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慶舉,曹 飛
(皖北煤電集團公司祁東煤礦,安徽宿州234000)
隨著祁東煤礦開采深度的增加,目前已開采至南部采區(qū),水平標高-650m。在埋深大、地壓強、地質構造復雜、巖性差的南部采區(qū),巷道施工與支護越來越困難,單一的支護方式不能滿足現(xiàn)場需要,已施工巷道屢遭破壞,需要反復維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南部采區(qū)軟巖巷道支護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祁東煤礦南部采區(qū)巖石巷道集中,包括南一(61-71)采區(qū)回風上山、南一 (61-71)采區(qū)軌道上山、南部采區(qū)集中運輸巷、-650m輔助水平水倉等開拓、準備巷道。巷道大多處于6煤組影響范圍,揭、過煤次數較多;圍巖以深灰色、含植物化石的泥巖及灰色、塊狀、水平層理的粉砂巖為主,部分地段為節(jié)理性發(fā)育的細砂巖。根據資料:泥巖堅固性系數為0.9~3.0之間;粉砂巖堅固性系數在4.3~5.5之間。南部采區(qū)巷道原有支護方案為:當頂板完整時,采用錨網噴支護 (頂板壓力大時,采用錨索加固頂板),半圓拱斷面,幫頂錨桿均采用φ20mm,長2.4m的左旋無縱筋等強螺紋鋼樹脂錨桿,間排距為700mm×700mm;當頂板破碎,錨網噴支護不能滿足現(xiàn)場要求時,采用U29型棚支護,棚距700mm。
首先,對于南部采區(qū)軟巖巷道,未對巷道變形特點及圍巖巖性進行綜合分析,直接采用單一的支護方式 (錨網噴或U29型棚),這是導致支護失效最為根本的原因;其次,錨桿端錨范圍內圍巖破裂導致錨固力下降[1],從而支護失效;第三,錨網噴支護體系中,錨桿、錨索單獨作用,未形成承載整體;第四,巷道兩肩窩處等首先開裂的關鍵部位失穩(wěn)后沒有及時進行二次補強支護[2],成為巷道破壞的突破點,進而導致整個支護系統(tǒng)失穩(wěn)。
巷道圍巖應力較大時,錨網噴支護巷道出現(xiàn)大量錨桿托盤變形或擠入碎脹的圍巖中,網片焊接處被拉開,φ17.8mm的錨索被拉斷等現(xiàn)象;U29型棚支護巷道棚梁成尖桃形破壞、棚腿折彎變形,上述現(xiàn)象表明支護材料強度遠遠達不到現(xiàn)場要求。
由于施工工藝的限制,施工時不能做到全斷面一次成巷,支護時先支護拱基線以上部分巷道,拱基線下巷道長時間裸露在空氣中,引起風化,導致碎脹。在爆破掘進時,少打眼,多裝藥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造成爆破時沖擊波未將矸石拋出反而加大巷道圍巖破壞,為后期支護帶來不便。噴漿時漿料未按設計比例拌勻,噴漿后不灑水養(yǎng)護,造成漿皮粘結強度不夠,巷道一旦來壓則大面積開裂、脫落。
對巷道變形特點及圍巖巖性進行綜合分析后,針對壓力不同巷道采取不同措施。
對較高應力圍巖巷道,采用錨網噴+注漿,U型棚外扎網、噴漿或U型棚+錨索等復合支護,其作用機理為:注漿可提高圍巖支撐圈的強度與自支撐力,對錨噴巷道則使普通端部錨固變?yōu)槿L錨固,使錨桿與圍巖形成整體,充分發(fā)揮錨桿錨固作用;對可伸縮性支架則對架后空間進行充填,使支架沿周邊承受均布載荷;噴漿可以封閉圍巖,減少圍巖的膨脹與風化;主動支護錨索和被動支護U型棚同時承載巷道圍巖壓力,有效避免單一支護的弊端。
對高應力圍巖巷道,采用二次聯(lián)合支護,初次支護采用錨網噴索支護,二次支護采用套U36型棚、噴漿、注漿進行聯(lián)合加固,其作用機理主要有:高強預應力錨索可改變軟弱圍巖的承載能力,配合“錨、噴、網”形成噴網組合拱,具有很高的支護阻力和剛度[3];采用錨網索支護與注漿加固的聯(lián)合支護技術,特別是長短管組合注漿工藝,能有效地控制圍巖變形,提高圍巖的穩(wěn)定性[4];錨注聯(lián)合加固支護技術把碎巖由載荷變?yōu)槌休d體,有效地改善了軟弱圍巖性能[5]。另外,松軟巖層錨噴支護要及時處理底板[6],巷道兩幫的底角錨桿或錨索下扎一定角度,以轉移應力防止底鼓。
