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蓓 文 旭
(樂山師范學院,樂山614004;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語言哲學
意義的心智之維*
——作為表征主觀性的意義
黃 蓓 文 旭
(樂山師范學院,樂山614004;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本文認為,認知語言學須要進一步重視概念化主體在意義建構中的作用。這種建構主義意義觀體現在對表征過程的重視、對動態(tài)性的強調和對時間性的關注上。由此,心智沿處理時間的心理掃描構成意義的核心,體現表征過程的主觀性。語言中普遍存在的虛擬動態(tài)性,如虛擬運動動詞、已然/持續(xù)時間副詞可以佐證這種主觀性。這種從編碼客觀世界轉向編碼表征過程的意義運動是對意義表征的重塑,對傳統(tǒng)指稱論的拒斥,亦是對人類自我中心性的回歸。
意義;心智;表征主觀性;動態(tài)性;心理掃描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認知語義學發(fā)展出了一種以主體為導向的動態(tài)語言觀,這與傳統(tǒng)上靜態(tài)的純符號主義的語言觀形成了鮮明對照。作為其奠基者,Talmy與Langacker的開創(chuàng)之功即在于將概念化主體的角色提升到了焦點位置。認知語言學的要義即在于“其視角下的人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施動者”。(文旭 2002)其施動性突出體現在人在意義建構中的主體地位:在選擇某一語言表達式指稱某一情景時,說話者必然同時選取從某一視角以特定方式對該情景加以概念化。
動態(tài)概念化的觀點指向心智在自然語義學中的核心地位:意義體現的是語言與心智的關聯(lián),而非語言與世界的直接關聯(lián)。在語言與現實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間層面,表明在語言中的現實結構是人類心智的產物。盡管意義不獨屬于客觀世界,但意義建構卻獨屬于我們的心智世界。在此意義上,心智之于意義是第一位的,它可能直接成為某些語言成分的意義指向。相比之下,客觀世界則是第二位的,因為任何客觀實體只有經人的心智過濾才能進駐意義世界。由于心智的主觀作用的介入,語言表達式的某些語義成分可能并非直接由指稱情景促動,而是對該情景施加某一概念化的結果。鑒于心智之于意義的本體性地位,我們有理由期待心智因素可能成為某些語言表達式的核心語義成分。
然而,當前認知語言學對概念化主體在意義建構中的作用似乎重視不夠。獨立于主體及其視角的純客觀意義在理論上是行不通的,人類主觀性在語言中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語言主觀性的顯著表現之一是:在意義建構中,說話者毫不費力地進行實時的心理掃描。 它體現表征行為中的主觀性,即心智對概念化建構過程的介入。因此,透視心理掃描如何塑造眾多語言成分的意義,對于揭示心智在意義建構中的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認知語義學認為,語義識解同時也是人們心理經驗的識解,意義建構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心理經驗的建構。心理建構可能直接構成某些語言表達式的核心語義內容,并成為其意義擴展的理據。這種建構性意義觀主要體現在:對表征過程的重視、對動態(tài)性的強調以及對時間性的關注。
2.1 對表征過程的重視
知識表征大體包含如下要素:表征世界、被表征世界、聯(lián)系表征世界與被表征世界的機制及表征過程本身。
圖1知識表征
(向下箭頭:意義表征方向;向上箭頭:意義演化方向)
