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曦 姜萍 劉文軍
隱匿性骨折是指平片(包括傳統的X線平片、DR及CR)不能發(fā)現而實際存在的骨折。CT檢查可快速準確地顯示骨折部位、類型、移位、嚴重程度及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損傷情況,對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的選擇有著重要的作用[1]。常規(guī)CT局限于橫斷位掃描,對部分呈水平走行的骨折難以發(fā)現。筆者對所在醫(yī)院2009年5月~2012年8月間由多層螺旋CT確診的脛骨近端隱匿性骨折的MPR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提高診斷水平。
1.1 一般資料 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13~75歲,平均39歲。均有不同程度外傷及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33例X線(DR)檢查均為陰性,臨床懷疑骨折而行多層螺旋CT檢查。
1.2 檢查方法 應用GE MEDICAL SYSTEMS Light Speed VCT64層螺旋CT掃描機。所有病例均行容積掃描,層厚0.625 mm,層間隔0.625 mm,螺距 1.375∶1,旋轉時間 0.8 s,120 kV,300 mA。重建模式:標準重建和骨算法重建。掃描范圍自股骨髁上緣至脛骨結節(jié)平面。掃描完畢將容積掃描數據傳至GE ADW4.4后處理工作站,應用多平面重建(MPR)技術,重建出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必要時加其他任意截面的MPR(2D)圖像,取骨窗和軟組織窗攝片。
1.3 閱片方法 2名放射醫(yī)師分別閱片,寫出閱片報告。評價內容包括:骨折部位、范圍,折線走行,折塊移位情況,是否波及關節(jié)面,關節(jié)囊情況。
診斷隱匿性骨折33例,橫斷位圖像顯示骨折8例,冠狀位圖像顯示骨折3例,橫斷位結合冠狀位圖像顯示骨折13例,橫斷位結合矢狀位圖像顯示骨折7例(見圖1),2例通過斜位調整才能明確骨折。其中,髁間嵴骨折11例,外側平臺骨折8例,內側平臺骨折14例,波及關節(jié)面15例,關節(jié)囊積液30例。
DR圖像清晰度、對比度顯著高于傳統的X線平片,并能做圖像后處理,且成像過程受個人技術因素的影響也較小。雖如此,仍有部分以平片為首選檢查方法的外傷部位,因為骨解剖結構復雜、骨結構的重疊以及骨折線細微、骨折端無移位、骨形態(tài)完整而不能發(fā)現骨折。在解剖結構上,脛骨平臺構成膝關節(jié)的下緣,以骨松質為主,呈平臺狀,而股骨髁呈半圓形結構,較堅實,間接暴力通過股骨髁時往往不引起髁部骨折,而是傳遞到脛骨平臺,引起平臺骨折,也稱脛骨髁骨折。輕微的平臺骨折,常因骨折線相嵌而模糊不清,傳統X線前后位、側位片對脛骨平臺骨折易漏診[2]。
CT在隱匿性骨折的診斷中具有獨到之處,它克服了X線片重疊陰影的影響以及體位所限骨折征象不易顯示等缺點,能發(fā)現平片難以發(fā)現的隱匿性骨折及關節(jié)腔內小的碎骨片,同時還可了解關節(jié)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情況,對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可以根據CT圖像確定手術方式及手術途徑,對臨床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有重要的指導作用[3]。常規(guī)CT的橫斷面圖像,由于層厚較厚,部分容積效應影響細微骨折線的顯示,斜行或接近水平走向的骨折,單憑橫斷面圖像觀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4層螺旋CT掃描范圍廣、速度快、層厚薄,保證任意層面空間分辨率的一致,真正做到了“各向同性”成像,在圖像后處理工作中可以獲得空間分辨率極佳的各種重建圖像。MPR是利用MSCT容積掃描所得的數據重建橫斷、矢狀、冠狀或任意截面的二維圖像。MPR圖像通過橫斷位、矢狀位、冠狀位、甚至任意切面多方位觀察,不僅能清晰顯示骨折線,而且能顯示骨折移位程度,是否波及關節(jié)面(見圖1)。
隱匿性骨折是相對于平片檢查的假陰性現象,與普通骨折一樣,應包括骨皮質和(或)骨小梁的連續(xù)性中斷。筆者認為,即使高清晰度、高對比度的DR圖像,MSCT的MPR圖像對顯示不規(guī)則骨的細微骨折更具優(yōu)勢,彌補了常規(guī)CT的不足,能快捷、明確、直觀地顯示骨折。臨床上如能及時明確診斷并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減少運動,將有利于患者的預后,同時可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
圖1 隱匿性骨折橫斷位、冠狀位及矢狀位CT圖像
[1]姚健,孫鼎元.股骨近端隱性骨折的診斷[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94,19(6):361 -363.
[2]王書智,孫麗敏,葉彬,等.脛骨平臺骨折的CT應用和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6):419 -420.
[3]崔保剛.CT對髖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5,6(6):334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