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海事法院 李海躍
〖案情〗
原告:舟山中達船務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暢能國際貿(mào)易有限公司
原告與淄博海旺達貨運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旺達公司)簽訂航次租船代理合同,根據(jù)合同約定,原告接受委托承運燃料油,裝貨港為盤錦港或營口港,卸貨港為濰坊港。原告當庭確認在訂立合同時,海旺達公司披露系被告實際委托涉案貨物運輸。原告所屬的“中達油 158”輪根據(jù)指示于 5月15日到達營口港,后被告取消燃料油運輸計劃,并于 5月20日向原告出具承諾函。根據(jù)承諾函記載,被告原計劃于 2010年5月6日委托原告承運燃料油從營口至濰坊,就因其取消計劃造成原告的經(jīng)濟損失,同意向原告賠付貨物落空費人民幣 25 000元,并承諾在收到原告發(fā)票后當日將款項匯入指定賬戶。原告向被告郵寄發(fā)票后,被告未支付該款項。
原告訴稱:被告承諾賠償原告貨物落空費,但未按承諾付款,故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合同違約賠償款。
被告在法定期間內(nèi)未向法院提交答辯狀,也未到庭參加訴訟。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海旺達公司在訂立合同時已經(jīng)披露涉案貨物運輸實際系被告委托的事實,涉案航次租船合同實際的承租人為被告,原告對此并無異議,原、被告之間的航次租船合同關系依法成立。原告已履行了合同項下義務,被告違約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應向原告承擔賠償責任。被告事后已就涉案落空費的支付與原告達成合意,應根據(jù)約定履行付款義務,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貨物落空費的主張于法有據(jù),應予支持。
一審判決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訴。
〖評析〗
在具有代理關系的委托合同中,有時會涉及三方當事人:即委托人、受托人和第三人;兩種法律關系: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委托法律關系,受托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基礎法律關系。受托人的不同披露行為,對三方當事人將產(chǎn)生不同的法律后果。本案的關鍵在于原告的請求權基礎,即第三人對委托人的請求權基礎,故此處重點討論受托人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信息對第三人請求權基礎的影響。
在整個商事交易過程中,委托人與第三人是真正的利害關系人,受托人在商事交易中處于中間人地位,在法律責任承擔方面也以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真正利害關系人之間的信息對稱能夠有效減少履約障礙,避免損害發(fā)生。披露的目的是使委托人或第三人獲得對稱信息,保護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商事交易,而非重在規(guī)范受托人行為。因此,對委托合同中受托人披露行為的司法判斷應以結果論而非以行為論,即應以委托人或第三人是否實際知曉或應當知曉披露信息作為判斷受托人是否已做出披露行為的依據(jù)。判定披露行為主要涉及披露的方式與程度兩方面內(nèi)容。披露的方式包括書面披露與口頭披露,書面披露可以通過書面合同、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有紙質或者電子數(shù)據(jù)軌跡可查的途徑,書面披露可以作為第三人應當知曉的初步證據(jù);口頭披露通常指當面、電話等方式的披露,因為披露行為判斷以結果論,口頭披露通常需要第三人自認。關于披露的程度,受托人向第三人披露內(nèi)容的范圍主要包括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委托關系、委托人身份、受托事項。對第三人而言,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與第三人并無直接關聯(lián),第三人的法律責任承擔系依據(jù)其與受托人之間的約定,因此第三人只要知曉與其成立合同關系的相對方系接受他人委托,即受托人只要概括告知第三人“其系接受某某人委托代為處理某事務”就完成了披露行為。
本案中,盡管沒有海旺達公司書面的披露證明,但原告自認海旺達公司在與原告訂立合同時已經(jīng)向其披露海旺達公司是接受被告委托,代理處理承運人燃料油事宜,海旺達公司作為受托人向第三人原告披露委托人信息的行為十分明確。而且,在航次租船合同履行過程中,被告亦與原告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并直接向其出具承諾函,認可自己是涉案貨物運輸?shù)膶嶋H委托人,由此可以判定原告與被告均知曉海旺達公司作為被告代理人與原告訂立航次租船合同承運涉案貨物的事實。
對第三人而言,受托人不同階段的披露,其向委托人主張權利的請求權基礎不同,以下將以本案案情為基礎,分三種情形予以討論。
假設,海旺達公司自始至終未向原告披露其系接受被告委托的事實,被告也未直接向原告說明過相關事宜,即原告完全不知曉被告系實際托運人的事實。
