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趙珊珊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洪亮吉詩學思想初探
——從論詩截句看洪亮吉的詩學主張
王 燕,趙珊珊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洪亮吉是乾嘉時期極具聲望的詩歌評論家。他學問廣博,交游甚廣,在借鑒與批評其他學說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自己的詩學理論,即反對泥古不化與各立宗派,主張直抒胸臆與自寫性情?!兜乐袩o事偶作論詩截句二十首》是較為全面地反映其論詩思想的論詩組詩,也為我們理解洪亮吉的論詩思想提供了幫助。
洪亮吉;性情;宗派;擬古;論詩截句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經(jīng)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頗具才華和個性,工于詩文,詩文理論也有獨到見解,以此在乾嘉詩壇卓然獨立。本文擬對他的詩學理論進行初淺的探討。
清代是文學批評理論集大成的朝代,文學批評空前繁榮,流派林立。乾嘉期間,影響較大的詩評流派有:沈德潛的格調(diào)說,袁枚的性靈說,翁方綱的肌理說?!昂榱良c當時詩壇各派保持著一種和而不同的關(guān)系?!保?]74他與當時的三大流派都有交往。他與袁枚保持了一生的友誼;與沈德潛雖然沒有直接交際,但他與沈的弟子如王鳴盛、王昶等均有交往;與翁方綱的關(guān)系也很不錯,翁曾邀他加入其與他人共結(jié)的詩社。即使如此,洪不是完全接受他們的詩學主張,而是對他們各自的缺點提出批評,并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即反對泥古不化與各立宗派,主張直抒胸臆與自寫性情的詩學主張。下面擬從以下幾方面詳細論述他的詩學理論。
清代詩壇,喜立宗派,到了康乾期間,此風尤為盛行。但“洪亮吉不倚門墻”[2]281,他反對各立宗派。在其《北江詩話》中論述了文章從東漢衰落的原因:“西漢文章最盛,……班固部區(qū)分別為立傳,此文章所以盛也。至范蔚宗始別作《文苑傳》,而文章遂自東漢衰矣?!痹谒磥砻總€人有不同的性情,如果要各立宗派的話,會限制人的性情發(fā)揮,個人的嗜好不同,不能合為一派。正如《西溪漁隱詩序》中,曰“蓋不及百年,詩凡數(shù)變,而皆不出于各持宗派。何則?才分獨有所到,則嗜好各有所偏,欲合之,無可合也?!?/p>
另外,洪亮吉也極為反對當時詩壇中出現(xiàn)的泥古不化的現(xiàn)象。他在《北江詩話》中說,“韓與白亦素交,而韓不仿白,白亦不學韓,故能各臻其極?!彼J為韓愈與白居易能夠“各臻其極”的原因是,他們能寫出自己的詩,而不是一味地模仿。那些模仿古人而作出的詩,洪亮吉認為是沒有感情的“偽體”。他的《道中無事偶作論詩截句二十首》(以下簡稱“《二十首》”)第八首曰:
窘于篇幅師王孟,略具才情仿陸蘇。學古未或留偽體,半生益覺賞心孤。
這首詩中的“王孟”、“陸蘇”是指王維、孟浩然、陸游、蘇軾?!皞误w”是指專事形式摹擬而無真實內(nèi)容之作品。最后一句是指王士禎的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往往不夠真實。故趙執(zhí)信在《談龍錄》中批評他“詩中無人”,故云“賞心孤”。
此詩主要針對的是“當時被稱為清代第一詩人”的王士禎。王士禎標舉“神韻說”,主張詩應(yīng)蘊藉、含蓄,藝術(shù)應(yīng)該沖淡、清遠、超詣。這一理論對于“補救清初詩風的膚廓淺率”起過積極作用。但到了晚年,王士禎片面強調(diào)“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專以沖和淡遠為主”對“雄渾”、“豪放”一派的詩歌,棄之不取。因而不免只留下王孟詩派的腔調(diào)。因此,王士禎的某些詩歌作品往往追求沖淡悠遠的意境,而缺乏真實的感情。這就是其學習盛唐留下來的“偽體”。[3]290洪亮吉在另一首詩中批評王士禎的詩只是“唐臨晉帖詩”,即一味仿古,導致只剩下軀殼,并無真情實感。至此我們可知,洪亮吉反對一味摹擬古人,主張書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洪亮吉認為“詩文之可傳者有五:一曰性,二曰情,三曰氣,四曰趣,五曰格?!彼J為詩歌創(chuàng)作中應(yīng)把“性”與“情”作為首要因素。洪亮吉是個正統(tǒng)儒士學人,精通經(jīng)史。他所說的“性”就是儒家倫理中的本性,即詩應(yīng)體現(xiàn)詩人的高尚人品?!熬唧w到詩歌創(chuàng)作,就是要在‘善’的前提下表現(xiàn)自己真實的感情,真實感情的表達不能建立在‘惡’的基礎(chǔ)上?!保?]22因此,他贊頌那些有高尚品格的詩人。在他的《二十首》第一首就寫到“偶然落墨并天真,前有寧人后野人。金石氣同姜桂氣,始知天壤兩遺民?!鳖櫻孜渑c吳嘉紀都是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充滿的愛國激情,具有堅貞的“金石氣”與愈老愈辣的“姜桂氣”。洪亮吉為他們的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所折倒,故而對其評價很高。
當然提到“性情”就繞不開袁枚的性靈說。袁枚強調(diào)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真實的情感。他的性情與洪的性情是否相同?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二十首》中的第十三首來看二者之“性情”。
游戲詩應(yīng)歸苦海,性靈句實逼香山。同時老輩猶難及,只許錢程伯仲間。
