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興永
有種毒叫偏心有種愛叫公平
文/耿興永
在河南省某地的大山深處,一個寧靜的小村莊里,有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出生了。父母給他起名為董誥,有承接天命的意思。
不久,父母又回到南方打工,他們決心用自己的努力讓這個家庭更幸福。但是,當一家人沉浸在喜悅之中的時候,誰都沒有注意到還有一個人的存在,這就是他們的女兒,五歲的董潔,也是小男孩的姐姐。
看著弟弟的誕生,她有些茫然,也許她還不太能理解父母眼中她與弟弟的不同,但是從家里熱烈的氣氛中,她或許能夠感受到些什么。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也許是從小受到太多寵愛和期望的緣故,董誥從小就性格張揚,經(jīng)常和別人吵架,稍有意見不合,就會起沖突。而他的姐姐,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孤僻而冷漠,不知是逃避,還是無動于衷,似乎對什么事情都沒多大興趣。
當姐弟倆長到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在外開了一家小雜貨店,把孩子接到身邊。然而,新生活開始后不久,董誥開始變本加厲,經(jīng)常是由著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終于有一天,14歲的董誥因在學校里過失傷人而被拘留。
當兒子從眼前消失的時候,父母又想起了女兒。19歲的她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但就在董誥出事后不久,董潔選擇了離開。走之前,她對父母說:“我不理解你們,我也不想留在這個家里?!?/p>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上述這對父母也不例外。但他們明明為家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為什么最后事情卻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fā)展?他們不懂。
不過,旁觀者也許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偏心,或說不公平的愛的教育。
偏心,對于孩子的成長,可說是一劑情感毒藥。
對于某個孩子傾注更多的愛,然后對其他孩子有意無意地忽視,結果,無論是對哪一個孩子,都沒有益處。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過多的愛,與過少的愛,都可能導致他們的心理出現(xiàn)偏差。
如果得到的愛太多,孩子可能會因為受到過分關注而變得任性、固執(zhí),以自我為中心。因為長期以來,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理應是那個受到矚目的,應該得到更多關注。
而獲得愛較少的那一個或一些孩子,往往表現(xiàn)得缺愛,或者過分索愛。有些甚至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拒絕接受他人的關心和善意,置身于孤僻、冷漠的心理環(huán)境;或者偽裝自己,表現(xiàn)出對外界的不在乎和無所謂,這樣就可以避免受到傷害。他們很可能會覺得這個社會是不公平的,長大以后,他們可能會對社會有一種怨憤感,嚴重的可能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雖然獨生子女政策已經(jīng)實行多年,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現(xiàn)在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也不在少數(shù)。在農(nóng)村,雙子女、甚至是多子女的家庭更是常見;而在城市,隨著許多80后獨生子女逐漸步入適婚年齡,未來一個家庭兩個孩子的結構也將不會少見。
這就給父母帶來一個問題,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付出的愛又要如何兼顧公平,才能夠讓他們健康地成長,家庭生活和諧穩(wěn)定?
我遇到過一對父母,他們有三個孩子,家庭條件雖不好,但三個孩子倒很爭氣,都考上了大學。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給予每一個孩子平等的愛。
雖然孩子的出生有先有后,但父母一視同仁。在他們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是他們人生的恩賜,因此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都盡心盡力,且不失偏頗。這并不容易,但是他們做到了。三個孩子中,幺子曾因性格頑劣,成績跟不上,而受到同學歧視,還被老師找到家里來,但是父母并沒有責備他,而是認真地和他聊天,隨后才知道那一段時間里,他因為一時貪玩,沒注意聽講,錯過了一些關鍵課程,導致成績下降,才發(fā)生了這樣的情況。了解了情況后,他們商量著采取行動,幫助他跟上進度。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孩子們紛紛感受到了父母的用心,他們認為家庭很溫暖,是他們心靈的港灣。
如果你確實偏愛某個孩子,那時該怎么辦?有些父母確實很喜歡家里的某一個孩子,對這一點也感到無能為力。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建議你一定不要把自己的這種感情通過言語或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孩子對外界的感知往往是敏感的,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往往都在傳遞一些信號,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傷害的工具,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
父母可以問問自己,既然都是自己的孩子,為什么你付出的愛會不同?
