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軍
端午的晨光,像慈母的眼神,深情而專注,暖暖地散著艾香。艾香濃郁而持久,這氣息甚至氤氳在每一朵在夢中趕路的花朵們周圍。燕子銜泥,喜鵲登枝,趕早踏青的人們成群結(jié)隊,仿佛奔赴一場盛大的典禮。他們把疾病、困苦和惆悵都扔在了野外,用腳重重地踩碎了,帶回的是滿手滿心濃郁而持久的艾香。此時端午的味道,在粽子和煮雞蛋上一骨碌便醒了,在小孩子們手中的紙葫蘆和頸上掛著的香荷包上雀躍著,嘰嘰喳喳地蔓延開去。
端午的味道,因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綿延千年,至今仍在民間的門楣和窗欞上熠熠生輝。端午的味道,是不是《離騷》、《九章》、《天問》等偉大詩篇的味道?我想,無論如何,端午節(jié)絕非僅僅是紀念而是一種理性乃至真理與正義的生命基因的傳承。汨羅江帶走了偉大的屈原,但那江水卻在中國人的血管里,一浪一浪地沖擊著世代相襲的纏綿糾結(jié)的家國情懷。同樣在這一天,在一百年前的一個端午節(jié),踩著《離騷》的節(jié)拍,在北中國的松嫩大平原上,冰雪哺育的呼蘭河水,又乳汁般地喂養(yǎng)了一個新生命——蕭紅來了,踩著《離騷》的節(jié)拍,帶著美人香草的韻致,帶著她糾結(jié)著家國情懷的《呼蘭河傳》,像一朵受傷的霞,未及鋪展她遼遠的心事,便匆匆地將眼角溢出的日月星辰和流火的青春滴到大豆高粱的子實中去了。這就是我眼中的端午節(jié),植根在廣大民間的端午節(jié)。
就這樣,我坐在蕭紅故居毗鄰的寓所里,沐浴著民間的艾香,一任端午的氣息滌去我心中的塵埃。而我手中的于志學先生的散文集《大柳樹的兒子》,則如一泓清泉,汩汩地從我的靈魂深處流過。在這樣的時刻,默默地想著屈原和蕭紅,而后傾聽于先生敘述他以往的生活片段。我恍若置身于起伏顛連的精神峰巒之上,盡覽著自然、生命、人生,以及誕生與死亡之間的旖旎風光。在我看來,世間現(xiàn)存的許多事物都將銹蝕、腐爛、消失和殞滅,唯獨人的精神,一旦擁有了崇高與美,便臻不朽。人的偉大思想永遠在歷史、哲學和藝術品中活著。
傾聽一位智者的敘述,如品天籟之音。敘述者的自然、平和、樸實、生動,將一位老者的少年時光以至其后的若干心路歷程表露得淋漓盡致。鳥鳴其謂啁啾,流溪其謂潺潺,風吟始解花語,雨霽方知春暉。
傾聽于先生,你會從混沌懵懂中,領略人之為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世間萬物對應關系的天朗氣清的啟蒙。傾聽于先生,你會理解并趨向淳樸、善良、誠篤、奉獻、謙和與友愛,這些品格,恰是這世界走向光明美好的橋梁。傾聽于先生,你對生命的敬畏便油然而生。
生命,多么奇妙而又繁雜的存在。凡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上帝責成一個叫薩特的人告訴人類。在于先生這里,合理的存在是具體的、鮮明的,閃射著人性理智的光輝。在于先生的視野中,無論是藏羚羊、北方狼,抑或是家犬、野豬、馴鹿、黑牦牛、菊花青馬、黑熊、烏鴉和大雁等等,它們都是造化的寵兒,這些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生命,在于先生周圍,演義并烘托著先生的喜怒哀樂。自詡為萬物之尊的人啊,你們可要小心,你們既然是大自然的兒子,就不要褻瀆人與萬物相依相伴的生存法則。依照先生的示意,我以為,無論是動物(包括人類)、植物甚至微生物,所有的生命都值得禮贊。許多時候,是動物和植物以寓言和象征的形式教我們怎樣做人。
在造化面前,生命平等,都是浩茫宇宙的匆匆過客,在無限時空中轉(zhuǎn)瞬即逝。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死亡消解了眾多的生存困擾。千山空寂,萬水無歌,后死者幾何?誰來回應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詰問?這永遠的斯芬克司之謎,也許只有在那無限黑暗和無限光明中去破解,那里是虛無,虛無盡頭,便是復活節(jié)鐘聲敲響的地方。上帝把自己的心掏出來,掛到更高處,像一枚鮮艷的桃子。頃刻間,曙光四射,萬物重生。此后誰還敢摘下這果實,而不憚于被上帝責問,去追隨在天宮入口處徘徊的亞當與夏娃?這時分,我分明聽見兩鬢積雪的亞當說,做人真是個謎,回到大地上去吧。他旁邊的夏娃舒展一下眼角的皺紋,嘆息道,回去吧。
回到地上來吧,回到真與偽,善與惡,真理與謬誤擁擠嘈雜的大地吧!用你們地老天荒的愛情,喚醒人的良知和自律,在這迷人的是非之地,種植崇高與美。
