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嘉惠
(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近年來,隨著各高校不斷擴招,進入高職院校的門檻不斷降低,學生的總體素質有所下降??傮w素質的下降一直是制約高職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重在培養(yǎng)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的英語教學須以培養(yǎng)能力和素質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分層次教學是教學理論的重要成果,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能夠在各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尋求最佳發(fā)展。
1.Krashen“I+1”理論
美國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在二語習得理論中提出“語言輸入假說”[1]。他認為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輸入(i+1)時才能習得語言。分層次教學按照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劃分層次,確保學生獲得“i+1”水平的語言輸入,從而促進學習者習得語言的過程。
2.情感過濾理論
同時,Krashe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只有在“情感過濾”低時才能見成效。影響情感過濾的變量包括動機、自信心和焦慮程度。明顯的顯性分層有可能挫傷學習困難學生的自信心,引起情感焦慮。因此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文化基礎、學習習慣、性格特征、智力水平使用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在一個自然班內實施隱性分層教學,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的“情感焦慮”,并促進每一類學生得到最佳發(fā)展。
分層教學起源于美國,1868年由美國教育家哈利斯(Harries W.T.)在圣路易州創(chuàng)立的“活動分團制”是分層教學的雛形,隨著美國義務教育的實施,各階層的子女都進入學校學習,出現(xiàn)了學生層次不齊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現(xiàn)象,美國教育界又研究出了“分科選修制”,和“學科分層”等方法。近年來,分層教學在世界各地蓬勃發(fā)展,并呈現(xiàn)多樣化態(tài)勢,其中以德國的“FEGA分層模式”最具代表性(F=高級學程,E=擴充課程,G=基礎課程,A=接合課程)。FEGA學程的特點是所有學生學習同一個基礎,一個基礎建立在另一個基礎之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類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進步,學得好的還可以進入更高的層次學習。
我國對于分層教學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迄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理論方面,李炯英、戴秀珍討論了i+1理論與大學英語分析教學語言輸入的關系(2001)[2],邱雅敏研究了英語分層的教學模式(2003)[3]。實踐方面,王先榮通過比較實驗法,將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習成績和非智力因素分別進行比較,從而證明隱性分層教學的有效性(2005)[4]。董紅蕓通過將學生分層、學習內容分層、評價分層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積極性(2008)[5]。蔡文斌討論了如何運用隱性分層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010)[6]。李若川則在聽說教學中試行隱性分層教學,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并且鍛煉了教師自身的課堂調控能力(2010)[7]。以上各種研究主要針對的是本科的英語教學,就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目前還不多。而高職恰恰是層化最嚴重的一個群體,所以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進行隱性分層的教學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1.學生分層
新生開學后,第一次分層主要根據(jù)學生的智力因素(高考成績),非智力因素(用問卷調查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特點等),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優(yōu)秀層、B層為中間層、C層為學困層,并且按照優(yōu)中差的比例1∶3∶1把學生進行小組劃分,以便將來開展合作學習,同時在每個小組,教師指定一名組長進行協(xié)調。需要強調的是此過程為隱性分層,不向學生公布,避免學困生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后續(xù)學習,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針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案,進行不同的教學評價。
2.教學目標分層
根據(jù)《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學習策略,跨文化交際等方面出發(fā),分別制定出適合優(yōu)、中、差三類學生的要求。以說的能力為例,基本要求針對C層學生:能掌握一般的課堂用語,能就教材內容和一般的聽力材料進行問答和討論,語音語調基本正確,一般性要求針對B層學生:能就教材內容和一般的聽力材料進行問答和討論,能就一般的社會生活話題進行簡單的交談、討論和發(fā)言,表達思想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較高要求針對A層學生:能就教材內容和適當?shù)穆犃Σ牧线M行問答和復述,能用英語進行一般的日常會話,能就所熟悉的話題經準備后作簡短的發(fā)言,表達思想比較清楚,語言、語調基本正確,并能在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交流,具有較好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聽、讀、寫、譯的能力也相應作出分層,在此不再贅述。
3.分層教學
教學分層,就是根據(jù)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差異性,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并有效實施。分層教學是教師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最具挑戰(zhàn)性的部分,也是最能體現(xiàn)教師創(chuàng)造力和教學水平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分層和教學目標分層的具體情況,處理好同步講授和分層教學的關系,控制好節(jié)奏,采用“合——分——合”等策略,在課堂講授中,分解難點,突破重點,引導優(yōu)等生,激發(fā)中等生,帶動學困生,課堂提問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可能性。進行課堂練習時,在相同的時間內,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數(shù)量或難度不同的練習,并輔之以小組競賽、個人表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布置課后任務,不同層的學生在作業(yè)的數(shù)量和難度上有所不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基礎差一點的同學完成必做題,基礎好的學生同時完成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習策略的輔導,基礎差的學生以模仿性學習為主,輔之情感策略的訓練和課后輔導,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能力,基礎好的學生以創(chuàng)新性學習為主,輔之以管理策略、語言學習策略的訓練,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傊處熢诮虒W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學習和情感。
4.評價分層
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是隱性分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定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評價。除了參照各自教學目標是否實現(xiàn)以外,教師也要注意對不同的學生不作橫向比較,只作縱向比較,即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是否有所提高,如果有,則可以得到表揚和加分。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多采用小組競賽,注意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對學習有困難的、自卑感強的學生,尋找其閃光點,對于他們點點滴滴的進步都要加以肯定,逐漸把這一層次的學生拉上來;對成績一般的學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進他們積極向上;對成績好,自信心強的學生則要采用競爭評價,高標準、嚴要求,除了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求定期寫英文讀書筆記、用英文做項目和演示,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拓展。
隱性分層教學貴在“隱”字,是教師在心中給學生分層,而學生并不知道。因此,其實施特別需要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因材施教的點撥藝術。筆者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學生分層的合理性和動態(tài)性。合理地進行隱性分層,不但要考慮智力因素,還應該考慮非智力因素。一般來說一個小組中內向和外向的學生應該搭配,起到“互補作用”。另外,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觀察和培養(yǎng)學生,對學生的層次實行動態(tài)管理,隨時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情況作靈活的層際間的調整,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教學的實效。
2.教師要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目標既要具備可操作性也要具備創(chuàng)新性。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才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計真實的、能引起學生共鳴和興趣的任務將影響隱性分層教學是否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多讀書,多學習,將任務型教學嵌入分層教學。
3.在隱性分層教學中要鼓勵“合作學習”,提倡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質疑、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語言,所以必須是小班教學。讓組內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的同學相互幫助、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增加課堂的參與度。另外優(yōu)等生語言的輸出可能成為學困生語言的輸入,而學困生碰到困難時,可以讓優(yōu)等生講解給他們聽,講過的東西會更深地印在大腦中,同時中間層的學生也能“受益匪淺”。教師保護學困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課后多抽出時間給他們輔導,積極創(chuàng)造共同參與、團結協(xié)作的良好氛圍,保證各層學生都能有進步。
[1]Stephen D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Press Inc,1981.
[2]李炯英,戴秀珍.從i+1理論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語言輸入[J].山東外語教學,2001,(1).
[3]邱雅敏.英語分層教學模式探討[J].機械職業(yè)教育,2003,(10).
[4]王先榮.大學英語隱性分層教學實驗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5,(1).
[5]董紅蕓.隱性分層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4).
[6]蔡文斌.試論高職隱性分層教學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2).
[7]李若川.隱性分層教學在高職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探析[J].黑河學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