預應力錨索由φ17.8mm更改為φ21.6mm,可伸縮性金屬棚由U29型棚更改為U36型棚,以更好地支撐圍巖壓力。錨桿托盤由板式托盤更改為蝶形托盤,長×寬由140mm×140mm改為200mm×200mm,進一步增大錨桿托盤的支撐面積。鋼筋網由受力筋和分布筋組成,受力筋主要用來承受由荷載引起的拉應力,應適當加粗,用φ10mm圓鋼;分布筋用來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將荷載分散到受力筋上,用φ6mm圓鋼;網格約150mm×150mm;焊接牢固。
當鋼筋網不能滿足現(xiàn)場要求時,采用鋼筋梯子梁配合錨桿,KTM3鋼帶梁配合錨索對巷道進行加固支護,如圖1。
圖1 巷道加固結構
當圍巖變形時,錨索、鋼帶梁、錨桿、梯子梁、金屬網共同作用,在圍巖表面形成一個三維支護體系,與圍巖共同組成一個整體承載結構,使圍巖提早達到一個動態(tài)的應力平衡狀態(tài)。
結合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我國的“新的奧地利隧道施工法”的精華[7],同時從祁東煤礦現(xiàn)場實際情況出發(fā),在現(xiàn)場工程管理方面有以下要求:
(1)強化光面爆破管理 在松軟巖石中采用鉆爆法,掘進時采用光面爆破,以防止圍巖遭到破壞。巷道周邊多打眼,少裝藥,要達到爆破基本成型,然后按設計輪廓用風鎬和手稿對巷道進行規(guī)整,做到頂幫平直以消除因巖面不平而引起的應力集中現(xiàn)象,避免過大的集中應力造成圍巖破壞。
(2)推行質量標準化管理 南部采區(qū)條件差,壓力大,應牢固樹立質量標準化意識。要求全斷面一次成巷,巷道掘出后及時初噴,以實行密貼支護,減少圍巖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防止因水和風化作用造成圍巖剝落和破壞;加強網片連接,特別是兩肩窩處網片;噴漿前嚴格按照噴配比和水灰比將漿料拌勻;噴漿后嚴格對噴層進行灑水養(yǎng)護。對當班施工的錨桿進行自檢,并將工程質量納入考核范疇等。巷道掘進過程中,加強對后路的巡查工作,及時對兩肩窩等首先開裂的關鍵部位進行補強支護,以保證支護體力學特性與圍巖力學特性匹配。
(1)94采區(qū)61煤底板運輸上山 (下段) 巷道斷面為半圓拱形,凈寬×凈高為3.8m×3.3m,全長約400m,分段按7°,11°,15°上山施工,巷道處于63煤層位,巷頂距63煤底板薄煤層法距0.5~2.0m,63煤底板薄煤層上距63煤法距約2.0~4.5m,施工范圍內主要巖性為泥巖,灰色,薄片狀,質軟,較破碎。
由于巷道靠近6煤組施工,施工過程中反復揭露63煤底板薄煤層及63煤,頂板以完整性差的泥巖 (堅固性系數為1.7~3.8)為主,設計支護方式為U29型棚支護。支護失效后采用φ17.8mm、長7.5m的錨索對巷道加固,錨索間排距為1.4m×1.4m,1排5根,正頂1根,兩肩窩各1根,兩幫距拉桿100mm上方各1根;頂部錨索托盤長500mm,垂直巷道方向布置;為防止棚腿出現(xiàn)折彎變形,幫部錨索托盤長1.0m,平行巷道方向布置,錨索打在棚檔正中且托盤卡住前后兩個棚腿;為避免水泥背板被壓碎,將水泥背板更改為鐵背板。
經過半年時間對現(xiàn)場表面位移測量,未采用錨索加固段巷道底鼓、脹幫嚴重,底鼓量平均600mm,兩幫棚腿變形嚴重,局部折彎,棚梁向上彎曲,呈現(xiàn)尖桃形破壞;采用錨索加固段,基本沒有底鼓現(xiàn)象,但幫部錨索托盤未護住棚腿段巷道,棚腿距離幫部圍巖有一定空隙,沒有承載幫部圍巖壓力,只有主動支護錨索承載,從而出現(xiàn)錨索被拉斷的現(xiàn)象;幫部錨索托盤護住棚腿段巷道,棚腿緊貼幫部圍巖,與錨索形成整體,一起承載幫部壓力,但由于錨索托盤長度較長,出現(xiàn)從錨索孔處折彎變形的現(xiàn)象,需要進一步加強錨索托盤強度。
(2)南一 (61-71)采區(qū)軌道上山 (中段)
巷道斷面為半圓拱形,凈寬×凈高為4.6m×3.9m,全長約900m,按16°上山施工,施工范圍內主要巖性為粉砂巖,灰色,塊狀,水平層理;泥巖,深灰色,含植物化石。
