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閣亭
1924年4月,應中國學者梁啟超、蔡元培之邀,印度著名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訪華。在北京游覽過程中,泰戈爾希望在中國能找到一塊地方來實驗自己的農業(yè)改革計劃,當徐志摩等人介紹山西的鄉(xiāng)村建設搞得頗有特色時,泰戈爾決定到山西去看一看。
消息傳到山西督軍閻錫山耳中,他十分高興。閻錫山對泰戈爾詩集《飛鳥集》、《新月集》里充滿哲理和情愫的詩句十分喜愛,能與自己的偶像相交相談,機會難得呀。
搭載泰戈爾的火車徐徐駛進了太原市正太路火車站。41歲的閻錫山一副鄉(xiāng)村學究打扮,身穿黑緞布褂,腳穿黑布鞋,滿臉微笑:“今天早上喜鵲喳喳叫,我想什就來什,就把你泰戈爾先生迎來了。”在閻錫山的住所,由林徽因和徐志摩擔任翻譯,他們互相寒暄了幾句,話題轉到了哲學方面。
泰戈爾問閻錫山:“您說中國是‘中道文化,我們此行經上海、天津、北京,為什么見不到一點‘中道文化的痕跡呢?”閻錫山回答說:“不只上海、天津、北京找不到,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你們想要找,去鄉(xiāng)村可以找到一點。”
泰戈爾答應留下一位英國朋友住在太原半年研究這個問題(據閻錫山后來回憶,這個英國人在晉祠住了半年,離開太原時曾對閻錫山說:中國的文化確在鄉(xiāng)下,由人民生活的常態(tài)中略得端倪)。
賓主談興正濃,晚飯時間已到。閻錫山知道泰戈爾是一個思想豐富、生活簡單的人,就用樸素的農家飯菜來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國際貴賓。丸子、豆腐、豬肉燒粉條、豆芽、燒山藥,再加一個玉米湯。
出于對客人的尊重,平時滴酒不沾的閻錫山破例陪泰戈爾喝了點杏花村汾酒,還打趣道:“我們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遷武鄉(xiāng);太原成中央;國酒汾陽王;國宴玉米湯;國語五臺腔;國歌山西梆?!?/p>
聽了閻錫山的話,客人們都哈哈大笑,一時間氣氛非常融洽。對這充滿山西地方風情的飯菜,泰戈爾非常新奇,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飯后,泰戈爾激動地再一次握著閻錫山的手說:“凡是被征服的、被壓迫的、被失去活命的,都應該聯(lián)合起來,把本來美麗的世界,本來充滿了生命的世界,還他一個和諧。”
回到印度,泰戈爾對閻錫山的待人接物印象至深。在他后來的回憶錄中,對閻錫山的描述是:“他更像是個文人,舉止文雅,談吐具有哲學家的風格?!?/p>
與大詩人泰戈爾談論哲學,成了閻錫山終生難忘的經歷。閻錫山在后來的很多時候都談起過那次會見,每次都感慨萬端,這位詩人也影響著他的后半生。在臺灣的11年時間里,閻錫山遠離軍政、看淡時事風云,在陽明山潛心寫書,寫下了300萬字的回憶錄和關于對中國古典哲學文化的探討著作。
(責任編輯/亞聞)
(電子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