傳統(tǒng)知識表征觀認為,表征世界與被表征世界分別充當意義的主體和客體,意義僅限于被表征世界,對應于真實世界的事態(tài)。由此,語言表達式的形式直指外部世界,而不涉及表征世界,即我們的心智。由于表征與被表征分立于意義的兩極,兩者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相互作用,對表征過程本身亦不予考慮。這種堅守身心區(qū)分和主客區(qū)分的表征觀正是笛卡兒主義的產物。非笛卡爾主義的認知觀則主張身心合一,主張經驗內容源于身體構造,心智不是內在實體,因此被表征與表征不可分離。由此,新的表征觀強調主客間的相互作用,并對表征過程予以高度重視?!罢務摫碚鞫簧婕氨碚鬟^程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同時存在一個運用表征的過程時,表征系統(tǒng)才能實際發(fā)揮作用?!?Markman 1999: 8)
認知語言學發(fā)端于這一新的知識表征觀的母體中,它采用新的概念來界定表征問題(見圖1右):表征世界被稱為概念化主體,蘊含我們的心智能力;被表征世界被稱為概念化客體,指向我們用語言編碼的經驗世界;表征機制即認知原則;表征過程被稱為識解。識解既指我們固有的心智能力,又指對意義進行加工的具體過程。由此,表征過程本身提供連接表征與被表征的紐帶:“識解”這一概念連通了概念化主體和客體,并構成了表征過程的內涵。在認知語言學框架中,對意義表征過程的高度重視體現為識解的中心性。從根本上講,“識解構成了所有語言表達式的意義特征之一”。(Verhagen 2007: 48)同時,識解被視為一個多維概念,主要包括詳略度、視角、突顯、動態(tài)性。
在認知語言學觀照下,這種過程取向的知識表征觀衍生出了一種新的意義觀,即視意義為概念化。概念化“不是一種認知活動,而是一種認知過程”。(Langacker 2001)因此,意義是作為過程而非終端產品而存在的。對過程維度的重視表明:意義并非外在于主體,而是主體對客體積極建構的產物;主體與客體不再分立于意義的兩極,而是主體本身的概念化活動構成了意義的核心要素。
2.2 對動態(tài)性的強調
在識解的諸多維度中,動態(tài)性成為認知語義學首要關注的對象。Langacker指出,認知語法的一大走向即是闡釋概念的動態(tài)性,認為動態(tài)性見諸于語言的所有維度和組織層面。(Langacker 2007: 450)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盛極一時的大背景下,認知語言學問世了?!?劉宇紅 吳倩 2005)從認知語言學中不難看到后現代的影子。后現代主義以其不規(guī)則性、不確定性、模糊性、隨機性、動態(tài)性解構了結構主義的無主體性、靜止性、封閉性、穩(wěn)定性。這一思潮映射到語言中,必然重塑我們關于意義本質的認識。在認知語言學觀照下,語言被視為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動態(tài)性、可變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成了語言研究的首要對象。言語第一次有了和語言并駕齊驅的地位,因而強調發(fā)生于實時交際情景中的語言,強調言語生成與處理的非靜態(tài)性。
近年來興起的動態(tài)主義認知觀(dynamicism)(Robertsonetal. 1993, van Gelder & Port 1995)更是重塑了我們關于認知與意義的認識。作為對當代聯(lián)結主義和符號主義主流認知范式的反動,動態(tài)主義將認知理解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包括任何隨時間而改變的系統(tǒng)。動態(tài)主義者認為,符號主義和聯(lián)結主義“在認知過程中忽略了時間……在這一過程中沒有表征,只有在某種非計算動態(tài)系統(tǒng)中狀態(tài)空間的不斷衍化”。(van Gelder & Port 1995:1-2)動態(tài)認知主義不再視認知為一個靜態(tài)的產品,而是一個心智與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在此影響下,認知語言學的核心主張即是關于意義的動態(tài)視角:意義被等同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即動態(tài)的概念生成過程,而非等同于靜態(tài)的概念(concept)。