由于巷道頂板以較中等完整的粉砂巖 (堅固性系數在4.3~5.5之間)為主,設計支護方式為錨網噴索支護。一段時間后,巷道幫頂位移變形明顯、噴層開裂破壞嚴重,于是采用鋼筋梯子梁配合錨桿,KTM3鋼帶梁配合錨索對巷道進行加固。鋼筋梯子梁采用φ12mm鋼筋焊接而成,眼孔間距為700mm,垂直巷道布置。施工時拱基線以上使用1根長度為6.0m的梯子梁,拱基線以下使用2根長度為2.3m的梯子梁,兩端眼孔壓茬搭接形成整體。KTM3鋼帶梁與錨索托盤平行巷道布置,鋼帶梁兩端眼孔壓茬搭接形成整體。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巷道基本沒有出現(xiàn)變形、漿皮開裂等現(xiàn)象,加固效果明顯。
(3) -650m輔助水平水倉 (外倉) 巷道斷面為半圓拱形,全長約310m,主要巖性為泥巖,深灰色,性脆,塊狀,含粉砂質;粉砂巖,灰色,薄層狀,層理清晰,層間夾有少許泥巖條帶;63煤,黑色,粉末狀,厚0~400mm。
由于巷道處于63煤層位,揭、過63煤距離較長,過煤后巷頂距63煤底板≤7.0m,頂板以中等完整的泥巖 (堅固性系數為2.0~3.0)為主,加上該巷道需要滿足南部采區(qū)后期儲水需要,服務年限較長,設計支護方式采用二次支護。
初次支護采用錨網噴索支護,凈寬×凈高為4.2m×3.2m,頂部采用鋼筋梯子梁配合7根錨索進行支護,錨索 φ17.8mm,長7.5m,間排距為700mm×700mm;錨索托盤為2塊采用16mm厚鋼板加工的蝶形托盤疊加,長×寬為300mm×200mm、140mm×140mm;鋼筋梯子梁長6.0m;鋼筋梯子梁、錨索托盤垂直巷道中線布置。兩幫采用6根錨桿配合鋼筋網、鋼筋梯梁支護,錨桿φ20mm、長2.4m;鋼筋梯子梁長1.8m,頂幫鋼筋梯子梁壓茬搭接成整體。
二次支護采用套U36型棚+錨索+噴漿+注漿進行聯(lián)合加固,U型棚規(guī)格為3.8mm×2.9m,棚距為700mm,套棚滯后迎頭不大于20m。套棚后外扎網片,打錨索、注漿錨桿,經驗收后再對巷道進行噴漿 (噴厚以覆蓋外扎網片為宜),兩幫共施工4根錨索并配合KTM3鋼帶梁使用,錨索φ17.8mm,長5.5m,KTM3鋼帶梁長3.0m;錨索托盤采用11號工字鋼加工而成,長1.0m。施工時錨索打在幫部上下相臨兩個錨桿正中,間排距為700mm×1400mm,兩幫底角錨索下扎15°,KTM3鋼帶梁、錨索托盤平行巷道布置,卡住前后兩個棚腿,并用球形鎖具進行漲緊;噴漿緊跟耙矸機。-650m輔助水平水倉支護圖見圖2。
圖2 -650m輔助水平水倉支護
注漿錨桿為空心有孔錨桿,φ22mm,長2.0m,端頭開孔1.0m;長4.0m,端頭開孔3.0m,間排距為1.0m×2.1m,一排9根;施工時長、短兩種注漿錨桿交替布置,底角錨桿下扎角度為15°。注漿采用水泥單液漿,標號不低于P.O 32.5普通硅酸鹽水泥。注漿滯后噴漿不大于20m。注漿加固如圖3所示。
圖3 -650m輔助水平水倉注漿加固
根據巷道變形破壞特點和圍巖條件,從支護作用機理進行研究,對支護方式重新組合、參數進一步優(yōu)化,形成了適合本礦巷道支護需求的支護方案。對圍巖應力較大巷道,在基本支護的基礎上,進行噴漿、打錨索或注漿等補強加固,可有效地控制巷道圍巖變形,支護效果較理想。對高應力圍巖巷道,在鋼帶梁配合錨索、錨桿支護的基礎上,采用錨索配合U36型棚進行二次加固后,采用長短管組合注漿構建疊加支護體系,現(xiàn)正在現(xiàn)場實踐階段,具體實施效果及參數優(yōu)化還有待跟進研究。
[1]谷 滿,姜 光.深井軟巖巷道頂板圍巖穩(wěn)定性控制技術[J].煤炭工程,2011(9):29-30,33.
[2]宋佶和.軟巖礦井拓寬錨噴支護應用范圍的研究[J].煤礦開采,2006,11(1):44-45.
[3]張洪鵬.深井軟巖巷硐支護技術研究與實踐[J].煤炭科技,2011(4):3-4.
[4]陳新年,張 琨,任建喜,等.錨注加固技術在高應力碎脹巖體巷道支護中的應用研究[J].煤炭工程,2011(7).
[5]韓關橋.東龐煤礦軟巖硐室加固技術研究[J].煤炭工程,2010(10):23-25.
[6]張志遠.松軟巖層中光爆錨噴支護的應用研究[J].采礦技術,2011(3):46-47.
[7]劉 剛.井巷工程 (第一版) [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