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鑫 張文珍
[摘要]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所承載的使命是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求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行業(yè)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關注的是理論的學習及應用,重視將科學,工程,設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等技術專門人才,它強調的是理論的應用和技能的掌握。為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探索和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高職教育互動式教學探索和應用技能型人才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由過去的數量追求趨向于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多的技能型人才為市場所缺,而普通高等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又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而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一種新生力量也便應運而生。換而言之:培養(yǎng)技能型的高級人才也就成為高職教育的神圣使命?!督逃筷P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蹦敲矗囵B(yǎng)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職業(yè)教育的教學質量問題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提上議事日程。而教學質量的提升與良好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密切相連的。于是,高職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教育的現狀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說培養(yǎng)出動手能力強的人才,然而,高職教育現行的許多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質量及實現教育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就我個人的教學實踐而言:目前高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大問題:
1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求知的欲望也不夠強烈。因此,即便是配備的老師講課條理清晰,知識全面,引經據典,說理透徹,學生也同樣聽不懂,如此一來,老師的積極性也遭受打擊;
2有些老師自身的專業(yè)知識修煉不到位也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高職院校的老師尤其是民辦高校,師資參差不齊,有講課精彩的,也有講課不盡如人意的。有些老師自身對一些理論知識沒有理解透徹,教案準備也不夠充分,教學中對某些知識點的解釋含糊甚至錯誤,這樣便誤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身學生的接受能力比較差,如果老師自己對問題的講解不清晰,這會嚴重干擾學生對知識理論的掌握與理解;
3教學方法的選擇普遍存在問題
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靈活多變的,它應當適應于不同專業(yè)和課程的需要,而大部分老師現在講課都是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這種填塞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位置,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討論問題的機會,他們只會被動地聽課,做筆記,結果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難以培養(yǎng)起來。
4專業(yè)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分配不合理。高職教育既然是培養(yǎng)動手能力強的人才,那么在實踐課時分配方面應該側重,目前大部分專業(yè)只安排了理論教學時間,而少有實踐課時甚至沒有實踐課時,這在文科專業(yè)表現的很明顯。這種時間分配使高職教育如同本科生教育,它一味在強調理論的傳授,而忽視了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教學,如此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5畢業(yè)生的實習安排無法落到實處。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寬口進,學生畢業(yè)后都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但目前來看,學生連積累經驗的實習都很難得到滿足,很多學生要么是通過家里的關系來找實習單位,要么是自己找,有的干脆不找,等著畢業(yè)。學生不能集中性地參加實習,學校則難以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管理。學生的實習不能落實到位,那么他們就難以應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必將處于劣勢。
二、高職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突出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過硬的技術或本領是高職教育的根本宗旨。這也就是說:高職教育教學過程是以“實用性”和“應用性”為主要特點的。要培養(yǎng)合格的專門人才,在教學方法上也就必須有一個改革。如何實現由傳統(tǒng)教育到現代教育的跨越則是關鍵所在,或者說的更準確些則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很好的師生互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此,我以問卷方式調查了56位活動于高職教育第一線的老師,他們就高職教育也談了自己的看法,我本人也是工作于高職教育第一線的一名老師,也一直在思索和探求適合于高職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調查結果,我談一下對給高職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思考。
1傳統(tǒng)的“滿堂灌”方法應由現代的“啟發(fā)式”方法所取代
“滿堂灌”的教育呈現出來的明顯特點是老師是教學的主體,話語權的掌控者,學生的角色只是屬于話語的被動接受者。師生之間互動的頻率微乎其微,溝通的紐帶極其缺失,這嚴重制約著教學質量。而放眼看一下中國現代的教育,這種“填塞式”教學方法仍不絕于耳,所引起的教學效果也一直是大家所質疑的問題。誠然,“填充式”教學在保證完成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任務上及讓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有教學效果,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的話,僅達到此目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個人認為,傳統(tǒng)的方法有些方面要繼承,但必須在此基礎上更新或發(fā)展,如此才符合教學的要求,也更是學生所期待的。正如偉大教育家陶行知講到:“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p>
2選擇互動式教學方法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技能的核心所在。
古人云:磨刀不誤砍柴工。它告訴我們:做事情勿急于做,重要的是在行動之前想好相對應的辦法或解決問題的措施等內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收效。在高職教育過程中也如此,高職教育是以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教學過程突出理論的“應用”及“技能”的培養(yǎng)。如何使學生對老師所講的理論感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至關重要。在我看來,選擇師生互動型教學方法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絕好途徑。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之所以并非能達到所預期的效果,重要原因則是它缺乏師生的互動,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其發(fā)散性思維的能力很難被培養(yǎng)起來,其學習的樂趣也難以體會到。因而,教學質量也就未必能得以提升。事實表明:近十幾年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高職院校出現,從側面就反映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所帶來的弊端日益凸顯出來,教學質量呈下滑趨勢。