這首詩第一句中“游戲詩”是指性靈派到了末流,作品漸趨空虛,甚至以詩歌為游戲。在李文治《書船山紀年詩后》提到“隨園畢竟沉游戲,不及東川老史臣。”[3]291“苦?!痹扔鳠o窮之苦境。《摭言》記載“鄭光業(yè)有巨箱,凡投贄有可嗤者,即投其中,號曰苦海?!边@里的苦海就是投執(zhí)平庸詩作的箱籠?!跋闵健笔侵赴拙右住4司湟鉃樵兜某錆M性情與靈機的詩句幾乎接近了白居易“苗情”之詩的水平。第二句中的“錢程”分別指錢載與程晉芳?!安佟北扔鞑环稚舷轮挛铩4司湟鉃榕c袁枚同一時代的老輩詩人的詩還是很難與袁枚描寫性情與靈機的詩句相匹敵的,只有錢載與程晉芳的詩歌與之不相上下。
由此可知,洪亮吉對袁枚詩有褒亦有貶。洪亮吉肯定了袁枚的描寫性情與靈機的詩句,但又對那種將詩歌當成游戲的性靈派末流的一些詩句提出了批評,認為它們是平庸的,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不難看出洪亮吉與袁枚對于性情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袁枚將“性靈”當作詩歌創(chuàng)作的準則,提倡寫個人性情遭際,書個人情懷,要求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他的性情主要是指個人情感,也就是說他更看重“情”。而洪亮吉是正統(tǒng)的儒學詩人,將“性”放在“情”之前,更強調(diào)“性”,即洪強調(diào)的詩歌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是建立在“性”的基礎(chǔ)之上,且這個真實情感是不能違背儒家倫理的。而袁枚強調(diào)的是“情”,雖然也是真情實感,但違背了儒家詩教的道德原則。因此,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批評他說:“袁大令枚詩,如通天神狐,醉既露尾?!保?]
洪亮吉是很看重“性情”的,他批評翁方綱的肌理說,認為翁的詩是缺乏性情的。翁的肌理說認為:“為學必以考據(jù)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要求以學問為基礎(chǔ),用考證來充實詩歌的內(nèi)容。洪亮吉在其《北江詩話》中道:“翁閣學方剛詩,如博士解經(jīng),苦無心得”。[5]又如他在《二十首》之第二十首中言:
只覺時流好尚偏,并將考證入詩篇。美人香草都刪卻,長短皆摩《擊壤》編。
這首詩中的第一句話中“考證”,即考據(jù),主要是訓詁、??焙唾Y料搜輯整理。第二句中“美人香草”,屈原作《離騷》,以美人比君王,香草比君子。以美人香草代詩歌之中的比興。翁方綱在選錄黃景仁詩為《悔存齋詩抄》,刪去其中有關(guān)花月男女之作。關(guān)于“擊壤”,宋道學家邵雍有《擊壤集》,大多是“語采講義之押韻者”,完全否定了詩歌的抒情性質(zhì)。這里是說翁寫詩與選詩的標準,都是以道學家邵雍的《擊壤集》為準的。[3]294
這里對翁的詩歌理論與選詩標準提出了批評。翁把詩歌創(chuàng)作與考證訓詁聯(lián)系在一起,淹沒了詩人的個性,把詩歌變成了儒家經(jīng)典的注疏。袁枚在他的《仿元遺山論詩》中也批評他為“天涯有客號詅癡,誤把抄詩當作詩”。洪更為直言地批評道:“最喜客談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詩”。
洪亮吉也反對那種過多地征引典故、掉書袋的行為。在他看來,典故的使用于詩人來說會影響性情的順暢表達,在接受者來說會影響對詩作的整體領(lǐng)會。因此,在《二十首》之第十六首中批評道:
鬼簿算經(jīng)雖作俑,王楊盧駱信難訶。近來海內(nèi)詩家少,一半人夸記誦多。
詩中“鬼簿算經(jīng)”是指唐詩人楊炯在詩歌中喜用古人名字,因有點鬼簿之譏。駱賓王在詩歌中喜以數(shù)字作對,故有算博士之稱?!白髻浮庇靡员扔魇组_惡例?!霸X”即大聲喝斥。后一句是指乾嘉以來的,以學問為詩、考證為詩的風氣。[3]293
此詩批評的是乾嘉以降,“征書引典、自矜淹博”[3]293的詩風。在清代考據(jù)學風的影響下,翁方綱大舉學人之詩之旗幟,形成了與“性靈派”相抗衡的“學人詩派”。他們認為詩文要氣味深厚必須“胸有積軸”。這一主張對性靈派的空疏浮滑有一定的針砭作用。但是,有些人走到了極端,掉書袋,夸淵博,過多地征引典實。洪亮吉在這里并不是否認詩人要有學問,而是批評他們夸記誦,過多地征引古書。相較于直抒胸臆而言,這種方法使詩歌缺乏真實的情感,不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真性情。[6]
綜上,洪亮吉與乾嘉時期的各大詩學保持著“和而不同”的關(guān)系。在此關(guān)系影響下,憑著自己的學識與才華,形成了自己的詩學理論,即在儒家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下,反對泥古不化與各立宗派,主張直抒胸臆與自寫性情。洪亮吉的這種詩學理論“不倚門墻”,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不能不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與進步。
[1]林少琴.超越宗派:洪亮吉詩學理論初探[J].湖湘論壇,2008(6).
[2]吳世常.論詩絕句二十種輯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
[3]羊春秋.歷代論詩絕句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李瑞豪.不一樣的“性情”:洪亮吉與袁枚“性情”觀的差異[J].文學理論研究,2008(4).
[5]洪亮吉.北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6]邱林山.洪亮吉詩歌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7.
I207.22
A
1671-8275(2012)04-0056-02
2011-06-02
王燕(1988-),女,安徽滁州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文獻。
張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