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云,唐希才,黃結貞
(廣州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廣東廣州510150)
干化學法與沉渣鏡檢法檢測尿液的效果比較
蘇巧云,唐希才,黃結貞
(廣州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廣東廣州510150)
目的觀察對比干化學法和沉渣鏡檢法在臨床檢測尿液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采集尿液525份,分別進行尿液干化學法和沉渣鏡檢法的獨立檢測,重點檢測其中的白細胞(WBC)和紅細胞(RBC)的數(shù)量,分別記錄尿液干化學法和沉渣鏡檢法的陽性例數(shù),若兩者的最終檢測結果不同則以沉渣鏡檢法的最終結果為準。結果利用尿液干化學法對WBC和RBC進行檢測,其中WBC的假陽性率為2.51%,假陰性率為18.25%,RBC的假陽性率為9.21%,假陰性率為6.86%。與沉渣鏡檢的最終結果比較,兩者在WBC的檢測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RBC的檢測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上,尿液干化學不能完全替代沉渣鏡檢法,兩者聯(lián)合檢測能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提高臨床檢測的正確率。
尿液干化學法;沉渣鏡檢;;白細胞;紅細胞;聯(lián)合檢測
尿液干化學法引入臨床檢驗后,使尿液的相關檢測得到了飛速發(fā)展,該檢測法利用試紙和相關的儀器實現(xiàn)了對尿液成分的快速檢驗,大大加快了檢測的速度[1-2]。但該法的缺陷在于,在實現(xiàn)臨床尿液檢測快速進行的同時,其對尿液紅細胞(RBC)、白細胞(WBC)的檢測結果與傳統(tǒng)的沉渣鏡檢法相比在假陽性和假陰性方面的誤差偏高[3-4]。為了探討尿液干化學法聯(lián)合沉渣鏡檢應用于臨床檢驗的價值,探索兩種方法結合的可行性,筆者特意進行了該項實驗,現(xiàn)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來我院門診和體檢就診的患者,采集尿液525份。所有患者的尿液標本均為新鮮標本(收集后1 h內完成檢測)。525例患者中,男性281例,女性244例,女性患者的尿液采集均避開了其月經(jīng)期。
1.2 實驗儀器尿液干化學法使用的相關儀器為GEB-600尿液分析儀(包括其附屬的尿液分析試條)、沉渣鏡檢法使用的相關儀器為Olympus顯微鏡及醫(yī)用離心機。
1.3 實驗方法尿液干化學法:囑咐患者留取中段尿液20 ml,其中10 ml尿液倒入專用的試管中,放入試紙條,浸泡2 s左右,隨后將其取出,并將該試紙上多余的尿液用濾紙吸除。將試紙置于尿液分析儀中,嚴格按照儀器的相關操作步驟進行操作,最后讀取結果。沉渣鏡檢法:取患者余下10 ml尿液置于醫(yī)用離心機中離心,設置離心轉速為1 500 r/min,離心時間為5 min,離心完成后,棄掉上清,取0.2 ml沉渣液,隨后將沉渣液混勻,涂抹于玻片上,后置于Olympus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在高倍鏡下觀察時,取其中的20個高倍視野的均值進行報告。
1.4 判斷標準沉渣鏡檢法的正常參考范圍:WBC計數(shù)為0~5個/hp,RBC計數(shù)為0~3個/hp。超出以上范圍,均判定為陽性。若其中的尿液干化學法的檢測結果與沉渣鏡檢法不同,以沉渣鏡檢法的結果為準,即尿液干化學法顯示陽性,沉渣鏡檢法顯示為陰性,則判定最后結果為假陽性,若反之,則判定為假陰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其中若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法對尿液中WBC的檢測結果在WBC的檢測中,尿液干化學法檢測顯示結果陽性者113例,陰性者412例,而沉渣鏡檢法檢測的結果陽性者126例,陰性者399例,其中尿液干化學法的假陽性率為2.51%(10/399),假陰性率為18.25%(23/126);尿液干化學法與沉渣鏡檢法對WBC的陽性率檢測率結果分別為21.52%(113/525)和24.00%(126/52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χ2=0.2581,P>0.05,見表1。
表1 尿液干化學法與沉渣鏡檢法對尿液中WBC的檢測結果(份)