試著多與你不太重視的孩子交往吧。如果是男孩,可以一起參加運動,如羽毛球、乒乓等,與女孩可考慮散步等悠閑輕松的方式,通過與他們的聊天、互動,知曉他們的興趣、想法,和對別人的看法、對外界的認知,培養(yǎng)與他們的感情。
很多時候,更喜歡這個孩子,只是因為你還不了解另一個。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曾告訴我,她本來偏愛家中的長子,因為覺得這孩子誠實厚道,最像自己。不過,她漸漸地發(fā)現(xiàn),其他孩子也有很多可取之處。
次子,雖然沉默寡言,但是很有責任感,從來不給父母添麻煩,還能為他們分憂解愁。而幺女,雖然時而任性、淘氣,但是天真可愛,對什么事情都很樂觀。
每當她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這三個孩子,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現(xiàn)在如果你要問她最愛哪一個,她會說:“每一個都是我的最愛,因為他們確實有值得讓我愛的不同之處?!?/p>
有一對兄弟,一個7歲,一個5歲,他們總是為了爭奪家里的玩具打架。無論父母怎樣調解,他們都不肯罷休。最后母親想了一個辦法,對他們說:“要不你們自己解決吧?!北緛硎且痪錃庠?,沒想到兩個孩子很當真,第二天,他們已經(jīng)商量好,把玩具分好,每人每天玩一組,隔一天再換回來。
當孩子間出現(xiàn)紛爭時,我們不妨以調節(jié)人的身份出現(xiàn),幫助他們解決紛爭,這會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公平意識,幫助他們更早地融入社會。但我們也可以讓他們自行解決,摸索良性循環(huán)的解決之道,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去摸索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那時我們可以干些什么?從容觀察,這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了解孩子的性格。
作為家長,我們該相信:在解決問題上,孩子們也會有自己的方式。也許簡單,有時卻比成人更智慧。
或許只是出于一種無意之間的情感選擇,有些母親對兒子的愛顯然勝過對女兒的。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母親,她有一兒一女,但她顯然偏愛兒子,當她意識到這個問題,并知曉這樣確實給女兒造成了負面影響,使其變得孤僻、難懂,不愿敞開心扉交流時,她很后悔,但卻當機立斷,用行動去消除因自己不公平的愛給女兒帶來的傷害。
從那以后,她總是尋找各種機會,增進與女兒的交流,關注她的感受和反應,而有好的東西,她也會拿出來讓兒子和女兒一起分享,讓兩個孩子享受到相同的待遇。這樣的改變和努力,女兒慢慢地感應到了,她發(fā)現(xiàn)母親是愛自己的,并非眼里只有哥哥,而她的性格也隨之發(fā)生了些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孤僻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經(jīng)常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當意識到自己的言行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不當,影響了孩子對父母之愛的感應和認同時,一定要及時糾正,誠懇而耐心地,以語言和行動告訴孩子:我的孩子我都愛!不多不少很難,我卻在努力。
對家庭而言,應持有這樣一種觀點,要讓家庭里的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公平、合理的關懷,孩子從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更易形成一種平等的觀念,健康地成長,并最終有尊嚴地踏入社會。
每個家庭愛孩子的方式不同,但在愛的教育方面一定要謹慎。家庭是每一個人成長的搖籃。讓每一個孩子得到公正、平等的愛,是每一位家長應該重視并要努力做到的,不能因為自身的偏愛之心、之行而傷了孩子,更不該把這種錯誤繼續(xù)下去……
如果得到的愛太多,孩子可能會因為受到過分關注而變得任性、固執(zhí),以自我為中心;而獲得愛較少的那一個或一些孩子,往往表現(xiàn)得缺愛,或者過分索愛。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