其實,在更多的時候,在生命的天平上,人類卻把除他之外的許多無辜的生命放上了種種道德的砝碼,諸如羊的善良與狼的兇惡等等。實際上人一旦作惡,再兇的狼都將微不足道。在于先生這里,我們看到了令人肅然起敬的狼——惜子如命、性情守恒、堅韌、機智、隱忍……然而以人的尺度為圭臬的世界,大自然已被欲望的鞭子抽打得傷痕累累,母親在呻吟。妄自尊大的人啊,想想惜子如命的狼吧,學學感恩的小狼吧,母親正含淚地注視著你。
在人與其它生命的糾葛中,孰是孰非,有沒有一條相親相愛,同舟共濟的船,把他們載到和諧的彼岸去?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人。人的生態(tài)角色并非是萬物之主,而是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員,就如同一只麻雀,一條蟲子和蟲子嘴里的細菌那樣普通。人可以吃麻雀,麻雀吃蟲子,蟲子吃一些沾有細菌的食物。到頭來,細菌,這微小的殺手,連巨大的人的尸首都可以吃掉,這就是休戚相關的生物的命運。
所以,人啊,善待你周圍的一切吧。你要記住上帝的叮嚀,上帝說,生態(tài)平衡是好的,我要用自然戒律約束并懲治那些破壞平衡的人。我把思想和理性給了人類,就是要你們善待眾生,你們要記住,只有愛與被愛,才是你們?nèi)≈槐M的永恒的福祉。這福祉,才是你們傳給子孫后代的最大財富。上帝說完這些,就沒再說什么。而我卻聽到了另一個聲音,就像春雷君臨沉睡的大地,比宗教和神話更能撼動人心。這就是一位大藝術家的肺腑之音,不啻渾金璞玉般的警世恒言。在以天空和大地為宣紙的巨大畫幅上,山水花鳥,萬物眾生皆在傾聽——
天地悠悠,歲月悠悠。我常常想大自然母親在數(shù)百萬年前就孕育和誕生了世上她的兒女,她滋養(yǎng)了人類、萬物和一切生靈。她又似乎更偏袒人類,賦予人類富貴的聰明和智慧。這是人類最大的財富;她還顧憐其他物種和生靈,告誡地球上一切她的兒女和諧友好地相處,成為朋友,共同擁有這片藍天和大地。在大自然的感召下,我自幼就有一種對她無以復加的崇敬和熱愛。我愛母親締造的每個生命。我以為無論是高智商的人類還是微小的生命,就其生命本質(zhì)而言都是平等的,生命與生命相對,沒有高低之分,即使最簡單的物種也能從中領悟其生命含義。
熱愛大自然,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要表現(xiàn)她、歌頌她、贊美她的偉大、崇尚和奉獻,喚醒人們都來關愛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家園,我們地球大家庭中的同宗和異族的兄弟姐妹,不允許違背和褻瀆自然的戒律。因為人類毀滅自然,就是毀滅自己。
這就是中國冰雪山水畫的開山之祖,享譽中外的桂冠畫家于志學先生樸素而深情的道白。這些話語,猶如霞光和閃電,直達我們的心靈深處,照亮并鞭策著夢里夢外的蕓蕓眾生。這些話語,更是人類皈依天道,靈魂救贖的道德宣言。而他的“大自然孕育了人類的生命,深一步的造化在于人的修行”這一思想,以及他“蒙養(yǎng)于天,器成在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乃至天人合一”的哲學、道德和藝術主張,則使他的“修行”臻于完美。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感恩和敬畏,以及對生存意義的求索和理解,鑄就并提升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藝術修養(yǎng)。他創(chuàng)造了前無古人的中國冰雪山水畫畫法和畫技,他的奇異的別具一格的非凡畫作,在畫壇獨領風騷。他的思想和精神,他的哲學人生、道德人生和藝術人生都在他的畫幅上光芒四射,這里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家園,天地萬物,和諧相處。
至此,我們終于涉及到了于志學先生的大畫家身份。對于先生的那些非凡畫作,除了仰視,我們還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暗自思忖,對于先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威望,不敢妄加置喙。我們只知道這樣的事實,偉大的凡·高的那些畫作,在他死后才被奉為珍寶,而先生生前便獲得了巨大成功和普遍認同。在藝術峰巔上,我們看到了大師們獨辟蹊徑的攀登和光輝的足跡。
傾聽于先生,竊以為斷不可與先生的大畫家身份割裂開來,正是因為先生的大畫家身份,我們才感受到了先生所敘述的那些故事的美和崇高,而正是這些美和崇高,使我們領悟了先生藝術修養(yǎng)的人文基礎。自然崇拜、戀鄉(xiāng)情結(jié)、平民意識、生命等值、天人合一等思想,是構(gòu)成先生人格及藝術品格的基本要素。而先生的文章,那些樸實而靈動的文字和敘述,不正是先生畫作藝術底蘊的最好注腳嗎?
