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祖康
多少年過去了,陪寄明阿姨聽電影的日子難以忘卻。在電影院里,這位創(chuàng)作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作曲家總是閉著眼睛聽電影,享受著電影中優(yōu)美的旋律,嘴里還輕輕地哼著,和著電影的音樂。散場回家時,她總愿意給我講一些過去的事,講她一輩子的采風故事。在寄明阿姨的故事里我讀到了理想的力量,這是我最難忘的。
寄明,原名吳亞貞,1917年出生于蘇州,1937年夏天畢業(yè)于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鋼琴主科。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先后在貴陽、重慶、達縣等地的教師服務團當音樂教員,推廣抗日救亡歌詠活動,當過重慶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干事,據(jù)說,后來還掛了上校的銜。
國民黨政府的上校軍銜沒留住一個熱血青年,1939年7月,她懷著追求光明的決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理想的力量竟如此強烈。
青年們來到延安,組織上都要求改名,大約是為了保護在國統(tǒng)區(qū)的家屬。吳亞貞想,“寄希望于明天”,就叫“寄明”吧。于是,寄明這名字就跟了她一輩子。
那時的延安,有一架德國造鋼琴。是愛國人士送給周恩來同志的,這可是當時延安的一件稀罕物。林伯渠知道寄明稱得上鋼琴演奏家,就把她從延安中國女子大學調到魯藝。上級規(guī)定,只有三個人有資格彈這架鋼琴,其中兩人就是寄明和她后來的丈夫瞿維。50年后,音樂家黃準還回憶,“那琴,我們碰都不能碰的!”
寄明和瞿維都是音樂科班出身。在延安的共同演出中,讓貝多芬、肖邦、韋伯、門德爾松的美妙音樂進入了延安。同時,延安的這架鋼琴也成了“紅娘”,瞿維和寄明結成終身伴侶。他們倆都成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教師。
有三位音樂青年志同道合,他們是鄭律成、瞿維和寄明。鄭律成,就是創(chuàng)作《延安頌》的。在延安,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延安頌》的歌聲。中朝兩國的軍歌都是他創(chuàng)作的。
在延河畔,鄭律成為寄明和瞿維拍下了一張合影——兩人穿著肥肥的棉衣棉褲,坐在小土堆上,臉上都架著斯斯文文的眼鏡,眼神中閃耀著對光明的憧憬和理想的光輝。照片仿佛是一個見證:當時,許多有志青年、知識分子披荊斬棘,沖破艱險,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兩個音樂人的這張合影記下了大革命洪流的一朵浪花。
今年5月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70周年,寄明和她的丈夫瞿維這對夫妻參加了當年的會議。70年前合影時,現(xiàn)場氣氛輕松活躍。毛澤東和朱德同志分坐在近當中的地方,其他領導散坐在最旁邊,倒是藝術家坐在中間。前排,瞿維悠閑地架起了二郎腿,寄明則端莊地站在后排中間。那以后,寄明忽然明白了,其實理想都在現(xiàn)實之中。
她走出琴房,熱情學習陜北民間音樂,并開始用這古樸的音樂素材,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到民間去采風成了她創(chuàng)作的源泉,一輩子如此。在東北魯藝,在電影制片廠,她都十分重視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她先后為《平凡的事業(yè)》《李時珍》《金沙江畔》《魯迅的故事》《英雄小八路》等二十多部電影作曲,她對導演要求音樂的起止認真極了,掐著秒表計算音樂需要的時間。趙丹曾為之感動:“這樣又干革命又懂音樂的延安干部才是真正的革命者?!?/p>
二人轉音樂的發(fā)展也不能忘記寄明,她1948年就開始整理和研究二人轉音樂,走訪民間藝人刁翎郭文寶,湯原闞昌五、郭希德,佳木斯陸憲文等。歷經(jīng)三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二人轉的書《東北蹦蹦音樂》,傳之后人。
“我怎能忘記寄明同志呢?”著名音樂家傅庚辰認識寄明時,只有12歲。那是在哈爾濱東北音工團。寄明從新解放的東北城鄉(xiāng)招收少年學員。最大的15歲,最小的10歲,大都來自農村和小城市,一群非常幼稚的少年。寄明就是直接領導,教孩子們學文化、學業(yè)務,學基本的音樂理論。傅庚辰回憶,那時我談不上音樂能力,第一次演出是把門、收票和打小鑼。
傅庚辰還記得,他所在的志愿軍歌舞團回國后是寄明指點他到軍隊所屬的八一電影制片廠,這一調就是22年,許多作品都是在這寫的,我怎能忘記寄明同志呢?
孩子們知道寄明,是因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電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
歌自采風來。聽“英雄小八路”們講述著在前線的種種經(jīng)歷,寄明邊聽邊哼,那曲調,就是現(xiàn)在的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旋律。
不知道什么時候,寄明阿姨開始遺忘,出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老聽她說,我怎么啦?我怎么啦?就是想不起來。家人在她的口袋里放一張家庭地址。開始,她記憶力衰退,什么都用筆記下來,后來,這都不行了。還能走路時,瞿維扶著妻子每天早晚外出散步,逐漸這也不行了。聽覺、語言能力喪失還不算完,連肌肉都沒有支撐的力量。到1991年,她就像嬰兒一樣,完全要別人護理了。
瞿維和寄明開始共同與命運作抗爭,完成人生的最后一頁。到她家去探望,總能見到動人的一幕。
瞿維伯伯輕輕地摟著寄明阿姨,在家里散步,仿佛在走慢步舞。瞿維嘴里不停地哼著伴唱:寄-明-同-志-叮-格-咚,寄-明-同-志-叮-格-咚……而此時的寄明臉上顯出安詳?shù)奈⑿?。難忘的慢步舞伉儷情真。
吃飯了,瞿維會用打漿機,把食物、水果分別打成糊狀,一小勺一小勺喂給寄明吃……
1997年,寄明阿姨長辭人世,瞿維為她送行,追悼會挽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寄明阿姨到延安時留下來的——“寄希望于明天”,下聯(lián)是瞿維為他親愛的妻子作的一生概況——“寓理想于現(xiàn)實”。
靈堂上寫了50多年的一副對聯(lián)在告訴人們,什么是理想的力量。
摘自《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