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霄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影響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研究
梁霄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青少年的發(fā)育水平也有明顯提高,但青少年的體能素質卻呈現(xiàn)出明顯下降的趨勢,甚至一些老年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也出現(xiàn)在青少年的身上.本文將分析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應對策略.
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因素
我國是發(fā)展競技體育的大國,同時也是國民亞健康、肥胖率和肥胖率居世界前列的國家.國民中青少年的體制健康問題尤其引人注意,在2000年的一次監(jiān)測中顯示:耐力,柔韌性,爆發(fā)力,速度和力量等方面的素質均有明顯的下降.近年公布的較新的一組國民體質報告顯示,與2000年比,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再次下降,其中肥胖率增長了將近50%,城市男性青少年學生25%偏胖;青少年近視率也由從前的20%增長至31%,中國的近視眼鏡需求量日益增加,可以說我國即將要成為一個“眼鏡需求大國”了.[1]
1.1 社會因素
1.1.1 教育體制
我國教育體制下的學校體育考試與評價制度一直備受關注,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中考、高考中的體育考試與各級學校如何把學校體育的評價擺在重要位置等問題上.這些年一直在強調要加大體育考試在升學考試中的分量,使得各級,各地的學校紛紛開始改變策略,考什么就抓緊練什么,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升學率,而未從長遠考慮,這樣的觀念使得提倡的“素質教育”和“增強學生體質”只停留在口號上,停留在有教育的思想,而沒有嚴格的體育教育方針政策,體育教育法律法規(guī).
1.1.2 社會觀念
在當前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青少年只能是用自古以來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唯有讀好書才能有好的出路,這樣的社會觀念迫使青少年學生以靜為動,以考試為中心,整天埋頭苦干,而不是享受并快樂的接受知識.但在西方,人們往往以子女的快樂健康的成長,人格的健全為首要目的,不會將所有精力放在學習上,倡導快樂教育.而今中國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化需要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加上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造成我國國民體育運動的觀念相對落后,總認為“運不運動無所謂,反正沒什么病”無病就是健康,而有這樣觀念的人比比皆是.
1.2 學校因素
目前許多學校都缺少體育場館和器材,特別是農(nóng)村的和一些偏遠地區(qū)的學校,青少年的鍛煉收到了這些物質方面的限制,甚至于本該有的體育設施和場地別挪威他用,這就更加的影響了學生的日常體育鍛煉.學校一味的注重升學率“重文輕武”,總是占用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體育課,這這使得體育課成了文化課的犧牲品,而普通的體育期末考試也成了形式化的典型.許多學校甚至不允許學生在操場上奔跑,打鬧,更是沒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和活動形式,單調枯燥的課程和活動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來積極參與,等等一系列問題使得當前體育考試工作的力度不夠,只是走過場,未能發(fā)揚終身體育這一觀念,這些都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到青少年學生的體質與健康,同時對青少年培養(yǎng)體育意識,體育習慣和體育技能進行干擾.
1.3 家庭因素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多的“洋貨”進入我國,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得高膽固醇、高熱量的西式快餐愈發(fā)被人們接受,家長總是帶著孩子進出這些洋快餐店,讓他們想吃什么吃什么,缺乏營養(yǎng)均衡的概念.更多的孩子是跟隨家里的祖父母生活,俗話說的“隔代親”的一些因素使得老人們在生活中盡量的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青少年漸漸養(yǎng)成了愛吃零食甚至只吃零食,不吃飯,不吃粗糧的飲食習慣.另一方面,受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快餐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吃快餐的青少年學生營養(yǎng)膳食結構失衡,出現(xiàn)兩極分化:一方面優(yōu)質蛋白質及維生素A、B、鈣、鋅、鎂等微量元素的缺少和攝入不足引起的營養(yǎng)不良;另一方面是熱量和脂肪的過高造成的肥胖與超重.[2]現(xiàn)代家庭多試獨生子女,這樣導致家長“圈養(yǎng)”的思想嚴重,怕這怕那,很少讓自己的孩子出去運動或者做些戶外運動,家長的這種過度保護的思想也是青少年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就家庭對中學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投入進行了調查(見表1).
