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紅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程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它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不論是課程內容,還是課堂教學,都得到了空前的開放。因此我認為,品德課教學應該以嶄新的教學理念,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間里自由地學習、感悟,促進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關鍵詞】創(chuàng)新超越融入延伸激發(fā)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87-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它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基本特點。課程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它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不論是課程內容,還是課堂教學,都得到了空前的開放。因此我認為,品德課教學應該以嶄新的教學理念,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里自由地學習、感悟,促進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一、創(chuàng)新課堂開放教學形式
1.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币虼嗽诮虒W中,教師要充分開放教學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能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做;能發(fā)現(xiàn)的事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能思考的問題讓他們自己獨立完成……解放他們的雙手,達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如《我家的親戚》這一課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模擬生活的情境來演一演:當親戚來我家的時候、當?shù)弥H戚搬家后、當參加親戚婚禮的時候、當親戚生病時又如何去探望等,在生生、師生的活動中,學會了正確接待、訪問親戚的方法,改變了原來灌輸式的時空結構,讓學習成了學生主動學習、體驗感悟的過程。
2.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凡是能影響個人行為的知識,是他自己發(fā)現(xiàn)和化為己有的知識?!焙献鲗W習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以學生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互助性的學習,在教學中我努力營造合作的氛圍,讓學生處于一個合作的集體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培養(yǎng)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如:《我的崗位》這一課中崗位的總結、增設、競聘等都是和本班的實際活動相結合,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源泉,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增強角色體驗,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讓學生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黑板擦不到怎么辦?同學不聽怎么辦?一個崗位幾個人搶著做……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有的說:黑板擦不到,可以站在椅子上擦;有的說:黑板擦不到,還可以請個子高的同學擦;有的說:一個崗位幾個人搶著做時,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輪流做……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3.在探究學習中主動學習
對自然、社會現(xiàn)象的探究是兒童的天性,教學中不能淹沒兒童的天性。我們要大力倡導學生在課堂中的探究性學習,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建構來獲得體驗和經(jīng)驗。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等狀況,讓學生采用“調查”、“實驗”、“探索”、“討論”、“服務”、“辨別”、“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等多種方式去探究、體驗、領悟與表達,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收獲和提高。如《我的小書包》這一課中,我就讓學生對身邊的學習用品的變化進行探究,討論,共同感受到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才使學習用品的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變化,更好地為我們服務。又如《小小服裝設計師》一課,充分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時間,學生們興趣盎然,這一探究的過程也是他們得到成長的過程。
二、超越教材牽手生活舞臺
品德教材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它以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選擇了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圖片、生活照片、兒歌、游戲等多元性裁體,給學生呈現(xiàn)了一個繽紛的世界。無疑,這是一本優(yōu)秀的教材。然而,品德學科面對的是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課本再優(yōu)秀,也不能窮盡整個生活,只有開放教材,到生活中去尋找豐富的題材來充實教材、拓展教材,才能真正詮釋課例中所蘊涵著的道理。因此,教師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與兒童生活牽手,及時地把社會中科技信息、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xiàn)象及時吸收到教學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三、走出教室融入自然懷抱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建立在兒童的生活基礎之上的。無論是經(jīng)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fā)展,品德行為的形成都需要兒童自己直接地去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去和周圍的自然、社會、人、物發(fā)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從而產(chǎn)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這一要求不是僅僅依靠教室內的單方面的傳授或形式上的手腦活動就能獲得的。很多時候,它都要求我們能和孩子們一起走出課堂,為自己打開一個寬闊的生活空間,很顯然,大自然無疑是最好的學習天地。開放性的品德課可以在任何適宜的地方進行。如會議室、閱覽室、操場、花園甚至是郊外、田野……
經(jīng)驗來源于探索,成功來源于實踐。活動教學的天地還很寬廣,我們涉足的領地還非常的狹窄。但是我們已經(jīng)站在了這樣一個無限延伸的舞臺上,那么就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手牽著手,向更加深遠的方向旋轉、邁進,演繹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的開放式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教育研究·中201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