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林
領導的影響力除了基于自身法定職責的“硬實力”和基于言談、魅力、學識等“軟實力”以外,還源于善于利用各種新興技術、媒體影響及引導社會的“巧實力”。
當楊達才在事故現(xiàn)場的微笑遭遇網絡之后,人肉搜索引發(fā)出“表哥”事件,幾番波瀾的結果是陜西安監(jiān)局長楊達才“被雙規(guī)”。由此,“搜索”楊達才充分彰顯了網絡的力量。
水能覆舟亦能載舟,面對網絡,信息化能力理應成為現(xiàn)代官員的必修課。今年6月,廣東省舉行了21個地級以上市黨政主要負責人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技能考核。書記、市長們按照要求,發(fā)郵件、看微博、上QQ、回復網友問題、進行視頻對話……這都展現(xiàn)了官員提升信息素質和能力的意識,但是,總體而言,官員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質離人民的要求還尚有距離。
主政“巧實力”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于執(zhí)政黨而言,其執(zhí)政環(huán)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知識信息的迅速擴容和傳播,加上新興網絡媒體的不斷發(fā)展,讓官員領導與行政行為甚至各種生活細節(jié)可以隨時“暴露在公眾面前”。人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事件借由網絡瘋傳,迅速“膨脹”成了各種“日記門”、“X事件”等等網絡熱點。而最近的陜西“表哥”事件,充分表明在網絡時代,“網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容不得半點污點藏身。
在傳統(tǒng)社會里,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要么是“官方告示”,要么是“口耳相傳”,這就意味著誰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誰就可能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和權威,由于這種傳播渠道往往是“單中心”和“單軌道”的,所以社會治理面臨的環(huán)境封閉卻簡單。但是在網絡社會,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人數(shù)眾多、成份復雜的網民既可以成為信息源,又可以通過網絡成為信息傳播載體;既可以分享正面消息,又可傳播負面消息,甚至可以制造各種“謠言”。這種信息話語權格局的轉換,促使各種信息直接影響不同受眾的心理,導致人們的思想認識和世界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禮甚或沖擊,人們大可抱著各種質疑、支持、否定或冷漠的心態(tài),成為復雜信息的受眾。
事實表明,經由網絡信息演變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應對稍有不當,就會危及政府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治理社會莫如“治心”,而“治心”目標的最終達成,取決于官員能否“知民心”。為此,提升官員獲取信息的能力成為基本要求。
在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里,政府及其官員常被置于很重要的地位,有學者甚至將其稱為“社會發(fā)展的火車頭”。那么社會這輛火車究竟如何帶,在信息時代肯定不是“硬拉人上火車”的這種“管制型”的領導方式。人們須得明白,領導越來越趨向于一種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除了基于自身法定職責的“硬實力”和基于自身談吐、魅力、學識等形式的“軟實力”以外,還源于善于利用各種新興技術、媒體影響及引導社會的“巧實力”。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不但促使管理結構扁平化,也使得信息資源和渠道多元化,領導干部只有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充分地掌握各種信息、并且善于發(fā)掘有效信息、認真對待民意、規(guī)避負面信息、傳播積極信息、引接行政體制以外的智力資源,才能在信息時代科學決策、成功地實施領導行為。
“信息化”習慣
作為官員領導力的構成方面,政府官員信息化能力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從信息傳播和應用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敏銳而能動的信息意識——隨時準備捕捉信息。信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領導思維、領導方式、領導情景的全方位變革。誰有敏銳的信息觸角,誰能掌握、引導和運用信息,誰就能夠掌握施政的主動權。這就要求主政的官員具備對信息的敏銳感受力、洞察力,對于網絡時代的各種信息具備敏感性,并且主動做好觀察、搜集、分類處理、引導和綜合信息的全方位準備。這種信息意識是網絡時代的必修課,不是負擔,而應該成為一種習慣。
第二,甄別和綜合信息的能力——練就判別信息的火眼金睛。網絡既是一個充滿有效信息的知識庫,又是一個謠言和無效信息滿天飛的垃圾桶;有的信息可以引爆輿情成為公共事件發(fā)生的源頭,有的信息則可以為官員施政提供智慧支持,有的信息“空穴來風”故弄玄虛,有的信息則情真意切直指要害……總之,網絡世界充斥著各種信息,各種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觀點和看法交互出現(xiàn)、互相爭鳴。在這種情況下,官員應當具備“存真去偽”的信息鑒別能力,具備及時反映網絡民意的綜合能力,為集中民意、科學決策或者避免輿情危機的發(fā)生掌握最充分的信息。
第三,信息溝通、互動與引導的能力——掌握引導輿論的主動權。官員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質是網絡信息時代執(zhí)政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4.2億,微博用戶在三年的時間達到3億多。官員要基于信息傳播的規(guī)律,掌握主導權。首先要主動出擊,敢于自我監(jiān)督、直接面向網民,對于網民反映的一些問題不能藏著掖著任其發(fā)展;其次要與網民進行雙向的溝通,不能只管發(fā)布不管回應,溝通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渠道;再次,面對突發(fā)輿情或者有可能演化為“民怨”的信息,要耐心處理網民訴求,在第一時間主動發(fā)布正確信息,避免小道消息占據(jù)上風影響輿情。
信息力開發(fā)
官員掌握、利用新媒體已成為必備技能,那么應當如何來培育這種能力?
首先,組織部門和領導要重視對官員的“信息能力開發(fā)”。組織和人事部門考核官員的指標體系,是指引官員成長和進步的“指向標”,這些部門及其官員所在單位的領導,要充分評估信息化對官員執(zhí)政的挑戰(zhàn)和影響,將官員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質納入考評體系,督促各級官員提高對信息化技術和新媒體的認識,提升利用新信息渠道的能力;還要在組織層面開發(fā)適用于不同層級官員的信息化培訓和教育體系,增強官員掌握新媒體溝通、互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幫助其掌握信息化工具的技巧和原則。
其次,擴大網絡問政和電子政務的基礎。提升官員信息化能力與素質是一個基礎性的面上工作,而非局限于部分單位和人員的“個別工作”,因而必須從整體上擴大這個方面的基礎,創(chuàng)造信息化工作方式的氛圍。為此,要推動網絡問政在政府工作中發(fā)揮作用,通過新媒體貫通民眾與政府的溝通渠道,使官員具備尊重網絡民意、重視網絡民意的主動意識;同時要發(fā)揮信息化工具和新媒體便捷的功能,完善電子政務的體系,使其成為官員施政的基本載體。
再次,在制度層面要要狠抓監(jiān)督和落實。一些地方盡管設置了政務微博或電子政務平臺,但是日子久了就會流于形式,或者只負責發(fā)布消息、口頭回應,到最后不了了之。為了保證官員信息化能力素質提升的長期化、持續(xù)化,必須在制度層面強化監(jiān)督和緊抓落實。各級部門要跟蹤評估官員利用新媒體施政的效果,重點掌控其與民互動和承諾的情況,督促其與群眾積極互動、兌現(xiàn)承諾;另外,網絡社會畢竟是現(xiàn)實世界的一部分,網上民意的集聚和問題的解決也必須回到真實世界中來,這個時候就需要以網絡信息的甄別與綜合為龍頭,續(xù)之以相應的政策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回應民眾訴求、增強官員與民眾的良性互動。
(作者系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央編譯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