2.2 兩種方法對尿液中RBC的檢測結果在RBC的檢測中,尿液干化學法中檢測顯示結果為陽性者134例,陰性者391例;而沉渣鏡檢法檢測結果為陽性者102例,陰性者423例。其中尿液干化學法的假陽性率為9.22%(39/423),假陰性率為6.86%(7/102);尿液干化學法與沉渣鏡檢法對RBC的陽性率檢測率結果分別為25.52%(134/525)和19.43%(102/5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χ2=304.4544,P<0.05,見表2。
表2 尿液干化學法與沉渣鏡檢法對尿液中RBC的檢測結果(份)
在臨床檢驗工作中,尿液干化學法由于其本身操作簡單、利于臨床大批量的尿液標本檢測等特點而被廣泛普及,但與傳統(tǒng)的沉渣鏡檢法比較,其在WBC的檢測上存在假陰性率偏高等缺點。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在對WBC的檢測上,其假陰性率為18.25%。尿液干化學法假陰性率偏高的原因在于,其檢測WBC主要依靠的是與中性粒細胞包漿內的酯酶相互作用,水解試帶膜中含色原的酯類,釋放出的色原與重氮鹽反應形成呈色縮合物,其顏色深淺與粒細胞的多少成正比,因此只能對白細胞中的粒細胞敏感,而對于尿液中存在的淋巴細胞或者是單核細胞并不敏感[5],因而會造成漏檢。而傳統(tǒng)的沉渣鏡檢法則能有效地檢測出其中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因此,沉渣鏡檢法能有效地彌補尿液干化學法的不足。在RBC的檢測上,尿液干化學法檢出的陽性率要高于沉渣鏡檢法,尿液干化學法檢測RBC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血紅蛋白中的亞鐵血紅素有類似過氧化物樣活性、氧化四甲基聯(lián)苯胺等有關色原,使之呈色,因而尿液干化學法不僅能檢測出尿液中形態(tài)完整的RBC,還能檢測出形態(tài)異常的、已經(jīng)溶解的RBC,同時若當尿液中含有過氧化物酶樣物質,如肌紅蛋白、菌尿等均能使色原呈色出現(xiàn)假陽性。傳統(tǒng)的沉渣鏡檢法能看到形態(tài)完整的和形態(tài)異常的紅細胞,已經(jīng)溶解的紅細胞則無法檢測。因而往往在RBC陽性率檢出上尿液干化學法高于傳統(tǒng)的沉渣鏡檢法[6]。從本次實驗的結果也可以看出,尿液干化學法與沉渣鏡檢法對RBC的陽性率檢測率結果分別為25.52%和19.43%。在RBC和WBC的檢出上,尿液干化學法和傳統(tǒng)沉渣鏡檢法各有不足,兩者結合可相互彌補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尿液干化學法不能完全替代沉渣鏡檢法,鑒于尿液干化學法目前本身的技術原因,只有兩者聯(lián)合檢測才能使檢驗結果更加準確,這樣才能為臨床醫(yī)師在泌尿道疾病、腎臟疾病等方面在診斷、治療及預后監(jiān)測提供有力的依據(jù)。
[1]陳莉.干化學法檢測尿潛血與沉渣鏡檢紅細胞的結果誤差分析[J].海南醫(yī)學,2007,18(12):151-152.
[2]徐星洋.干化學法與濕化學法檢測新生兒膽紅素的比較[J].海南醫(yī)學,2011,22(3):136-137.
[3]孫延河,張連勝,丁芳.聯(lián)合應用干化學法與顯微鏡法檢測尿液紅細胞和白細胞的準確性探討[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 (10):1866-1867.
[4]顧文剛,陳激揚.尿干化學法與沉渣鏡檢聯(lián)合檢測尿紅細胞及白細胞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0):1127-1128.
[5]張礫.尿干化學法與尿沉渣鏡檢聯(lián)合檢測尿白細胞、紅細胞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2,23(1):53-54.
[6]閆慶萍.尿紅細胞聯(lián)合檢驗的重要性[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008,18(11):2335-2336.
R446.12
B
1003—6350(2012)24—105—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2.24.045
2012-08-17)
蘇巧云(1976—),女,廣東省廣州市人,主管技師,主要從事醫(yī)學臨床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