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悅1,2,3 張 斌2,3▲ 陳 虎2,3▲
1.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北京 100853;2.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北京 100071;3.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細胞與基因治療中心,北京 100071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公認的體內功能最強大的專職性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它能激活靜止型T細胞,是啟動、調控、維持免疫反應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并在腫瘤、器官移植、感染等領域顯示出免疫治療的有效性。但人體內大部分DC處于非成熟狀態(tài),表達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體外激發(fā)同種混合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能力較低,成熟的DC表達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在成熟的過程中,由接觸抗原的外周組織遷移進入次級淋巴器官,與T細胞接觸并激發(fā)免疫應答。2011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免疫學家Ralph MS因“發(fā)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樹突狀細胞也因此再一次成為人們研究的焦點。DC在腫瘤、感染、器官移植等領域已顯示出其免疫治療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但體內DC數量極少,在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所占比例低,故目前臨床所用DC多是采集DC前體細胞后,經體外培養(yǎng)得到成熟DC細胞[1-2]。然而,人的DC培養(yǎng)體系不同,體外得到的DC數量也不同,DC的功能也有較大差異,因此,本課題組對比兩種培養(yǎng)基和不同促成熟因子組合對人外周血來源DC發(fā)育的影響,旨在為優(yōu)化人外周血來源DC培養(yǎng)體系奠定基礎。
1.1.1 主要試劑
淋巴細胞分離液(天津市灝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臨床使用標準Cat LTS1077);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M-CSF,rhGM-CSF),重組人白細胞介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rhIL)-4,重組人腫瘤壞死因子-α(rhTNF-α)購自美國PeproTech公司,重組人白細胞介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rhIL)-1β,重組人白細胞介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rhIL)-6購自美國 PeproTech 公司,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PGE2)購自美國Sigma公司;RPMI 1640細胞培養(yǎng)液購自某公司,CellGro無血清樹突狀細胞培養(yǎng)基購自A公司,無血清培養(yǎng)基X-VIVO 15TM購自B公司,細胞因子定量檢測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購自中國深圳達科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1.2 主要儀器
超凈工作臺;二氧化碳恒溫培養(yǎng)箱;倒置顯微鏡(OLYMPUS);流式細胞儀(FACS Calibur,BD 公司);全自動酶標儀;電動移液器(Eppendorf);6孔、12孔細胞培養(yǎng)板若干。 25、15、10 mL移液管若干。
1.2.1 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獲取
采集腫瘤患者靜脈外周血60 mL,肝素鈉抗凝(20 U/mL全血),生理鹽水等量稀釋。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的生物安全柜中,將采血袋中血液分裝到兩個50 mL離心管中,用生理鹽水補足每管至40 mL。平衡后,以轉速2 000 r/min在20℃下離心8 min。將上述離心管中的血細胞與0.9%生理鹽水用30 mL生理鹽水懸起混勻后,緩慢加到含有15 mL室溫Ficoll的50 mL離心管中。平衡后,以轉速2 000 r/min在20℃下離心20 min(無離心剎車狀態(tài))。離心完畢后,用10 mL移液管仔細小心吸取第2層白膜層細胞到新50 mL離心管中,每管中白膜層細胞8~15 mL。向上述離心管中加入0.9%生理鹽水至40 mL,以轉速1 800 r/min在20℃下離心8 min,棄上清后,加入2 mL 0.9%生理鹽水進行重懸。向上述細胞重懸后的離心管中加入0.9%生理鹽水至30mL,以轉速1600r/min在20℃下離心8 min,棄上清后,加入2 mL 0.9%生理鹽水進行重懸。向上述離心管中加入含0.9%生理鹽水至30 mL,以轉速1 400 r/min在20℃下離心8 min,棄上清后,加入2 mL無血清培養(yǎng)基進行重懸。需要注意的是,清洗PBMC白膜時,3次離心速度必須要梯度降低,以盡可能地除去血小板。末次離心后,吸去上清,加入RPMI 1640液重懸細胞,調整細胞密度為 3×106/mL, 分別加入 12 孔板中,1 mL/孔,37℃、5%CO2孵箱中培養(yǎng)2~4 h,輕輕洗出懸浮細胞(留作后用),貼壁細胞為單核細胞。
