
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見表1。
從表1可看出,自擬通腑祛濁灌腸湯對術后患者有明顯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的作用,統(tǒng)計學有顯著差異(P<0.05)。
所謂“腸癰”,在《金匱要略》中與現代醫(yī)學所述闌尾炎很相似。其形成原因為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過食油膩,損傷腸胃,使?jié)駸醿忍N,或飽食后急劇奔走,使腸道運化失常,導致氣血凝滯,總之氣滯、血瘀、濕阻、熱壅,最后導致瘀滯熱積不散,血肉腐敗而成癰腫,如《靈樞?上膈篇》載:“喜怒不適,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時則寒汁留于腸中……,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闭f明腸癰乃氣血凝滯,血肉腐敗而成。而西醫(yī)則有神經反射學說、闌尾腔梗阻學說和細菌感染學說等理論。
圍手術期腹部術后處理中,因炎癥的擴散導致腸功能恢復慢,胃腸動力的恢復成為術后治療較棘手的問題。西醫(yī)對加快胃腸功能恢復的治療方式主要為鼓勵患者翻身活動的自然恢復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藥物應用上作用大都較為單一,而且副作用較多,如:胃動力藥、擬膽堿酶類及外用潤滑劑等。
祖國醫(yī)學認為,手術刺激使機體平衡被打破,臟腑氣機逆亂,升降失常,清濁不分,不能藏谷納新,推陳祛腐,離經之血留于腹內,瘀血停蓄,瘀久生熱,濁氣積聚,則可產生發(fā)熱、腹脹等[1]。自擬通腑祛濁灌腸湯中大黃苦寒,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為君藥,在現代試驗研究中,更是具有了促進胃腸功能蠕動的作用[2];芒硝咸寒,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助大黃蕩滌之功,為臣藥;萊菔子消食除脹,消痞除滿助腑氣通降;虎杖、梔子、忍冬藤、龍膽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共為佐藥。諸藥配伍共奏通腑瀉濁,清熱解毒之功效??梢钥闯?,大承氣湯的基本組成藥物,在本方中均有體現,可謂是承氣湯的加減方,術后大承氣湯加減高位保留灌腸治療的研究證明[3,4],在改善腸麻痹和腸梗阻、維持腸道正常運動、保護腸屏障功能上承氣湯具有明確的作用。在臨床中,急診術后早期不宜進食、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而本合劑的直腸給藥,恰好起到彌補作用,避免了口服藥物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可證明,在促進胃腸運動中,中藥的作用機制復雜而廣泛,涉及胃腸運動的多個調節(jié)環(huán)節(jié)和因素,中藥的藥物調治起主要作用,機體整體功能恢復得到激發(fā),尤其是胃腸功能的恢復,因手術引起的生理機能紊亂得到改善。因此,與闌尾炎術后常規(guī)治療相比,常規(guī)治療加自擬通腑祛濁灌腸湯灌腸的療效更優(yōu)。闌尾炎術后常規(guī)治療加自擬通腑祛濁灌腸湯灌腸的療效對腸功能的恢復有明顯促進作用。
[1]吳咸中,田在善.證與治則的實驗研究[J].天津中醫(yī),1996,13(5): 32.
[2]康復笑,韓宜印,何淑賢,等.生大黃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2,8(3): 168.
[3]解基良,張志堯,吳咸中.MODS時腸道細菌移位及承氣方劑對其影響的病理形態(tài)學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0,6(3):191.
[4]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