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波
我國西北部大部分地區(qū)均為黃土覆蓋,黃土因其特殊的地質特性,在隧道施工中要采用相應的應對措施[1]。與巖質隧道相比,黃土隧道圍巖強度低,變形大,自穩(wěn)能力差,隧道施工應盡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以防止圍巖出現(xiàn)松動體或進入大變形階段,造成隧道支護難度加大。我國的黃土隧道大部分采用臺階法,臺階法有簡單易行,可適用各種斷面,不需要臨時支護等優(yōu)點。對于臺階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隧道開挖后洞周圍圍巖的變形和穩(wěn)定性問題,對掌子面的穩(wěn)定性研究不多。而根據(jù)國內外最新研究結果,對于軟巖隧道掌子面及前方圍巖的穩(wěn)定性不可忽視。
本文以中條山公路隧道黃土段施工為實例,運用有限元軟件Midas.gts,分析臺階長度、核心土長度與隧道掌子面的縱向位移及圍巖的變形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比分析來指導施工。
中條山隧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的西南部,起點位于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終點為芮城縣陌南鎮(zhèn)石坡村,呈南北走向,其中隧道起訖里程YK5+679~YK15+350,全長9 671 m。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海拔700 m~1 284 m,隧道最大埋深681 m,沿線主要地層為中更新統(tǒng)洪積層,溝壑縱橫,為丘陵溝壑地形,基巖大多裸露,覆蓋層較少。隧道出口段YK14+360~YK15+350位于黃土臺塬區(qū),最大埋深在80 m左右,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黃土和中更新統(tǒng)黃土組成,其中上更新黃土較薄,僅厚2 m左右,下部為中更新褐紅色、褐黃色粉質粘土,上部夾雜著少量鈣質結核,結核一般核桃大小,多夾古土壤層。隧道出口段標準斷面開挖高度為10.15 m,寬12.38 m,開挖斷面為 107.43 m2。
隧道出口黃土段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法。施工方法如下:整個斷面分為3個臺階,上臺階距拱頂6.2 m,環(huán)向開挖,預留核心土,其超前下臺階6 m~10 m;下臺階高1.6 m,超前仰拱10 m~12 m,左右幅錯開開挖;仰拱高2.36 m,鋼拱架安裝完成后先澆50 cm厚混凝土,然后回填片石混凝土至設計高度,其初期支護結構均采用Ⅰ20a工字鋼拱架和鋼筋網(wǎng)外加26 cm厚C25噴射混凝土,上下臺階鋼拱架底部均設置鎖腳錨桿,二次襯砌為50 cm厚的C30模筑混凝土。
由于隧道地質情況比較復雜,故利用有限元軟件分析時有如下假設:1)土體視為連續(xù)、均勻,各向同性介質。2)土體采用符合莫爾—庫侖屈服條件的材料模擬。3)土體的初始應力場不考慮構造應力,只考慮自重應力。
根據(jù)圣維南原理,開挖只在洞周一定范圍內引起應力重分布。實踐和理論分析表明,在均質彈性無限域中開挖的圓形隧道,由于荷載釋放而引起的洞室周圍介質的應力和位移的變化,在5倍洞徑范圍之外將小于1%,在3倍洞徑之外約小于5%。因此,依據(jù)工程的具體要求和有限元法的離散誤差以及計算誤差,一般選取的計算范圍沿洞徑各個方向均不小于3倍~5倍洞徑[2,3]。因此,隧道幾何模型的取值范圍為左右兩側計算邊界為4倍的隧道總跨度,上下部邊界均取為3倍的隧道總高度。
根據(jù)工程勘察報告,并結合《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4],選取的巖土體參數(shù)為:彈性模量E=200 MPa,泊松比μ=0.4,重度γ=20 kN/m3,凝聚力 c=55 kPa,內摩擦角 φ =29.5°。
對于鋼拱架和鋼筋網(wǎng)的支護作用采用等效方法計算[5],即將鋼拱架和鋼筋網(wǎng)的彈性模量折算給混凝土,其計算方法為:
其中,Ec為折算后混凝土彈性模量;Eo為原混凝土彈性模量;As為鋼拱架截面積;Es為鋼材彈模;Ac為混凝土面積。
經(jīng)折算后初期支護結構的彈性模量E=36 GPa,μ=0.20,γ=30 kN/m3。
圖1 臺階長度與掌子面土體最大縱向位移關系
1)無核心土。