1.2.2 DCs的體外誘導
輕輕洗去完全貼壁4 h的單核細胞培養(yǎng)板中的RPMI 1640 液,分別加入含 GM-CSF(100 ng/mL)、IL-4(200 ng/mL)的CellGro和X-VIVO兩種不同培養(yǎng)基,37℃、5%CO2孵箱中培養(yǎng),第3天半量換液1次。培養(yǎng)第6天,向兩種培養(yǎng)基中加入兩種不同組合的促成熟因子,第一種組合為:TNF-α(10ng/mL)、IL-1β(10 ng/mL)、IL-6(1 000 U/mL)、PGE2(10 ng/mL),簡稱雞尾酒組1,設兩個副孔。第二種組合為:TNF-α(10 ng/mL),簡稱TNF-α組,設兩個副孔。對照組不添加任何促成熟因子。將六組DC按表1編號。具體見表1。
表1 六組DC編號
1.2.2.1 DC的形態(tài)學觀察 用倒置顯微鏡每日觀察細胞生長情況及形態(tài)的變化情況,第6天和第8天用0.4%臺盼藍對三組DC進行染色,觀察細胞存活率。細胞的存活率計算公式:存活率=染色陰性細胞數/細胞總數×100%。
1.2.2.2 DC的表型分析 培養(yǎng)第8天,將六組DC收獲,分別用 4℃的 PBS洗滌兩次,重懸細胞數為 5×106/mL,加入Eppendor管中,每管200 μL,按照制造商說明的方法加入抗CD80、抗 CD83,置 4℃冰箱 30 min,然后用 4℃ PBS洗滌兩次除去游離熒光抗體,上機進行流式細胞表型分析。用對照組作陰性對照,用陽性細胞比例來表示DC表型和成熟度。
1.2.2.3 細胞因子檢測 培養(yǎng)第8天,采用雙抗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分別檢測六組DC上清液中IL-12p70、IL-10的含量,方法按照商家說明進行,建立標準曲線,每組3個復孔,每組試驗重復6次。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5.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兩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的細胞形態(tài)可以看出,在培養(yǎng)初期X-VIVO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的DC繁殖較快,但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CellGro培養(yǎng)的細胞繁殖情況也與XVIVO基本一致。觀察培養(yǎng)第6天和第8天的DC,可見兩種不同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的iDC和mDC都具備未成熟與成熟DC的典型鏡下特征:未成熟的細胞呈圓球狀,表面無明顯突起,而加入兩種促成熟因子組合的DC,則表現出成熟樹突狀細胞表面特有的明顯的不規(guī)則突起,但肉眼不能區(qū)分兩種組合對DC的促成熟能力(圖1)。經0.4%臺盼藍染發(fā)顯示細胞存活率均 >95%。
收集體外培養(yǎng)第8天的6組DC,經流式細胞儀檢測發(fā)現,未加入促成熟因子的對照組的細胞CD80和CD83的表達量都很低(圖2);而無論是X-VIVO還是CellGro培養(yǎng)的DC,加入促成熟因子后,CD80和CD83的表達量明顯高于對照組,使用雞尾酒組促成熟的細胞CD80和CD83的表達均高于使用TNF-α組促成熟的細胞。X-VIVO雞尾酒組培養(yǎng)的DC,CD80(88.31±1.04)% ,CD83(43.66±0.87)% ,X-VIVO TNF-α 組培養(yǎng)的 DC,CD80(50.74±2.45)%,CD83(27.99±1.88)%, CellGro雞尾酒組培養(yǎng)的 DC,CD80(95.92±3.44)%,CD83(70.00±2.01)%,CellGro TNF-α 組培養(yǎng) 的 DC,CD80(77.35±1.08)%,CD83(50.42±1.80)%(圖3)。
六組DC分泌IL-10和IL-12p70水平,具體見表2。
圖1 倒置顯微鏡下兩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的DC(×40)
圖2 對照組CD80和CD83細胞表面標志表達量
表2 不同培養(yǎng)體系分泌細胞因子水平(±s,n=3)
表2 不同培養(yǎng)體系分泌細胞因子水平(±s,n=3)
注:與X-VIVO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表達水平(pg/mL)IL-10 IL-12p70 X-VIVO雞尾酒組X-VIVO TNF-α組X-VIVO對照組CellGro雞尾酒組CellGro TNF-α組CellGro對照組4.4±0.9 3.9±0.9 4.1±0.9 8.5±0.8 6.4±1.1 5.7±0.9 8.2±0.5*13.2±1.1*17.7±0.9 5.8±1.3 19.2±0.8 36.0±0.9
