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濤
[摘 要] 隨著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深入,對于課堂教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老師有必要用新穎、合適的導入方法來吸引學生。導入的方法大概有復習導入法、興趣導入法、時事導入法、歌曲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生活導入法、圖片導入法、聲像導入法等等,力求使高中歷史教學化抽象為具體,融趣味于嚴肅,為新課的講授打開通途。
[關鍵詞] 新課改歷史課堂導入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學以致用,而教學的藝術在于怎樣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需求。“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因此,導入環(huán)節(jié),作為走入課堂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收攏學生精力、激發(fā)興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一個成功的導入法可以馬上引起同學們的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活躍課堂,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歷史課也不例外。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行,今天的歷史課堂不再是簡單的粉筆加黑板??萍嫉陌l(fā)展促使多媒體技術逐步走入歷史課堂,極大地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的的教學方法。同時,學生電腦知識的普及,對于新的教學方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探求,去精心設計歷史課的“導入語”,以求影響課堂效果,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結合工作以來的教學實際,就歷史課的導入方法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復習導入法
由復習舊課導入新課,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教師設計幾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既可以達到“溫故”,也可做到“知新”。復習提問應該和新課內容密切相關,過渡到新課也應十分自然。切記復習不是為了修補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層新的樓房。
例如,在講述必修三第三課《宋明理學》時,先帶領學生復習前兩課儒家思想的產生和初步發(fā)展的史實,然后再設疑:“儒家思想在漢代以后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尤其在進入宋代以后它有哪些變化和發(fā)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庇纱艘耘f引新,承上啟下。既讓學生復習掌握了舊的基礎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 興趣導入法
這種方法可以引經據典,不拘一格,只要不脫離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例如,我在講必修三第5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時,就引用了英語單詞“human(人的、人性的)”、“humanism(人道主義、人文主義)”、“humanist(人文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學生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了起來,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讓學生記住了幾個英語單詞,一舉兩得。
三、時事導入法
時事,就是當今社會上發(fā)生的,學生關心的現(xiàn)實事件,包括媒體上的新聞。用與本課直接或密切相關的時事進行導入,能夠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產生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的親近感。同時,從目前考試命題看,時事新聞的切入,也是一種趨勢。用時事導入,不僅賦予“史”以時代感和親切感,而且會加深學生對現(xiàn)實事件的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發(fā)展過程某些帶規(guī)律性的道理。
四、歌曲導入法
用歌曲導入新課,可以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能豐富深化教學內容,還能把歷史知識與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及優(yōu)美的旋律融為一體,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去尋求新的知識。
例如,我在講必修二第一課《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時,我在課前播放了戲曲《天仙配》,戲曲唱腔響徹教室,引人入勝。戲曲中對于田園似的生活的滿足和在這種生活方式下女子勞作的辛苦做了詳細的表述,會吸引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生活。教師不用任何解說就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生活導入法
越是貼近生活,越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歷史往往被認為脫離現(xiàn)實生活,因而大多數(shù)學生都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能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就能消除學生對歷史的厭倦情緒,使他們帶著一種親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學習。
六、故事導入法
講故事是學生喜愛的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故事,在故事導入時,要做到貼切、生動。
例如我在講必修三第12課《探索人類起源之謎》時,先向學生介紹中西方對人類起源不同的傳說故事,西方有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東方有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學生對這些有趣的故事十分著迷,然后再問:你認為這些傳說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呢?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人類起源的奧秘又是什么呢?然后再進入本課的學習。好奇心和求知欲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這些知識,聚精會神的投入新課學習之中。
七、圖片導入法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過的事情,具有不可逆性,僅僅依靠文字很難全面清晰地描繪當時事件的真實場景。而圖片可以比較形象直觀再現(xiàn)歷史的原貌,比干癟的文字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同時歷史圖片中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可以吸引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問題,提高分析圖片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多媒體技術條件下,教師可以選擇大量圖片,改變傳統(tǒng)的圖片單一的模式。在導入中,教師可以選擇縱向歷史發(fā)展的圖片。
例如我在講必修二第3課《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一課中,我選用了《清明上河圖》中的部分,讓學生充分地、仔細地觀察圖片內容,然后因勢利導,設問“從圖片中,你可以看到宋朝時期的商業(yè)呈現(xiàn)出怎樣的繁榮局面?”色彩鮮明的圖片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充分汲取信息的興趣。
八、聲像導入法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對聲像的記憶要比圖片記憶保持間較長。聲像資料圖文聲并茂,比圖片更全方位地展現(xiàn)歷史事實的原貌。具有磁力的解說詞更容易將歷史史實吸引學生,深入其頭腦中?;钌娜宋锟梢哉故井斒氯说恼鎸嵄砬椋龑W生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史實片段可以代替教師口頭的說教,將學生引入到過去的真實現(xiàn)場,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比如我在講必修三第13課《從蒸汽機到互聯(lián)網》時,就播放了早期的無聲電影《水澆田園》和《火車進站》,之后引導學生:“資料中的火車是以蒸汽機作為動力的,這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這些歷史資料是通過時么方式保存和呈現(xiàn)給我們的呢?”學生自然會想到電影,就很自然的過渡到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并引入本課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主題。這樣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便于教學內容的展開。
我總結的以上的幾種導入法,雖然形式各異,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使高中歷史教學化抽象為具體,融趣味于嚴肅。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歷史知識記憶中釋放出來,真正使學生愿意去學。以達到新課標中所要求的那樣“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guī)律;在內容的選擇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本好的小說加上一個扣人心弦的序言,我們就會手不釋卷;一堂好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自然會把學生的全部精力攬引到我們的授課過程中。我們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營造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在合作中開啟智慧之門,讓彼此在交流中開啟思維之門,提升師生教與學的能力,為教授新課、學習知識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所羅門·阿希.《社會心理學》,1952年.
[2]胡天鵬.《歷史教學法導入的藝術》.甘肅日報,2008-10-16.
[3]許微微.《淺談歷史教學中導入的藝術》.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