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女士抱怨朋友B女士對自己不夠誠心。她們都要去參加一個聚會,B女士平時開車,A女士就請求捎帶她一段,但是B女士說自己不太認識路,不開車去。但B女士最終還是開車去參加的聚會,解釋說因為新買了導航儀,想試一下。A女士很不開心,認為自己對B女士傾情付出,有好吃、好看的東西都買兩份,但是B女士竟然不肯捎帶她一程。聚會結束后,A女士又試探性地想搭車,B女士則說不順路而拒絕了。兩個人的關系從此冷淡下來。
交友之道1:動輒懷疑朋友的誠意,是結交朋友的大忌。A女士不妨相信B的解釋,而不是懷疑她。一直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他人,這朋友就做不長久了。
交友之道2:別要求朋友對待你,像你對待他一樣,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向別人示好的方式也不同。哪怕B女士是找借口不愿意捎帶A女士,也可能出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比如確實不熟悉路況等。A女士可以觀察B女士在別的地方是否愿意幫忙,別糾結在一件事情上。
●老張退休在家,感到很寂寞,妻子還在上班,勸他多外出活動,結交新朋友。他說:“交朋友都要在年輕時,所謂‘開襠褲朋友、出窠兄弟,現在,年紀一大把了,還能交到什么朋友?。俊?/p>
交友之道1:上了年紀,仍能交到真心朋友,有些老年人要克服自身的交往障礙。交朋友沒有年齡限制,八九十歲的老人還能找到二三十歲的忘年交。老張這樣說,無非是為自己的故步自封找借口。
交友之道2:朋友有各種類型和功用,有至交,也有點頭之交,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類型、程度的朋友都需要。朋友的親疏遠近也會轉換,多年不見就生疏了,重新拾起,就又熱絡了。正因為是動態(tài)變化的,所以才有趣味。
交朋友,要善于
“求同”、“存異”
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交友的方法之一就是尋找相同點,或者說相似處。比如:同鄉(xiāng)、同廠、同校、同姓、同專業(yè)、同工種等,還有生活道路、工作經歷、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相同等。有共同的話題,投入共同的興趣愛好,才會產生默契。
至于“存異”,則是對朋友的習慣、愛好的尊重,因此,也有性格脾氣迥異的兩個人成了好朋友,這便可以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