2.3 對時間性的關注
概念動態(tài)主義最鮮明的體現就是思維的時間維度,即表征沿時間展開這一事實。正是這一時間維度催生其他維度的動態(tài)性。因此,心智處理時間對于揭示語義的動態(tài)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心智加工的時間性體現在:概念化的發(fā)生需要時間,心智處理遵循的是時間的一維性。認知語言學動態(tài)語言觀的核心即在于概念化在處理時間中的展開。因此,處理時間對于概念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心理掃描的時間性構成意義的內在成分?!耙粋€力主心理真實性的語言學模式不容忽略認知處理的固有時間性,這就必然要求對語言結構作出動態(tài)闡釋?!?Langacker 2007:450)
由此,認知語法區(qū)分了表征時間(conceived time)與處理時間(processing time)這一對概念。前者是將時間作為概念化對象,突出的是客觀的物理時間;后者則是將時間作為概念化媒介,突出的是心智加工的主觀時間。主觀時間盡管發(fā)生在非常微妙的層面(可能僅有幾十毫秒),但同樣遵循時間的一維性,因此,心智加工的最大特點是其方向性,從而構成所謂的“心理掃描”(mental scanning)。
對意義建構的過程性、動態(tài)性及時間性的強調,表現在語言分析中即是強調概念化發(fā)生在動態(tài)的時間維度。由此,沿處理時間方向的心理掃描成為眾多語言表達式使用的理據之一。心理掃描本質上凸顯的是概念化主體在表征行為中的主觀性,體現出意義如何用來編碼表征過程本身。語言中普遍存在的虛擬動態(tài)性,如虛擬運動動詞、已然/持續(xù)時間副詞,均折射出由編碼客觀世界轉向編碼概念化過程的意義運動。
3.1 表征主觀性
語言的作用不止于描述客觀事態(tài),還能促使我們對事態(tài)進行想象性建構,純然的客觀表征是不存在的。由此我們認為,語言中眾多表達的意義不在于客觀描述,而在于主觀重構。語言主觀性是以言說主體為中心的,其顯著表現之一即是在意義建構中說話者毫不費力地進行實時心理掃描。它體現了表征行為中的主觀性,即心智對概念化建構過程的介入。動態(tài)概念化的觀點奠定了心智在語義學中的核心地位,語言中普遍存在的虛擬動態(tài)性(fictive dynamicity)為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Matsumoto 1996;Talmy 1996, 2000; Langacker 1999, 2001; Huumo 2001)
心理掃描構成動態(tài)概念化的主觀識解之維,與概念內容合力塑造表達式的意義,而概念內容的弱化可能賦予前者獨立的意義地位。即某些表達式在特定情況下可能不再編碼客觀情景,而是編碼概念化主體的心理掃描或表征行為本身。主觀化不過是將主體在意義建構中的地位凸顯出來。在此意義上,主觀的心理掃描應被視為特定語言表達式的語義內核。以下將以虛擬運動動詞及已然/持續(xù)時間副詞為例闡釋這一觀點。
3.2 虛擬運動動詞
① This bus goes from Helsinki to Turku.
② This highway goes from Helsinki to Turku.
例①與②分別代表了客觀運動與虛擬運動(或主觀運動)的情況。在例①中,一個可隨時間發(fā)生位移的實體(如汽車)沿客觀時間依次占據不同位置。而在例②中,說話者描述的是一個不存在客觀移動之物的靜態(tài)場景。那么,方向性的概念來自何處呢?