表1 家庭對青少年學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投入
現(xiàn)代生活方式不斷轉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對青少年的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有重要作用,在一個熱愛運動,習慣體育鍛煉的家庭成長,孩子也必定會有良好的運動習慣:相反地,缺乏體育意識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1)家中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會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在溺愛中成長的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并且抗挫折能力差;(2)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文化課,忽略孩子愛玩的天性,打亂孩子正常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犧牲孩子的周末休息時間去參加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剝奪了青少年玩耍鍛煉身體的權利;(3)家長和青少年對健康的理解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無病就是健康;家長對體育鍛煉興趣和意識的缺乏,更加導致家長無法從小培養(yǎng)孩子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意識.
1.4 個人因素
現(xiàn)在的青少年缺乏刻苦鍛煉的意志和恒心,對外出活動的興趣不大,即便是參加一些體育項目,也是不下功夫,鍛煉一會面不變色,心跳不加速,應付了事,他們更多的是一有時間就在家里看電視,上網(wǎng),長期的伏案學習和上網(wǎng),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患上頸椎病,腰肌勞損這樣的“老毛病“,久而久之也不利于體質健康的發(fā)展.針對青少年課余時間的安排筆者坐了以下表2的調查.
表2 青少年課余時間的安排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課余時間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都不去選擇運動,鼓勵青少年多運動,讓他們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讓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為青少年所有.
2.1 社會與學校方面
要解決青少年體質不斷下降的問題,首先要從現(xiàn)有的體育教育體制上進行根本的改革,建立以增強青少年體質為目標的考試制度,增加畢業(yè)及升學中體育分數(shù)分值的比重,從根本上增加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體育考試要和體育教學的改革相結合,培養(yǎng)青少年的體育意識和習慣,使他們有終身體育的意識;其次,完善體育考試的法規(guī)和管理制度,運用積極有效的手段,推動完善體育考試制度,加強學校體育的監(jiān)督,是學校體育考試走上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道路,真正發(fā)揮體育考試的作用;最后,分開解決教學與升學考試所到來的壓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教師要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體育考試的改革,將體育考試放在與文化課程同等的位置,適當增加在畢業(yè)考試中體育成績所占的比重,嚴禁拿文化課占用體育課教學時間,與此同時,加強各級學校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讓青少年經(jīng)常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使他們通過參加競技體育活動,增強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教育部門要加強完善青少年體質與健康監(jiān)測,網(wǎng)絡建設,定期公布監(jiān)測結果,并且根據(jù)監(jiān)測的結果反映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指導學校體育衛(wèi)生工作的開展,以此提高學校、學生和家長對體育工作個學生健康的認識,也激發(fā)青少年熱愛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2.2 家庭方面
加強家庭成員對體育健康的理解并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要樹立健康的家庭飲食觀念,家長要用心關心孩子的飲食健康,讓孩子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多吃瓜果蔬菜和雜糧,慢慢的向高熱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告別,并及時了解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狀況,在掌握必要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給予更多的時間讓孩子發(fā)展自己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加強對青少年體育鍛煉興趣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并鼓勵他們主動參與體育活動,這樣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有著重要作用.
2.3 個人方面
青少年都有勞逸結合的意識,只是這里的逸都用在上網(wǎng),看電視上了,平時久坐在椅子上以后,不妨站起來走走,做做伸展運動,再慢慢的在一天中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做運動,給自己的身體伸展開來的機會,不要因為懶得動而忽略了體育鍛煉,更不要單純的依賴老師和家長的督促,而要自己去提高運動的積極性,習慣運動.
在應試第一的體制束縛下,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開展大打折扣,青少年的體質下降成了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而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思想品質和智力發(fā)育等形成都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庭、學校與社會要共同努力,以健康第一為主,積極開展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指導工作,促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強學校體育建設,多多開展體育文化活動,引導青少年擁有終身體育的意識,使得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充滿活力,更加體現(xiàn)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1〕大渝網(wǎng),教育頻道.我國青少年體質輸日韓提前發(fā)育影響兒童身高[EB/OL].http://cq.qq.com/a/20101129/000557. htm,2010-11-29.
〔2〕楊則宜.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22(4):40-43.
〔3〕胡兵.影響青少年體質下降因素的社會學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9(6):54-56.
〔4〕李洪超,劉寧寧.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季刊,2008(8):69-70.
〔5〕陳德欽,許良.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分析[J].菏澤學院學報,2010(9):86-89.
G 804.49
A
1673-260X(2012)05-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