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現(xiàn)代社會沒人想當胖子。體形不美觀尚在其次,胖子普遍被認為更容易生??;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更被認為是由脂肪過多而引起的“代謝癥”。但是,我們周圍總能找出一兩個健康的胖子,他們雖然很胖,但紅光滿面,能跑能跳,體檢指標一切正常。這是偶然的嗎?
調查發(fā)現(xiàn),有一半的美國胖子身體健康,各項指標都屬正常;而被歸類于“超胖”的人群當中,也有1/3屬于這種情況。相比之下,有1/4的瘦子卻表現(xiàn)出明顯的“代謝癥”癥狀。如果不看體形,只看指標,這些瘦子和得病的胖人沒有差別。這是怎么回事呢?
美國有兩位博士打算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他們通過改變基因,培養(yǎng)出一種特殊的小鼠,使它們制造脂肪細胞的能力受到損害,體內的脂肪細胞數(shù)量比對照組少。然后,他們給兩組小鼠喂以同樣的高脂肪食物,結果發(fā)現(xiàn),特殊的小鼠雖然比對照組瘦,卻比對照組更容易患上“代謝癥”。
兩人又調查了那些患有某種遺傳疾病的人,他們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產出足夠的脂肪細胞,因此很難發(fā)胖。但是,調查結果表明,他們反而比具有同樣飲食習慣的胖子們更容易患“代謝癥”,而且得病的年齡更早。
于是,兩位博士提出一個新觀點:人體脂肪并不是“代謝病”的罪魁禍首,反而是人體的保護神;正是因為脂肪細胞儲存了大量脂肪,使之沒有擴散到血液中去,才讓人體免遭“代謝癥”的危害。
美國科學家普萊蒂·基紹爾博士做過另一個試驗:把相當于一個漢堡包的脂肪注射進30名身體健康的志愿者血液中,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體內一種名為PAI-1的物質的含量增加了3~5倍。已知 PAI-1能夠直接導致糖尿病,這個試驗間接證明了血液中含有的脂肪分子能夠通過誘發(fā)PAI-1的大量分泌而使人患上“代謝癥”?;B爾博士認為,血液中的脂肪能夠刺激人的免疫系統(tǒng),導致炎癥反應。炎癥反應可不是一個好東西,多項研究證明,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于炎癥狀態(tài),就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產生,包括“代謝癥”。
上述幾項試驗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說:胖,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一個人吃下過量的脂肪后,脂肪細胞就會開動馬力,將多余的脂肪儲存起來。但是,脂肪細胞儲存脂肪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過極限,脂肪細胞破裂,脂肪分子便會以飽和脂肪酸等形式進入血液,并通過血液循環(huán)到達肝臟、心臟和胰腺等處,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分泌PAI-1等化學物質,最終導致“代謝癥”。
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就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待肥胖的態(tài)度。胖固然不好,但是,一個瘦子堆積過量的脂肪很可能會更糟。胖人有地方可以儲存多余的脂肪,瘦子沒了這個便利條件,反而更容易患病。
總之,人們必須改變對待食品的態(tài)度,像孕婦忌口那樣,對高脂肪食品格外小心。高糖食品同樣危險,因為胰島素會把多余的葡萄糖變成脂肪儲存起來。一旦吃糖過多,來不及儲存,讓這些脂肪留在血液里,后果一樣糟糕。
如果你實在是太喜歡脂肪的味道,忌不了口怎么辦?同樣的高脂肪食品,如果當早飯吃,比當晚飯吃所造成的危害要小得多,因為人的身體在早晨能夠更快地適應這些食品,更快地啟動相應的代謝機制將其處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