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錄社,徐 崗,陳 剛,鄧 強
(1.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子長采油廠,陜西 延安,717300; 2. 西安石油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亞硝酸鈉與氯化銨反應動力學研究
張錄社1,徐 崗1,陳 剛2,鄧 強2
(1.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子長采油廠,陜西 延安,717300; 2. 西安石油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研究了在鹽酸催化的亞硝酸鈉(NaNO2)與氯化銨(NH4C1)反應動力學,結(jié)果顯示:亞硝酸鈉與氯化銨在水中的反應為二級反應;其速率常數(shù)與該體系中氫離子的濃度成正比;活化能為50.26 kJ/mol;亞硝酸鈉與氯化銨反應的動力學方程為dC/dt = -2.066×107CH+e-6045/TC2。
化學生熱;動力學;活化能
化學生熱也被稱為化學自生熱,近幾年中在石油工業(yè)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有自生熱壓裂液、酸熱助排解堵、地面設(shè)備的清洗、注水井熱化學驅(qū)油、油井地層解堵、油井井筒清蠟等六個方面的應用[1-6]。最常用的化學生熱技術(shù)是利用亞硝酸鹽與銨鹽在水溶液中發(fā)生的熱化學反應實現(xiàn)的[1]。反應生成氮氣、水蒸氣、無機鹽并放出大量熱。1 m33 mol/L的溶液可生成68.75 m3(標態(tài)下) 氣體、879 MJ熱量及相當于1 162 kg/m3的鹽水,這種鹽水對與油層配伍性好。反應產(chǎn)生的熱量能通過垂向和徑向傳導加熱作用地帶,使近其地層溫度大幅度提高,同時加熱原油使其粘度降低,有助于溶解近井地帶的有機物。在原油中天然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高溫高壓下的鹽水及其攜帶的大量氣體在向油層深部運移過程中,容易起泡和乳化,形成大量的泡沫和乳狀液,可以起到暫時封堵高滲透水層的作用。而進入儲油層的泡沫,在原油作用下,界面膜變得極不穩(wěn)定,極易破碎,從而具有選擇性調(diào)整吸水剖面的作用。反應產(chǎn)生的大量氣體使地層局部壓力升高,有助于污染物快速返吐出地層,具有助排作用。另外,經(jīng)過熱化學處理后,不但解除了近井地帶的有機堵塞物,同時清洗了井筒和輸油管線,有利于原油的舉升和集輸[4-6]。
作為反應來說,不僅要關(guān)心其反應產(chǎn)物,其動力學過程對現(xiàn)場應用尤為重要。本文只以亞硝酸鹽與銨鹽生熱體系為模板反應,對其反應動力學進行初步的研究,為現(xiàn)場應用提供更加準確的支持。反應原理如式(1)所示:
1.1 試劑與儀器
濃鹽酸、碳酸鈉、甲基橙、亞硝酸鈉、氯化銨均為分析純試劑;恒溫槽,自制氣體計量儀[7]。
1.2 實驗步驟
1.2.1 HCl標準溶液濃度的標定
計算配制250 mL 5 mol/L HCl溶液所需濃鹽酸(相對密度1.19 g/mL,約12 mol/L)的體積。用量筒量取濃鹽酸,用蒸餾水稀釋至250 mL,搖勻,貯于玻璃磨口塞細口瓶中,貼上標簽備用。準確稱取已烘干的無水碳酸鈉3份,置于3只250 mL錐形瓶中,加水溶解,加微熱并搖動使之溶解,以甲基橙為指示劑,以HCl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顏色由黃色轉(zhuǎn)變?yōu)槌壬S浵翲Cl標準溶液的消耗量,計算出HCl標準溶液的濃度CHCl。
1.2.2 NaNO2與NH4Cl反應動力學研究
將裝有相同體積 V0(mL)和濃度 C0(mol/L) NaNO2溶液和NH4Cl溶液(不同pH值)的兩個錐形瓶加熱到預定溫度,將一溶液迅速倒入另一溶液中,同時立即計時,并迅速塞上瓶塞,調(diào)整水位瓶高度,保持與移液管的水位相同,當移液管內(nèi)的水位下降體積等于理論所排氣體C0V0RT/(2P) (mL)時,記下反應時間t,即半衰期t1/2。
保持體系的pH值、反應溫度不變,調(diào)整反應物的初始濃度,再測定其半衰期t1/2,計算動力學反應級數(shù)n;
保持反應物溫度和濃度不變,調(diào)整體系的 pH值,測定其半衰期t1/2,結(jié)合反應級數(shù)n計算反應速率常數(shù)KT,對1gKT與1gH+作圖,求得KT與H+濃度的關(guān)系方程;
保持體系的pH值和反應物初始濃度不變,調(diào)整反應溫度,測定其半衰期t1/2及反應速率常數(shù)KT,計算反應的活化能Ea。
2.1 NaNO2與NH4Cl反應動力學研究
2.1.1 反應級數(shù)n的測定
在一定pH值和反應溫度下,調(diào)整反應物的初始濃度,測定t1/2,由NaNO2與NH4Cl水溶液反應級數(shù)的計算式(2)可以計算n值:
式中:t1/2.1為反應物初始濃度為C0.25時的半衰期;
t1/2.2為反應物初始濃度為C0.5時的半衰期。結(jié)果如表1所示。
表1 反應級數(shù)n的測定Table 1 Determination of the order of reaction, n
由表可得,n =(n1+ n2)/2 =(2.07+1.97)/2 = 2.02,即NaNO2與NH4Cl的反應為二級反應。
2.1.2 KT與H+濃度關(guān)系研究
由2.1.1可知NaNO2與NH4Cl水溶液反應為二級反應,則當n=1時,KT的計算式為:
式中:C0為反應物的初始濃度,mol/L。
保持反應溫度和溶液濃度不變,調(diào)整體系的pH值,測定t1/2,并根據(jù)(3)式計算其反應速率常數(shù)KT,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 KT與H+濃度的關(guān)系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of KTand H+