①據這次調查顯示:59%的老師認為教學方法應突破傳統(tǒng),都喜歡用互動的教學方法來予以教學以提升教學質量。這說明傳統(tǒng)的方法已經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已不能完全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因此他們認為有必要進行改革。那么,就選擇什么樣的互動方法,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做好哪些準備等,老師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37%的老師認為教學應分小組討論,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應該積極思考提出觀點,充分發(fā)揮其主體地位,老師只是輔助性的指導下他們,從傳統(tǒng)的主導地位退出來;32%的老師認為采用老師隨問學生隨答的方法進行教學,他們提出這是促使學生思考問題的較好辦法,也很靈活,對課程內容的完成不會擠占或說浪費太多時間;也有23%的老師覺得教學應采取全班同學來討論的方法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興趣,老師同樣退出傳統(tǒng)的主導地位。這些數據表明:傳統(tǒng)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點名回答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教學的需求,甚至會阻礙教學內容的如期完成。我個人認為:老師隨問學生隨答這種方法切實可行,因為老師可以隨時根據教學進度,教學現場的氣氛來設問,學生可以無所拘束的自由回答問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及發(fā)散思維的能動性都能被調動和培養(yǎng)起來,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印象會更深一些。當然它停留的時間往往較短,不能深入地探討問題,只能是說一些表層次的一些思考,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在學生深層次理解教學內容上有較好的推動作用,因為它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它還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如此對于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是效果極好的,惟一的缺點則是它比較耗時,會擠占課堂大量時間,因而會影響教學進度的正常進行。
②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除了要選擇好的互動方法外,在互動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同樣不容懈怠。調查顯示:32%的老師覺得要達到好的互動效果,應在課前做好一般性預設方案,認為不需要做精心設計準備,只需根據內容稍做些準備即可;39%的認為不需要預設方案,隨即互動就可以,也即他們認為老師應具備隨機應變的本能,根據課堂的氣氛,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隨機就能互動起來;也有23%的認為應精心設計方案,只有精心設計好了方案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問題,但我個人認為要做到每堂課前都有互動方案的精心設計,無論對于精神還是身心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它必將會占用我們大量的休息時間,從而使老師進入一種疲勞狀態(tài),從而影響老師對專業(yè)理論的研究和技能的掌控,其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認為,在做好預習這塊上,我們只能引導,教育學生,讓他們認識到預習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其形成自覺預習的習慣,切忌采取逼迫的方式要求學生去做。
③不管我們是選擇哪種互動方法還是事前做好怎樣的準備,高職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就是希望學生能積極參與到這種互動中去,學生的主動性能得到肯定和體現。那么,學生對待老師互動方法的采用應抱以的學習態(tài)度如何呢?據調查顯示:41%的老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是積極參與的,愿意融入到這種氣氛中來,做一個思想的活躍者,被動參與的僅占18%,基本不參與的占2%。這表明:學生還是期待能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快樂學習,他們反感傳統(tǒng)的填充式教學方法,學生希望與老師有很好的互動,在互動之中增進了解,增強師生友誼,如此學生才能快樂的成長。因而這也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要讓學生愿意傾聽老師所講內容,師生之間應保持一種什么關系?據調查顯示:96%的老師認為要想獲得學生對老師的認可與尊重,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必須對自己有正確的定位,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對話而非命令與順從的關系。惟有如此才能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師生友誼,學生對老師才有親近之感。
三、重視職業(yè)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和教育是實現良好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
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他們不僅肩負有傳遞給學生知識,理念,思想的責任,同時對學生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培養(yǎng)也負有神圣的職責。正如蘇霍姆斯基講到:“老師不僅是為社會創(chuàng)造最大財富的人,” “同時也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耕耘者和播種者。”也正如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贝髮W的課堂不僅是有知識的傳遞,理論的研究,學術的探討,這是幫助學生成才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然而,一個人僅有知識的境界是不夠的,他還必須有精神的境界。這也就要求我們老師傳遞給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其培養(yǎng)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yè)道德素質。只有德才兼?zhèn)涞娜瞬?,才是社會所需的真正人才,才是經得起市場檢驗的人才。作為老師,你只有本著一種交心的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平等地位的溝通,教給他們?yōu)槿酥溃O身處地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心里健康狀態(tài)及就業(yè)問題,理解學生,包容學生。如此他們對老師自然也就會認可,也就會順其自然地參與到老師的互動教學中來,這樣也便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因此,我認為這是實現師生良好互動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承載著地方行業(yè)或區(qū)域性經濟行業(yè)所需的建設性人才,創(chuàng)造性人才及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培養(yǎng)出以市場為導向與職業(yè)崗位相對接的合格人才,在高職教育教學方法上的改革也就非常重要。如何解決教育資源投入與收益反差的矛盾,如何切實提升教學效果,如何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擺在高職教育面前的重要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它不僅要求老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采取合理而科學的教學方法,同時也需要學生這個主體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只有主客體雙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教學效果才能相得溢彰,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