傾聽于先生,我們不僅僅被先生所敘述的動人故事所感動,更為先生的堅守平凡,以自然和民間為家的情懷所震憾。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有所建樹的畫家,本可以趾高氣揚地招搖過市,甚至有一點貴族氣也不足為怪,然而先生卻恰恰相反,謙和、低調(diào),不吝付出,儼如一個信守節(jié)令在田間默默勞作的普通農(nóng)夫。先生的氣節(jié)和操守,深深地烙印著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傳統(tǒng)美德。不僅如此,先生更是一位與命運抗爭,不斷進取,努力實踐人生價值的楷模。堅守平凡,親近民間,親近五谷和生生不息的民風民俗,大柳樹的兒子,懂得并銘記五谷的恩情,他才把冰封雪裹中抽芽的枝條垂向辛勞的大地。
這就是散文集《大柳樹的兒子》傳達給我們的思索和感動。
傾聽大柳樹兒子的敘述,我不能不禮贊飄飛、堆積在我們夢中的冰雪,這不僅因為先生的畫作是冰雪筑成的,更因為冰雪原本就是我們思想季候中最冷峻而縝密的季節(jié)。冰雪比火焰更能燒灼我們的靈魂,冰雪是大地的淚水和汗水釀成的,冰雪是辛勞的大地最剛健而又堅貞的表情。與冰雪為伍,才能走向真正的春天。你看,先生畫幅上的冰雪,把滿世界的冰雪都聚攏來了,這是一支怎樣的隊伍啊,浩浩蕩蕩、莽莽蒼蒼,朝著春天的大本營進發(fā)。
冰雪是大地最圣潔的乳汁,大柳樹的兒子,就是吃著這樣的奶水長大的。
數(shù)天前作家吳寶三先生打來電話,并寄來一冊于志學先生的散文集《大柳樹的兒子》,囑我一讀,最好寫些感言,我未加思索便答應了。讀后若有所感,因為在此之前,我曾在我主持的《青年文學家》雜志上編發(fā)過先生的兩篇大作,對先生的文品文風有些認識,加之先生是享譽中外的大畫家,我對畫家一向是很尊崇的。再者,少年時我也曾對畫畫癡迷過,臨摹的年畫被親屬爭相索要,且至今我仍在涂鴉,雖然我終未成為畫家,做了一個無足輕重的詩人,但我把畫家一直視為友朋。
我把《大柳樹的兒子》反復品味了幾遍,讀讀停停的,終于就到了壬辰端午節(jié),這一天既是屈原殉難的日子也是蕭紅誕辰的日子,我先是在艾香和粽香簇擁下重又瞻仰了一遍蕭紅故居,回到寓所便又捧起了《大柳樹的兒子》。屈原、蕭紅、于學志,這三位不同時代的文化精英,如此巧合地到我的同一個夢中作客,我仿佛沐浴三輪太陽的光輝,我的前后左右都是暖暖的歷史的叮嚀。
我就這樣讀著《大柳樹的兒子》,傾聽先生娓娓道來的冰雪荒原的往事和命運。許多篇章的角色一直在我的眼前活靈活現(xiàn)。諸如《大醬的誘惑》中聰明機靈的長山;孝順誠實的《啞巴舅舅》;《屯里來了個“付球子”》中頑皮不羈的付球子;《冤家路“寬”》、《母子情深》中人與狼、狼與狼之間的恩怨、相憐、理解和融合,展示了不同生命共生共存的精彩片斷。體現(xiàn)不同生命共生共存,相惜相憐的動人篇章,尤以《大青、小青和三叔》為最。大青是一匹菊花青馬,小青是一只小黑狗,都是三叔的“至愛”,三叔待它們好,它們也救過三叔的命。待三叔真的不行了,故去了,這馬和狗居然不思飲食,最后長臥在三叔的墳頭,化作兩堆忠誠的白骨。三叔走了,他的馬和狗緊接著追去了,人、馬和狗匆匆趕路的踢踏聲,一聲聲、一聲聲,叩擊得令人心碎……《大青、小青和三叔》的傳奇故事,比精典的神話和傳說更生動,更能調(diào)動人的審美情緒。另就文本架構(gòu)而言,《大青、小青和三叔》也堪稱一篇精品力作,是一篇出色的敘事散文,絲毫不遜于專事散文寫作的名家名作。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令人感嘆的篇章,恕我不再饒舌,請讀者諸君捧起《大柳樹的兒子》,細細地品味吧。
傾聽于先生,傾聽一位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精神富翁的講述,無異于傾聽自由的天籟和上帝的福音。上帝說,應該有光,于是就有了光。除了上帝用心做成的太陽,我看見了于先生畫幅中冰雪上放射的光,看見了《大柳樹的兒子》的書頁間涌動的光,看見了于先生雙眸中閃爍的光。我把這些光請到我的心靈里,在我情緒黑暗的時候,這些光,便會擎起我生命中永恒的黎明。
在端午節(jié),在濃郁而持久的艾香中,我就這樣傾聽于先生,傾聽天空與大地間一切有聲和無聲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