在過去的10年中,人們對DC免疫生物學及其功能調整的理解逐漸加強,導致了以DC為基礎的腫瘤疫苗的發(fā)展,繼而使人們不斷地尋找體外培養(yǎng)DC的更優(yōu)化條件和體系。本實驗設計的兩種培養(yǎng)基,均為無血清培養(yǎng)基,但由于培養(yǎng)基組成不同,可能具有不同的模擬體外的微環(huán)境,從而影響DC的功能和表型等特點。X-VIVO 15TM是調整優(yōu)化使之適合于無血清條件下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的增殖,其配方有助于外周血及人類腫瘤中分離純化的CD3+細胞的增殖[3-4]。同時還用于維持人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及細胞系、粒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的生長。而CellGro DC培養(yǎng)基用于單核細胞或來自于CD34+造血干細胞產生的樹突狀細胞的最優(yōu)化生長,不含生長因子、抗生素或未確定的添加劑,含人蛋白、重組人的胰島素和人的鐵傳遞蛋白的完全配方。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X-VIVO 15TM和CellGro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出的DC在細胞形態(tài)上幾乎無差別,但在細胞表型和細胞因子分泌上則有很多差異。顯然,在相同促成熟條件下,使用CellGro培養(yǎng)的DC的CD80、CD83均高于使用 X-VIVO培養(yǎng)的D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說明前者的DC成熟度高于后者,這可能說明CellGro更適合于PBMC來源的DC的體外培養(yǎng)。早在1997年,Jonuleit等提出,應用雞尾酒組合促成熟的DC被人們稱為“標準DC”。他們證明這項混合物可以誘導DC的成熟,并且可以完全地取代Romani等之前提出的條件培養(yǎng)基。后有學者[5]證明了在細胞因子組合中添加PGE2(1 μg/mL)可以進一步增強DC傳代的產量、質量和遷移能力。本實驗中的結果顯示,在相同培養(yǎng)基條件下,雞尾酒組的DC的CD80、CD83均高于TNF-α組D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雞尾酒組促成熟效果優(yōu)于單純使用TNF-α,與Landi等[1]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筆者在檢測DC表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作用機制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由于細胞因子在DC的分化與功能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使用ELISA的方法,收集各組不同培養(yǎng)體系的上清液,檢測細胞因子分泌情況。理論上來講,在遇到外來抗原,DC可分泌以IL-12和IFN-γ為主的細胞因子,介導Th1型免疫反應;對于自身抗原,部分其他功能的DC可通過分泌IL-10誘導調節(jié)性T細胞與Th2細胞介導免疫耐受[3]。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同培養(yǎng)基條件下,雞尾酒組IL-12p70和IL-10普遍低于TNF-α組,這可能與PGE2有關,因為PGE2可增加DC的遷移能力,但是卻抑制IL-12p70和IL-10的分泌[4],這是雞尾酒組用于DC促成熟方面的弊端,目前,有研究顯示,雞尾酒組合聯(lián)合應用TLR3配體polyⅠC和TLR7/8配體R848以及PGE2促成熟的DC可兼具高遷移能力和高產量的IL-12p705,還也可以在以后的試驗中設計加入TLR類配體來證實這一點。
目前DC的體外培養(yǎng)方法雖已基本滿足基礎研究的需要,但是應用于臨床治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建立一種合理的培養(yǎng)體系仍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1]LandiA,Babiuk LA,Drunen LH.Dendriticcellsmatured bya prostaglandin E2-containing cocktail can produce high levels of IL-12p70 and are more mature and Th1-biased than dendritic cells treated with TNF-alpha or LPS[J].Immunobiology,2011,216(6):649-662.
[2]Johansson U,Walther JL,Hofmann A,et al.Dendritic cells are able to produce IL-12p70 after uptake of apoptotic cells[J].Immunobiology,2011,216(1-2):251-255.
[3]Couper KN,Blount DG,Riley EM.IL-10:the master regulator of immunity to infection[J].J Immunol,2008,180(9):5771-5777.
[4]Boullart AC,Aarntzen EH,Verdijk P,et al.Maturation of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with Toll-like receptor 3 and 7/8 ligands combined with prostaglandin E2 resultsin high interleukin-12 production and cell migration[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8,57(11):1589-1597.
[5]Gerty S,Daniel B,Danita S, et al.Commonly used prophylactic vaccin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synthetically produced TLR ligands to mature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J].Blood,2010,116(4):56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