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峰
初中生剛開始學習物理時,往往對這門學科感到很好奇,因而充滿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在學習一段時間后,一進行測試,就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他們在學習態(tài)度上都沒有什么問題,影響他們成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①學的時候并不覺得難,但一做題就錯。②公式太多,計算時不知道該用哪一個。③受日常生活中某些現(xiàn)象的影響。等等。其實,總結起來也就一點:他們在思路上出現(xiàn)了問題,也就是說出現(xiàn)了思維障礙。下面本文就對中學物理學習中常見的思維障礙及解決辦法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不會把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所引起的思維障礙
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比如在學習完歐姆定律、電功率后,讓他們做單純的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計算,基本上都不會錯,但到了簡單的混聯(lián)電路,就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了。而當我們把混聯(lián)電路“分解”成簡單的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后,他們也不覺得難。再如一道浮力題,問:一個木塊,把它從水中拿出來再放到鹽水中,它是上浮一些還是下沉一些?學生都能答對。但如果把題目變成:輪船從長江到東海,吃水深度如何變化?就有學生出錯了。這時我們可以告訴他:你把輪船看成一個木塊就行了。
二、先入為主的生活觀念造成的思維障礙
由于學生是在八年級才開始學習物理這門課的,所以他們過去十多年所積累的一些不正確的生活經(jīng)驗也給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比如問:在水平地面上沿水平方向推桌子,沒有推動,推力和摩擦力誰大?很多學生回答:推力小于摩擦力。生活經(jīng)驗告訴他的是:推不動是用力小了,用力大了不就推動了嗎?這時我一般都是先從二力平衡著手,沒推動,桌子靜止,靜止時物體受力平衡,由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推力等于摩擦力。有時也會反問學生:如果推力小于摩擦力,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桌子靜止時,你用力向右推,桌子就會向左運動。這個現(xiàn)象可能嗎?這時有的學生便會立即明白。又如學生通常都認為燒開水時壺嘴冒的白汽是水蒸氣。這時我會讓他們想一想,我們周圍的空氣中有沒有水蒸氣,你看見了嗎?然后總結出:水蒸氣你是看不見的,你能看見的這種現(xiàn)象都不是水蒸氣,而是水蒸氣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還有就是在講過平面鏡成像后,問:當人遠離平面鏡時,像的大小如何變化?總有一些學生說變小。因為實際生活中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這時除了給他們解釋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視角變化而引起的外,還可以順便讓他們回想一下語文課本里所學過的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以便加深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印象。
三、受思維定勢干擾形成的思維障礙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對定義、概念理解不深,再加上長期受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認識的影響,往往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產(chǎn)生一些“想當然”的想法。例如:講到串聯(lián)電路的特點時有:串聯(lián)電路一個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然后問學生:馬路上的路燈同時亮同時滅,是串聯(lián)還是并聯(lián)?學生很易回答成串聯(lián)。他們認為路燈同時亮同時滅應該是一個開關控制,就應該是串聯(lián)。這時我們可以從并聯(lián)電路的總開關也能控制整個電路去解釋。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留心觀察,路燈有時壞了一個,其它的還會不會亮。學習力學時有這樣一道題:甲乙兩隊拔河,甲隊獲勝,問甲乙兩隊誰的拉力大?基本上學生都會說是甲隊的拉力大。這時即使告訴他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兩隊拉力相等,甲隊獲勝的原因是腳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大。他們還是不易接受。讓他們親自去做個實驗,找一個力氣比自己大的人,讓他穿上溜旱冰的鞋子,再和自己拔河,看誰獲勝。有一次在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有學生在回答“體溫計應該如何使用”這個問題時答道:等到發(fā)燒的時候使用。她只想到生活中人發(fā)燒的時候要用溫度計,卻忽略士這道題問的是“如何使用”而不是什么時候使用。
四、物理公式數(shù)學化形成的思維障礙
造成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弄清楚物理和數(shù)學這兩門學科間的區(qū)別。數(shù)學上可以的,物理上不一定可以。以R=U/I和ρ=m/V這兩個表達式為例,單從數(shù)學角度看,可以說I一定時,R和U成正比;m一定時,ρ和V成反比。但從物理角度看,這樣說顯然是不對的,因為電阻和密度都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zhì),不會受以上兩個因素的影響。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電功率和浮力時感到特別困難。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他們都覺得公式太多,一是記不住,二是記住了不知道該用哪一個。其實課本上的基本公式也就兩三個,但推導出來的確實比較多。很多學生只是把老師推導出來的結果記住了,而沒有理解,所以不會應用。這時我們可以嘗試著讓他們自己先去推導出來,然后再去弄清楚每個公式的意義。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信陽市潢川一中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