眾多學者(Matsumoto 1996, Talmy 2000, Langacker 1999)均主張,類似例②的句子涉及某種隱性的主觀運動,它發(fā)端于概念化主體的心智之中。方向性概念來自說話者對某一場景概念化過程中沿特定方向進行的心理掃描,由此建立起他對該場景的概念化。此時射體所經路徑是所謂的“心理路徑”,來自概念化主體對運動的心理模擬。這一運動的主觀性體現在:它寓于主體的概念化過程中,本身并不構成概念化對象,即說話者自身無需在其間移動。此處的go編碼的不再是某一客觀運動,而是說話者的主觀掃描,即其注意力沿某一實體構造(如高速公路)的方向移動。正是虛擬運動而非實際靜止促動了動詞go及方向介詞from...to的使用。
Matlock(2004)通過實驗證明,我們在理解諸如上述虛擬運動表達時,同時進行模擬運動或視覺掃描。心理掃描顯然是由運動動詞的使用促動的,表明我們關于運動的語言會引發(fā)關于運動的思維。據此我們可以假定,虛擬運動表達中某些成分的功能即在于促發(fā)我們對其所描述場景的動態(tài)概念化,其直接編碼的即是主觀的心理掃描。運動動詞不是作用于表達式的指稱對象,而是作用于主體的表征行為本身。
關于運動動詞作用于表征行為本身的假設與虛擬運動的本質密切相關。虛擬表達是主體將其想象投射到感知對象上的產物。虛擬運動動詞正是通過表征對象的具體運動指稱主體的表征行為。將靜態(tài)場景感知為動態(tài)事件,彰顯的是概念化主體心智的動態(tài)性,是對表征的動態(tài)記錄。Brandt認為,這一運動具有雙重內涵:對于言者,它代表概念化活動的實施;對于聽者,它引導其通過語言能指對所述場景重新概念化。(Brandt 2009)
3.3 已然/持續(xù)時間副詞
已然時間副詞表示某一事態(tài)不僅存在于指稱時間,而且預設其早于某一階段存在;持續(xù)性時間副詞則表示某一事態(tài)不僅存在于指稱時間,而且預設其此前已存在了一段時間。(Michaelis 1992)這一區(qū)分具有跨語言一致性,如英語中的already/still,漢語中的“已經/還、仍然”、德語中的schon/noch以及芬蘭語中的jo/viel?. 關于已然/持續(xù)時間副詞的多重用法,眾多學者有過探討,然而均未能對其作出統(tǒng)一描述。如K?nig(1991)區(qū)分了其時間性與非時間性用法,分別對應如下的③與④-⑤。
③ a. Elmer is already at home.
b. Emma is still at the school.
④ a. Carlisle is still in England.
b. Dumfries is already in Scotland.
⑤ a. You won’t get very far with a contribution of 10,000, or even 25,000. And 50,000 is still not enough for a private interview with the president.
b. Forgetting about calculus-elementary algebra is already too difficult for him.
例③中的時間副詞描述的是主體隨時間的位置移動,預設的是客觀的線性時間,屬典型的時間性用法。例④描述的并非是處所隨時間的變化,而是一種永久性的處所關系。如果其描述的是靜態(tài)的處所關系,那么still及already在此使用的理據是什么?同樣,傳統(tǒng)上人們認為例⑤中的時間副詞與時間性毫無關聯(lián),而是與量級有關。鑒于其意義的異質性,K?nig 將其冠名為“焦點小品詞”(focus particle),Huumo(2001)則將例④、⑤的用法區(qū)分為“序列空間構造”(sequential spatial construction)與“分級小品詞”(scalar particle)。這種以多義性冠之的做法未能闡釋不同意義間的關聯(lián),而動態(tài)認知觀有望對這些看似異質的意義作出統(tǒng)一闡釋。
動態(tài)認知觀強調概念化的時間維度,強調處理時間對于概念結構的塑造作用,認為心理掃描的時間性構成意義的本質成分。由此,時間副詞的使用理據即在于它可能用于概念化過程的時間建構。由于概念化需要時間,因此它們可用來描述掃描過程的時間性。Langacker認為,任何經驗層面上有序的概念,必然蘊含著處理層面上的有序性。這意味著心理掃描必然蘊涵于這些經驗層面的序列組織之中。因此,無論是“序列空間構造”還是“分級小品詞”,在概念上均預設某一序列(一系列心理空間或某一量級),從而在認知處理上預設心理掃描的存在。這種序列式掃描內在預設時間序列性,因此無論是所謂的時間性還是非時間性用法,時間概念始終寓于其中。其差別僅在于前者涉及的是客觀化的時間,后者涉及的是主觀化的時間。例④-⑤中的時間副詞不再指向概念化客體,而是指向概念化過程。前者所蘊含的方向性來自概念化主體在某一空間連續(xù)統(tǒng)上掃描的結果,后者則來自在某一量級(如數量或難易度)上掃描的結果。時間副詞的作用即在于凸顯主體方向性掃描的先后次序。
