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梅
(漢源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漢源 625300)
支氣管哮喘是小兒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常反復(fù)發(fā)作,嚴重時可能危及患兒生命健康,因此尋找最佳的治療方式便顯得格外重要。鹽酸氨溴索是近年來臨床常用的新型粘痰溶解劑。以往的臨床報道以鹽酸氨溴索的口服給藥為主,但口服給藥的效果不佳。超聲霧化給藥由于直接作用于肺和氣道表面感受器或靶受體,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yīng)”,能夠使藥效充分發(fā)揮[1]。本文比較鹽酸兩種不同給藥方式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住院治療的小兒哮喘患者80例,全部患兒符合《實用兒科學》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5個月至12歲,平均(7.1±0.6)歲;將患兒隨機分為口服組與超聲霧化組,每組40例。口服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7.2±0.4)歲;超聲霧化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7.0±0.1)歲。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及哮喘嚴重程度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小兒支氣管哮喘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诜o藥組:給予鹽酸氨溴索口服液治療,12歲以上兒童:每次口服10mL,每日3次;5~12歲兒童:每次5mL,每日3次;2~5歲兒童:每次2.5mL,每日3次;2歲以下兒童:每次2.5 mL,每日2次。超聲霧化組: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給予霧化吸入鹽酸氨溴索針劑,7.5mg/次加入生理鹽水10mL,用超聲霧化器霧化吸入,2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5d,觀察臨床療效和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顯效:咳嗽、氣促消失,肺部哮鳴音消失;有效:患兒體征大部分消失,咳嗽、氣促明顯好轉(zhuǎn),肺部哮鳴音明顯減少;無效:上述癥狀及肺部哮鳴音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惡化。
表1可見,口服組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7例,顯效率為50.0%,總有效率為82.5%;超聲霧化組顯效26例,有效12例,無效2例,顯效率為65.0%,總有效率為95.0%。超聲霧化組的顯效率和總有率均明顯高于口服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臨床療效比較 [n(%)]
由表2可見,超聲霧化組的咳嗽消失、氣促消失以及肺部哮鳴音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口服給藥組,兩組上述指標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2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注:與口服組比較,▲P<0.05。
406.12±1.44 7.01±1.15 6.35±1.38超聲霧化組 404.46±1.32▲ 3.66±1.12▲ 4.41±1.15咳嗽消失 氣促消失 哮鳴音消失口服組組別 n▲
小兒氣管、支氣管特殊的生理解剖結(jié)構(gòu),其粘液腺分泌不足而氣道較干燥,纖毛運動較差而清除能力差,哮喘發(fā)作時易致黏液阻塞呼吸道,且小兒咳嗽反射弱,痰不易咯出,可引起肺不張或肺氣腫,因此患兒有效祛痰、清除氣道分泌物對于治療小兒哮喘具有重要的作用[2]。鹽酸氨溴索是一種較新的黏液溶解劑,主要表現(xiàn)在促進纖毛上皮再生和纖毛正常功能的恢復(fù),維護上呼吸道的自凈機制;恢復(fù)氣道黏膜的正常分泌,改變分泌物的漿液/黏液比值,降低黏痰對氣道壁的黏附,有利于排痰;同時,鹽酸氨溴索有協(xié)同抗生素的作用,使抗生素的肺組織/血漿濃度比值上升;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癥因子和細胞因子的釋放[3]。以往鹽酸氨溴索多采用常規(guī)口服給藥治療,但口服給藥起效慢,特別是對于重癥哮喘患兒,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患兒非常重要。超聲霧化給藥方式是超聲波通過超聲形成較大的水分子顆粒,其為局部給藥,直接作用于肺和氣道表面感受器或靶受體,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yīng),使藥效充分發(fā)揮,起效快,療效好[4]。
本文比較兩種給藥方式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超聲霧化組的臨床顯效率和總有率明顯高于口服組,且超聲霧化組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口服組,充分說明,超聲霧化吸入給藥方式治療小兒哮喘的臨床療效好,起效迅速,是治療小兒哮喘的最佳給藥途徑,值得推廣應(yīng)用。
[1]楊桂琴.鹽酸氨溴索口服液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84-85.
[2]姚堅,張建輝,李凱述.國產(chǎn)氨溴索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7,12(1):17-18.
[3]鄧泉珍,馮文,黃如珍,等.氧氣霧化吸入與超聲霧化吸入在嬰幼兒肺炎的應(yīng)用觀察[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8,14(4):397-398.
[4]潘馨.霧化吸入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臨床及實驗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7,6(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