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志 顏花花
1.廣東省韶關市中醫(yī)院內一科,廣東韶關 512026;2.廣東省韶關市中醫(yī)院功能檢查科,廣東韶關 512026
中西藥聯(lián)合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
曾 志1顏花花2
1.廣東省韶關市中醫(yī)院內一科,廣東韶關 512026;2.廣東省韶關市中醫(yī)院功能檢查科,廣東韶關 512026
目的探討中西藥聯(lián)合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80例慢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兩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結果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87.5%,試驗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采用中藥湯劑配合西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中藥湯劑;西藥;灌腸;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是指直腸、結腸因各種致病原因導致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1]。以慢性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為主要癥狀,多反復發(fā)作。單純西藥治療只能控制疾病的急性發(fā)作,減輕癥狀。筆者采用中藥湯劑配合西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1~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經腸鏡確診為慢性結腸炎的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26~68歲,平均(42.5±3.9)歲;病程5個月~10年,平均(3.8±1.9)年;根據腸鏡所見,將病情程度分為:輕度(以黏膜充血水腫為主)18例,中度(以黏膜表面滲血為主)46例,重度(黏膜面潰瘍形成)16例。8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囑患者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取左側臥位,稍微墊高臀部,將導管緩慢插入患者肛內,然后緩慢灌入38℃左右藥液150 mL。試驗組采用中藥灌腸(黃連30 g,黃柏30 g,白頭翁25 g,土茯苓20 g,薏苡仁30 g,吳茱萸20 g,白芨20 g,白花蛇舌草20 g,敗醬草25 g,煎取150 mL),并在湯藥中加入甲哨唑0.5 g、慶大霉素8萬U。對照組僅在38℃左右的150 mL溫水中加入甲哨唑0.5 g、慶大霉素8萬U灌腸。1次/d,14 d為1個療程。灌腸完畢,囑患者左側位臥床休息,灌腸藥物應保留2 h以上。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灌腸2個療程后復查電子結腸鏡、結腸黏膜活檢及大便常規(guī),記錄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價療效。
臨床痊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大便化驗正常,電子結腸鏡及結腸黏膜活檢正常。顯效: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大便化驗正常,納食增加,電子結腸鏡檢示黏膜炎癥病變明顯好轉,結腸黏膜活檢示黏膜炎癥明顯減輕。好轉:癥狀及體征減輕,大便化驗正常,納食好轉,電子結腸鏡檢示黏膜炎癥好轉,結腸黏膜活檢示黏膜炎癥變化不大。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樣本率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試驗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fā)病部位的慢性、反復性、多發(fā)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免疫異常、感染、氧自由基損傷、遺傳、環(huán)境及精神因素等有關。在祖國醫(yī)學里,慢性結腸炎屬于“泄瀉”范圍,多由于飲食不潔,濕熱蘊結腸中,日久不化,醞釀成毒,損傷腸壁脂絡,血熱互結,發(fā)為膿血下利。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結腸炎的治療尚無特效方法,西醫(yī)大多給予甲硝唑、慶大霉素、氟哌酸、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但單純西藥治療只能控制其急性發(fā)作,減輕癥狀,且易反復,而單純中藥治療則顯效較慢。因此,本研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結果表明中藥湯劑配合西藥灌腸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灌腸,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其中,中藥方劑以黃連、黃柏清熱化濕,白頭翁、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薏苡仁健脾止瀉,吳茱萸溫中散寒、除濕,白芨收斂止瀉,敗醬草清熱解毒、活血消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健脾止瀉之功。此外,現代藥理學還發(fā)現,黃芩、黃柏有較廣的抗菌譜,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tǒng)增生和增強吞噬細胞活力,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白芨除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外,可在潰瘍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促進黏膜再生,并可以抑制腸道的蠕動。同時,加用西藥甲硝唑、慶大霉素可抗菌、消炎、抗感染,促進腸道潰瘍愈合,減輕臨床癥狀,且灌腸療法可使藥物直達病灶,吸收更加完全、徹底。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湯劑配合西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能有效地改善癥狀,不良反應少,不易復發(f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灝珠.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374.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2.
[3]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與療效標準 [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6):354.
R574.62
B
2095-0616(2012)03-139-01
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