概念化主體的注意力沿時間分布,對一系列實體加以概念掃描。焦點實體比預期時間或者更早,或者更晚出現,這一心智活動構成此類時間副詞使用的理據??傊瑫r間副詞的用法從未脫離其時間意義,掃描的時間維度始終寓于其中。所不同者,時間性用法兼涉表征時間,而在非時間性用法中,一系列時間被一系列地點或量級所取代。從時間性意義向非時間意義的擴展本質上涉及客觀時間(表征時間)的弱化及主觀時間(處理時間)的凸顯,印證了表征主觀性的在場。
一種重視表征過程的動態(tài)意義觀必然對主體在表征中的地位予以充分關注。因此,概念化主體的心理掃描造成某些表達式的內在意義,并構成其意義擴展的理據。這一建構主義意義觀不僅是對意義表征的重塑,而且是對傳統(tǒng)指稱論的顛覆。意義擴展的這種傾向本質上體現了人類對自我中心性的回歸。
4.1 對意義表征的重塑
認知語言學認為,“不存在超乎客觀表征內容之外的概念化主體,亦不存在自在于主體識解活動的客觀場景或關系”(Dewell 2007)。換言之,在語言中,人和世界具有共生性。作為意義建構的主體,人必然將自身反射到意義之上,在語言中留下自我的印記。在某種意義上,意義表征的態(tài)勢即是人類不斷進駐客觀世界的過程,因此表征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見圖1),即由主體指向客體。同時,人在意義中不斷地發(fā)現自身,不斷地將“自在之物”變?yōu)椤盀槲抑铩?。反過來看,這亦是一個客體不斷趨近主體的過程,表現在意義的演變方向上即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見圖1),即意義不斷由被表征的客觀世界進駐表征的心智世界。首先,意義可能不再編碼客觀世界,而是編碼人對意義的表征過程本身,即概念化活動本身(表征主觀性)。其次,意義可能進一步編碼有關概念化主體的屬性,即說話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信仰(言者主觀性)。這種意義朝向主體而生長的態(tài)勢即是主觀化的意蘊之所在。
4.2 對傳統(tǒng)指稱論的拒斥
認知分析表明,所指的維度不再囿于可驗證的客觀世界,同樣可指向主觀的意義構建過程。當說話者有意識地將自我投射到意義加工中去時,這一所謂的“幕后認知”便躍居前臺,賦予語言能指以新的所指意義。這一所指不再是索緒爾式的客觀意義上的指稱,而是主觀的心靈意義上的指稱。它指向意義建構主體的自我意識,并將這一意識呈現于聽話者,從而對意義進行二次建構。傳統(tǒng)指稱論的癥結正在于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實施指稱行為的是作為主體的人,他通過指稱行為給表達式賦予指稱。(張友香2008)因此,不存在純然的指向外在世界的客觀指稱,主體在指稱中的介入是一種永恒的必然。認知語言學以人類概念化主體作為語言現象描述的出發(fā)點,其哲學依據是經人類心智所摹寫的現實,而非外在的客觀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知語言學瓦解了傳統(tǒng)指稱論,將指稱從客觀世界中解放出來,從而將意義從客體中心轉變?yōu)橹黧w中心。
4.3 對人類自我中心性的回歸
我們認為,意義的這種演變趨勢本質上體現了人類自我中心(anthropocentricity)的屬性,體現了畢達哥拉斯筆下“作為萬物的尺度的人”回歸自我的意識。意義是原始初民獲悉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徑,此時符號指向外部世界,即其所指意義是客觀的、外在的。而當人類完成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之后,便要反求諸己,使得意義表征的方向發(fā)生逆轉,由此可能衍生出“元意義”的功能,即意義指向意義表征過程本身。此時,語言形式凸顯的不再是客觀的、可驗證的外部事態(tài),而是人類建構意義的概念化活動本身。鑒于這種非現實性,對照此前的客觀意義,新生的意義便帶上了某種虛擬性色彩,它是對人類在線意義建構的直接記載。這種反求諸己的行為本質上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即用語言來編碼意義構建過程,用意義來構建意義本身。
本文在建構主義意義觀視角下反思概念化主體在意義建構中的地位,認為當前認知語言學對其重視不夠。人類概念化主體對于意義的介入應當是一種永恒的必然,因此動態(tài)意義觀應當著力凸顯意義的心智維度,即心智如何在概念化過程中塑造了意義本身,體現為表征主觀性。本文分析表明,概念化主體沿處理時間的心智掃描成為諸多語言成分意義的核心內容,這在虛擬運動動詞以及已然/持續(xù)時間副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認知語言學對表征主觀性的凸顯是對意義表征的重塑、對傳統(tǒng)指稱論的拒斥以及對人類自我中心性的回歸。
劉宇紅 吳 倩. 認知語言學的后現代主義特征[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1).