不同的臺階長度、不同的核心土長度與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的關系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在無核心土情況下,隨著臺階長度的增大,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也逐漸增大,掌子面的縱向位移都比較大,在上臺階長度為2 m時,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為53 mm,上臺階長度為12 m時,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為68 mm,說明在黃土隧道開挖時,掌子面的穩(wěn)定性是不容忽視的。
在無核心土的情況下,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發(fā)生在掌子面的中心,掌子面的縱向位移由中心向四周逐漸減小。
2)同臺階不同核心土。
從圖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臺階長度下,預留核心土可以有效的控制掌子面的縱向位移。如在上臺階長度為6 m時,無核心土掌子面的最大位移為58.5 mm,在核心土長度為2 m時,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為32.4 mm,核心土長度為4 m時,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為23.3 mm。
隨著上臺階長度的增加,在核心土長度相同的情況下,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值的變化逐漸減小。例如在核心土長度為6 m,上臺階長度為10 m時,掌子面的最大縱向位移為15.1 mm;上臺階長度為12 m時,掌子面的最大位移為16.8 mm。
另外,核心土的縱向位移值較大,在施工中要減少對核心土的擾動,從而更好的保護掌子面的穩(wěn)定。
圖2 工作面大小主應力的分布
通過有限元建模分析得出,留設核心土的長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掌子面的縱向塑性區(qū)。在無核心土時,上臺階塑性區(qū)在掌子面前方最大延深深度為3.49 m,而在核心土長度為2 m時,上臺階塑性區(qū)在掌子面前方最大延深深度為2.56 m。隨著臺階長度的增加,核心土對上臺階掌子面的塑性區(qū)的延深的控制效果減弱,例如在核心土長度為4 m時,掌子面前方最大延深深度為1.71 m,而在核心土長度為6 m時為1.59 m。
在無核心土的情況下,隧道掌子面的土體處于平面應力狀態(tài)。若主應力較大,掌子面的土體可能因土體松弛而發(fā)生破壞。對于不同臺階和核心土長度的情況,隧道掌子面中心線的大小主應力分布如圖2所示。當在上臺階長度為2 m,無核心土時隧道中線上面3 m~5 m的范圍處于雙向受力狀態(tài),掌子面這部分土體有可能發(fā)生破壞。同樣當在上臺階長度為4 m且無核心土時隧道中線上面2 m~4 m的范圍處于雙向受力狀態(tài),掌子面這部分土體有可能發(fā)生破壞。
當留設核心土,從圖2中可以看出,掌子面的大小主應力都增大,并且最小主應力的增大量較大,這使土體處于三向應力狀態(tài),從而維持掌子面的穩(wěn)定。
本文依托中條山公路隧道,對公路隧道在黃土段采用預留核心臺階法開挖時,對臺階長度、預留核心土長度的不同進行了有限元模擬,分析了臺階長度和核心土長度對隧道掌子面的縱向位移、塑性區(qū)的縱向深度的影響以及掌子面最大最小主應力,得出對黃土隧道的施工具有指導意義的結論。
1)在黃土隧道開挖中,掌子面的縱向位移較大,掌子面的穩(wěn)定性不容忽視。
2)留設核心土可以有效的控制掌子面的縱向位移和塑性區(qū)在掌子面前方的延深,對改善掌子面的穩(wěn)定性有很大的作用。
3)核心土和臺階長度對掌子面穩(wěn)定的控制均存在最佳值,分析認為上臺階長度控制在8 m以內,核心土長度控制在4 m。
4)核心土的縱向位移值較大,在施工中要減少對核心土的擾動。
[1]高雙濤,楊靜云.大跨度黃土隧道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06,35(sup):169-171.
[2]霍潤科,王艷波,宋戰(zhàn)平,等.黃土隧道初期支護性能分析[J].巖土力學,2009,30(2):287-290.
[3]李文江,于躍勛,朱永全.軟巖隧道施工方法數(shù)值分析[J].隧道建設,2010,30(2):137-141.
[4]JTG D70-2004,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S].
[5]軒俊杰.黃土隧道變形規(guī)律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