將1gKT與1gH+作圖,通過擬合關(guān)系方程,得到KT與體系中H+濃度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如圖1所示。
圖1 1gKT與體系中H+濃度的關(guān)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of 1gKTand H+
由圖1可見,NaNO2與NH4Cl水溶液反應速率常數(shù)KT隨體系中H+濃度增大而增大,即
式中:CH+為體系中H+的濃度,mol/L。
2.1.3 活化能Ea的測定
在一定H+濃度和反應物初始濃度下,調(diào)整反應溫度,測定NaNO2和NH4Cl水溶液反應速率常數(shù)KT,并由公式(6)計算活化能Ea:
式中:KT1、KT2為反應溫度為T1,T2時的反應速率常數(shù);
R為氣體常數(shù)。結(jié)果如表3所示。
2.2 反應動力學方程的建立
由表3可見,反應體系中H+濃度一定時,NaNO2與NH4C1的反應為二級反應,即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的平方成正比。
其速率方程可以表示為:
式中:C為t時刻NaNO2或NH4Cl的濃度,當t = 0時,C = C0,mol/L;
KT為體系在一定pH值和溫度下的速率常數(shù),L/9mol·min0。
表3 活化能Ea的測定Table 3 The determination of activity energy, Ea
結(jié)合阿侖尼烏斯(Arrhenius)公式和(7)式可得:
式中: K0為常數(shù);
Ea為活化能,kJ/mol。
由(6)式求得該反應的活化能Ea = 50.26 (kJ/mol),將其帶入(8)式求得K0= 2.066 × 107 (L2/(mol-2?min-1),則(8)式表達為:
再將(8)式帶入(6)式,即得到NaNO2與NH4Cl反應的動力學方程為:
通過對反應過程中產(chǎn)生氣體的測量,測定其反應級數(shù)、KT與H+濃度關(guān)系,計算得到其反應的活化能,結(jié)合阿侖尼烏斯(Arrhenius)公式,得到了亞硝酸鈉與氯化銨反應的動力學方程為:
[1]吳安明,陳茂濤,顧樹人,等.NaNO2與NH4C1反應動力學及其在油田的應用研究[J].石油鉆采工藝,1995, 17(5): 60-64.
[2]張軍闖,王德智,馬青莊.熱化學采油技術(shù)應用研究[J].油氣采收率技術(shù),1999, 6(4): 62-66.
[3]李友富,山力,李德勝.微乳熱化學復合解堵劑的研制及應用[J].特種油藏,2003, 10(5): 67-70.
[4]謝建軍,徐波翔.化學生熱技術(shù)在稠油生產(chǎn)中的應用與分析[J].特種油氣藏,1997, 4(1): 54-56.
[5]劉靜,吳金橋,張寧生,等.壓裂液低溫破膠化學生熱體系的探討[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4, 19(5): 39-45.
[6] Davies DR, Field Application of In situ Nitrogen Gas Generation System[J]. SPE9653, 1981:747-752.
[7]鄧強,徐敬芳,湯穎,等. 一個大學生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簡介[J]. 廣州化工,2011, 39(12): 189-191.
Study on the Kinetics of Reaction Between NaNO2and NH4Cl
ZHANG Lu-she1,XU Gang1,CHEN Gang2,DENG Qiang2
(1. Yanchang Oilfield Co.,Ltd. Zichang Oil Production Plant, Shaanxi Yan’an 716000, China;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Xi’an Shiyou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5, China)
The kinetics of reaction between NaNO2and NH4Cl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ction is a second order reaction ,and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k) is in direction proportion to H+concentration in the system;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is reaction is 50.26 kJ/mol, the kinetic equation of this reaction is dC/dt = -2.066×107CH+e-6045/TC2.
Chemical heat-generation; Kinetics; Activation energy
O 642
A
1671-0460(2012)09-0930-02
2012-04-10
張錄社(1976-),男,陜西咸陽人,工程師,2002年畢業(yè)于中國地質(zh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yè),主要從事注水開發(fā)及管理工作。
鄧強(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油田應用化學。E-mail:deng63@126.com,電話:029-8838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