文 旭.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原則和方法[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2).
張友香. 意義指稱論的反思與批評[J]. 外語學刊, 2008(1).
Brandt, L. Subjectivity in the Act of Representing: The Case for Subjective Motion and Change[J].PhenomenologyandCognitiveScience, 2009(4).
Dewell, R. Moving Around: The Role of the Conceptualizer in Semantic Interpreta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 2007(3).
Figenan, 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A]. In D. Stein and S. Wright(eds.).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Perspective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Huumo, T. Scalar Particles and the Sequential Space Construction[A]. In Cuyckens and B. Zawada(eds.).PolysemyinCognitiveLinguistics[C]. Amsterdam: Benjamins, 2001.
K?nig, E.TheMeaningofFocusParticles[M]. London: Routeledge, 1991.
Langacker, R. W. Virtual Reality[J].StudiesintheLinguisticSciences, 1999(2).
Langacker, R. W. Dynamicity in Grammar[J].Axiomathes, 2001(1).
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A]. In D. Geeraerts & H. Cyuyckens(eds.).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Markman, A. B.KnowledgeRepresentation[M].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
Matlock, T. Fictive Motion as Cognitive Simulation[J].Memory&Cognition, 2004(8).
Matsumoto, Y. How Abstract is Subjective Motion? A Comparison of Coverage Path Expressions and Access Path Expressions[A]. In A. E. Goldberg(ed.).ConceptualStr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C].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6.
Michaelis, L. Aspects of the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The Case ofalready[J].Lingua, 1992(3).
Robertson, S. S.etal. Behavioral Chaos: Beyond the Metaphor[A]. In L. B. Smith & E. Thelen (eds.).ADynamicSystemApproachtoDevelopment:Applications[C]. Cambridge: MIT Press, 1993.
Talmy, L. Fictive Motion in Language and “Ception”[A]. In P. Bloometal. (eds.).LanguageandSpace[C].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MIT Press/Bradford, 1996.
Talmy, 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radford, 2000.
van Gelder, T. & Port, R. It’s about Time: An Overview of the Dynamical Approach to Cognition[A]. In R. Port & T. van Gelder(eds.).MindasMotion:ExplorationsintheDynamicsofCognition[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Verhagen, A. Construal and Perspectivization[A]. In D. Geeraerts & H. Cuyckens(eds.).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TheMentalDimensionofMeaning:MeaningasRepresentingSubjectivity
Huang Bei Wen-Xu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614004, China;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gnitive Linguistics needs to further move the role of the conceptualizer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into the foreground. Such a constructivist view of meaning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representing process, the concept of dynamicity and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meaning. Therefore, mental scanning along processing time stands at the core of meaning, a case of representing subjectivity. It finds full expression in the ubiquity of fictive dynamicity in language, as shown in fictive motion verb and temporal adverb. This meaning movement, from coding objective reality to coding the representing process, is essentially a re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representation, a repudi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ferential theory, and a return to anthropocentricity.
meaning; mind; representing subjectivity; dynamicity; mental scanning
*本文系樂山師范學院校級重點項目“運動動詞的主觀性類型學研究”(2010S1008)的階段性成果。
B089
A
1000-0100(2012)02-0001-5
2011-10-23
【責任編輯王松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