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沫
(沈陽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對于此名稱現(xiàn)在有不同的提法。如:師范音樂專業(yè),專業(yè)音樂院校師范專業(yè),綜合性大學音樂系。在這里筆者統(tǒng)稱為:高師音樂教育)已經(jīng)歷了百年的發(fā)展進程,可以說,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達到了一個發(fā)展的高峰。高師音樂教育的迅速發(fā)展,為普及基礎音樂教育,實施美育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0年3月,教育部頒發(fā)了《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其中對音樂專業(yè)本科課程設置如表1所示[1]。
表1 音樂專業(yè)本科課程設置
1980年12月,教育部在長沙召開會議,討論審定了四年本科音樂專業(yè)各科教學大綱[2]。1981年11月,教育部又頒發(fā)了《二年制和三年制師范專科學校音樂專業(yè)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至此,中國高等師范教育開始有了一套較為統(tǒng)一、完整的音樂專業(y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性的音樂教育學會的成立以及研討會的舉辦,客觀上為高師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多種音樂教研活動的開展,對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交流教學經(jīng)驗、學習先進教學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這些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頒布,可謂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新起點,對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高師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性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的高等師范院校藝術教育專業(yè)辦學規(guī)模迅速擴大。到1988年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高師設有本科或專科的音樂專業(yè)點就有約100余處,比1981年增加約一倍以上;到1990年,音樂教育專業(yè)點已達111處,學生數(shù)量是1979年的4倍。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早期指定的課程體系越來越與高師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脫離。高師音樂課程設置目標在當時條件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從課程體系的設置方面來看,此套課程體系的設置仍根深蒂固地受到蘇聯(lián)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且大多沿襲了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模式,因此,并沒有考慮到師范院校的特殊性和師范性。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從課程上偏重于學生專業(yè)技術的培養(yǎng),以能在舞臺上獲獎為主要目標,追求單科領域的“高、尖、精”。其課程的設置、標準、教材,教法都向專業(yè)音樂院??待R。這樣一來造成的結果便是高師音樂教育一直處于師范院校與音樂院校的夾層中,高不成低不就,既達不到音樂院校所要求的“深度”,也達不到師范院校所要求的“廣度”。
(2)從課程設置方面來看,有以下主要問題表現(xiàn)。① 學科專業(yè)分工過細,教學指導思想等方面過于煩瑣。例如,在普修課程設置方面的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3]。前者課堂上給學生聽作品的機會很少,學生很難從文字中了解音樂史上藝術作品的蛻變與演化。而后者,僅僅給學生聽覺的欣賞,卻往往省略整個音樂貫穿發(fā)展的脈絡,使學生片面地了解音樂作品,卻不能從整體上對音樂作品風格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如果將兩課合二為一,則既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又可改變學科間相互脫離的教學狀態(tài)。② 學科間相互孤立,教學計劃過于死板,缺乏靈活性。因為傳統(tǒng)課程中有些教學內(nèi)容沿襲了專業(yè)音樂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過于注重專業(yè)性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學科間交叉滲透。教學計劃因受到課程設置的影響,而顯得過于死板,學科間缺乏一定的聯(lián)系和互補。如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提倡“基礎理論相互滲透,基本技能交叉運用”[3]的原則,因為這對培養(yǎng)未來型人才的綜合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科的交叉滲透能夠幫助學生把理論與技能交叉、融匯,把相關各門課程有機聯(lián)系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廣泛運用。比如,“視唱”時增加“鋼琴旋律”,在上“鋼琴”課時鍛煉“視唱”能力(同時,還能鍛煉“視奏”能力);在“和聲”課中貫穿“合唱”的技能,在“合唱”中融入“和聲”的元素,等等。這種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科間相互孤立的問題,對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根據(jù)音樂課程標準所設定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四個教學領域,即:音樂感受與鑒賞、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改革后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應當有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課程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師范院校針對師資培養(yǎng)的問題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與調整。目前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可由五大類課程群組成:
(1)音樂審美類課程。包括基本樂理、視唱練耳、音樂美學、音樂風格與題材、曲式與作品分析等。
(2)音樂表演類課程。包括聲樂、鋼琴、中外樂器演奏、合唱指揮、鋼琴即興伴奏、器樂合奏、舞蹈、藝術實踐等。
(3)音樂創(chuàng)造類課程。包括歌曲寫作、和聲(鍵盤和聲)、復調、配器、舞蹈編導、多媒體音樂教學等。
(4)音樂與相關文化類課程。包括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中國傳統(tǒng)音樂(含民歌、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音樂)等。
(5)音樂教育類課程。包括音樂教育學、中小學音樂教學法、教案寫作與試教、教育實習與見習,并在各門與中小學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學科之中,加入專門章節(jié)講授課程教學法等。
通過對上述課程的學習,可以較全面地使學生掌握各類音樂的知識與技能,更好地配合新課標的實施,培養(yǎng)出符合基礎音樂教育的音樂師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類課程群在整個音樂教學的比重上應有所調整。其中,對于音樂表演類課程應該比重稍少一些,多增加音樂與相關文化類課程的比重,而音樂教育類課程則應該是整個課程設置的核心部分,因此,應在整個課程設置上占有相當?shù)谋戎?。目前,各類師范音樂院校及專業(yè)音樂院校雖然基本上使用以上課程體系,但其課程設置比重仍偏向于表演類課程。而對于音樂教育類課程往往是在大學三年級時才開課,而整個音樂教育類課程僅在一年的學時中進行完畢,無論從密度和廣度上都顯得十分不夠。因此,音樂教育體系的建構僅是一個教育方向的設定。真正實現(xiàn)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改革還應該在課程的整體設置上作深入的改進,否則,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將是“換湯不換藥”。
此外,課程的設置也應以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最新動態(tài)、客觀現(xiàn)實為依據(jù),并大量進行教育實踐活動。這一點對高師音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當今的學校音樂教育中,這一點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培養(yǎng)音樂教育人才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連貫的過程。其間每一步都應該是緊密相連的。當今的學校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技能,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畢業(yè)后走向社會的能力。因此,要牢固地樹立“立足師范,面向社會,強化技能,突出特長”的辦學模式。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出既能講課,又能組織學校音樂課外活動,參與藝術的創(chuàng)作、策劃、排練、指揮等活動的“復合型”人才。
21世紀,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要將培養(yǎng)學生上“舞臺”轉變到站“講臺”的軌道上來,也就是所謂的突出“師范特色”。多年來,高師音樂教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一直受到音樂院校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招生辦法及標準、課程的制定、考試模式、教學方法等學校教學的各個方面。雖然,近年來許多學校和音樂教師致力于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但在根本上并不能徹底解決“師范特色”的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獲得前進。而課程的改革僅是音樂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以后我們還將面臨更加復雜的音樂教學內(nèi)容的全面改革。
[1] 魏艷.中國高師音樂教育發(fā)展概況及其展望[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1(3):33.
[2] 馬達.高師音樂教育五十年之回顧思考[J].音樂研究,1999(4):73.
[3] 陳曉芳,袁平.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與中小學音樂教育接軌研究[J].樂府新聲,200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