此時,對原告而言,被告屬于涉案合同關系外的第三人,原告要求被告承擔責任的依據(jù)是被告同意履行本應由海旺達公司履行的付款義務的承諾,其請求權基礎是債務承擔。所謂債務承擔,是指在不改變合同內(nèi)容的前提下,債權人、債務人通過與第三人訂立協(xié)議,將債務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第三人承擔的現(xiàn)象[ 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 185頁。]。從學理分類上講,按照承擔后原債務人是否免責為依據(jù),債務承擔分為免責的債務承擔(又稱為債務轉移)和并存的債務承擔。一般認為,我國《合同法》認可的債務承擔類型僅為免責的債務承擔[ 張廣興:《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 242頁。],而對并存的債務承擔爭議較大,本案亦不涉及,此處暫不討論。免責的債務承擔構成要件包括:一、須債務人或債權人與第三人之間有移轉債務的協(xié)議,該協(xié)議為非要式行為,包括債權人與第三人的債務承擔協(xié)議和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債務承擔協(xié)議兩種,關鍵在于第三人具有承擔債務人債務的意思表示;二、債務有效存在,且具有可轉移性,如對賠禮道歉等具有身份屬性的債務不得轉移給第三人承擔;三、必須經(jīng)債權人同意。由于第三人債務承擔后免除了原債務人義務,將直接影響債權的實現(xiàn),因此各國立法均以此作為債務承擔生效的要件[ 例如法國民法典 1275條,德國民法典 415條。]。上述情形中,涉案航次運輸取消發(fā)生落空費,應由合同相對人海旺達公司承擔,而被告出具承諾函,同意由其支付,具有承擔原債務人債務的意思表示;支付落空費的債務有效存在,且屬金錢給付之債,具有可轉移性;原告已與被告就落空費的支付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明確同意債務由海旺達公司轉移至被告,并直接向被告主張權利。此種情形符合債務承擔生效條件,原告有權據(jù)此向被告主張權利。根據(jù)免責的債務承擔的法律后果,免除債務人債務,原債務由第三人承擔,同時基于債的關系產(chǎn)生的所有抗辯也一并轉移至第三人。債務承擔具有無因性,不論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如何約定,均不影響第三人對債務的履行。
假設,海旺達公司以自己的名義與原告訂立航次租船合同,在貨物運輸計劃落空后,才向原告披露被告的委托人身份,且因被告單方取消貨物運輸導致涉案航次租船合同不能履行,而被告未做出任何支付落空費的承諾。
此時,原告有權依法行使其選擇權,依然要求被告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法定選擇權為其請求權基礎。第三人選擇權與委托人介入權相對應,指在間接代理關系中,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不履行對第三人的義務,受托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可以選擇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 代理有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之分。所謂直接代理,即代理人必須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為民事行為,而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民事行為。所謂間接代理,系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為本人計算,而為民事行為。參見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第461頁。]第三人選擇權是法定的,是法律為平衡第三人與委托人、受托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而設置。第三人選擇向委托人主張權利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托人的抗辯權以及受托人對第三人的抗辯權。根據(jù)《合同法》第 403條第二款規(guī)定,第三人一旦行使了選擇權,即無權變更選定的相對人。本案中,海旺達公司在被告取消運輸計劃之前均以自己的名義與原告進行聯(lián)系,符合間接代理規(guī)定,因此在海旺達公司向原告披露被告系委托人后,原告可以選擇向海旺達公司或者被告主張因違約造成的損害賠償。因此,上述情形下,原告有權選擇向被告主張權利,但不得再向海旺達公司主張違約責任。
同本案情形,海旺達公司以自己的名義與原告訂立航次租船合同,且在訂立合同時即向第三人原告披露委托人信息。
此時,原告可依據(jù)其與受托人之間的合同約定向被告主張權利,原告的請求權基礎是他與受托人之間的基礎法律關系。根據(jù)《合同法》第 402條,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托人的授權范圍內(nèi)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托人和第三人。該條屬于間接代理制度的除外情形,可分三層理解:首先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 ,在委托人授權范圍內(nèi)與第三人訂立合同”,這是典型的間接代理制度。其次 ,“該合同直接約束委托人和第三人”,發(fā)生直接代理的法律效果,間接代理轉化為直接代理。第三,轉化的條件就是“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托人和委托人之間的代理關系”,何謂“知道”與前文所述“披露”判定相對應。在此種情形下,受托人行為的法律后果直接歸因于委托人,基礎合同關系的相對人為委托人與第三人,受托人只承擔代理責任,因此,第三人只能向作為合同相對方的委托人主張權利。本案中,雖然海旺達公司為航次租船代理合同記載的承租人,但在訂立合同時已經(jīng)披露涉案貨物運輸實際系被告委托的事實,且被告在承諾函中確認涉案貨物系其實際委托原告進行運輸,涉案航次租船合同實際的承租人為被告,原告對此并無異議,并就涉案貨物運輸及索賠事宜直接與被告協(xié)商,故原、被告之間的航次租船合同關系依法成立。被告取消貨物裝運計劃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應向原告承擔賠償責任,原告有權依據(jù)事后雙方達成的關于支付落空費的合意,要求被告履行付款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