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包頭014010)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當然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在中國已經有四五千年歷史,而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對于中國人而言,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都無不以茶為好。
陸羽的《茶經》里曾這樣描述,“茶之為飲,發(fā)乎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這說明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是發(fā)源于神農時代。繼而西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荼,茶芽也。”到了唐代,茶葉生產迅速發(fā)展,茶區(qū)進一步擴大,已有80個州產茶,飲茶習俗也隨之迅速的普及。到了元代,茶區(qū)繼續(xù)擴大,制茶的技術得以改進,飲茶更加普及。到了明代,散葉茶增多,茶類也開始多樣化,還產生了黃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還出現(xiàn)了烏龍茶、紅茶和花茶。明嘉靖至萬歷年間,紫砂藝人的紫砂茶具作品不斷創(chuàng)新,制壺四大名家等高手的作品,工藝精巧,造像優(yōu)美。清代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曾數(shù)次下江南,4次到過龍井茶產地,觀看采茶制茶,品嘗龍井茶,每次都作詩一首,并封龍井茶為御茶,至今在杭州龍井村獅峰山下尚保存有乾隆皇帝所封的“十八棵御茶”。新中國成立后,茶葉生產迅速發(fā)展,茶文化社團紛紛建立,茶文化活動頻繁開展,新型茶館業(yè)欣欣向榮,各種泡茶技藝發(fā)展為形式多樣的“茶藝”,茶書畫、茶具等茶文化藝術品不斷涌現(xiàn),茶及茶文化著作紛紛發(fā)表。
然而茶文化的概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自發(fā)所創(chuàng)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是以物質的形式體現(xiàn)出精神層次的內容,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融合。
而茶文化的狹義的概念就是與飲茶有關的文化現(xiàn)象,就被稱為茶文化。
飲茶是中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飲茶不但有利于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而且還能拉近人們的感情,所以中國人的生活離不開茶。在中國,凡有客進門,不請客吃飯可以,但不敬茶是有失禮儀的。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而各個民族在茶文化的習俗上都各有不同。
漢族是懂禮儀、重情好客的民族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凡有客進門,不問客人是否口渴,總會用茶敬客,表示禮貌。茶是漢族人民的必須品,如品龍井、喝大碗茶等,就是將茶直接用開水沖泡,他們認為清飲能保持茶的原味,體現(xiàn)茶的本色。當然因為在不同地域,或者同一地域的不同人群,飲茶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藏族,喝茶是藏族同胞生活中頭等大事,他們稱,飯可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天不喝。他們喝的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加有多重調味品混合的一種茶,味道咸香,既可暖身,又可補充營養(yǎng)。
維吾爾族的人們喜歡喝香茶。煮茶的時候用銅制的長頸茶壺,喝茶用的是小茶碗。制作時,先把茶敲成小塊待用,在壺里放水加熱,水沸騰時,把碎磚茶放入壺中,再加熱煮五分鐘左右,把預備好的香料放入茶中,輕輕攪拌,就可以品嘗了。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以及貴州一帶地區(qū)。他們喜歡喝一種菜肴一樣的油茶,他們認為喝油茶可以充饑健身、祛邪去濕,是一種健身的食物。制作油茶時,待鍋底發(fā)熱,放入適量的茶油入鍋,待油面冒青煙時,立即放入一些糯米翻炒,待糯米發(fā)出焦香時,再投入新鮮的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fā)出清香時,加入適量鹽,再加水煮3~5分鐘,將茶葉撈起,油茶置入茶壺,就可以喝了。味道香鮮可口。
除此之外,還有傣族的竹筒,茶佤族的苦茶,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等等各具特色。
我國是世界上種茶面積最大、產茶最大、茶類最豐富的國家,名茶大概有一千余種。而中國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會所評選的,包括西湖龍井茶,洞庭的碧螺春,黃山的毛峰,廬山的云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的毛尖,武夷巖茶,安溪的鐵觀音,祁門的紅茶。
第一,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龍井茶名是由龍井泉而得,龍井古稱龍泓,傳說明正德年間,掘井之時,從井底挖掘出一塊石頭,形如游龍,故名龍井。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栩栩如生。
第二,洞庭碧螺春:碧螺春產于著名風景旅游勝地江蘇蘇州吳縣洞庭山。洞庭山所產的茶葉香氣特別濃郁。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披茸毛,沖泡后,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可以先沖水后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xiàn),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
第三,黃山毛峰:產于安徽黃山,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茶樹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第四,廬山云霧茶:主產于江西廬山,廬山云霧茶,得益于云霧彌漫的氣候化境。被陸羽封為天下第一泉的“谷簾泉”水,好茶加好水,云霧的風味自然更勝一籌。它色澤翠綠,香如幽蘭,芽葉肥嫩顯白亮,條索粗壯、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高持久、醇厚味甘。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茶湯幽香如蘭,耐沖泡,飲后回甘香綿。
第五,六安瓜片:產于安徽,六安瓜片的品質別具一格,葉表有白霜,開湯后清香持久,湯色碧綠,先浮于上層,隨著葉片的開湯,葉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陸續(xù)下沉至杯碗底,外形美觀,使人賞心悅目。
第六,君山銀針:產于湖南岳陽君山。屬黃茶中的芽茶,采摘細嫩,制工考究。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制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用玻璃杯沖泡后,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然后徐徐到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非常美觀。
第七,信陽毛尖: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這里的氣候為茶樹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態(tài)條件。信陽毛尖葉細嫩,其外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
第八,武夷巖茶:產于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屬烏龍茶,大葉種,條索微粗,色澤鮮明,茶湯色橙黃,泡三次水色仍不變淡,口感潤滑。
第九,安溪鐵觀音茶:原產于福建安溪西坪鄉(xiāng),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名品,茶湯滋味醇厚甘鮮,飲后齒頰留香,喉底回甘悠久,歷來深受國內外飲茶者尤其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喜愛。鐵觀音成品茶色澤沙綠鮮潤,似有白霜,湯色金黃,濃艷清澈,葉底肥厚,有綢面光澤,滋味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有蘭花香,香氣馥郁持久,七泡有余香。
第十,祁門紅茶:主產于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祁門茶葉條索緊細秀長,湯色紅艷明亮,香甜清鮮而且持久。既可單獨泡飲,也可加奶調飲。
中國茶的藝術,萌芽于唐,發(fā)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有相當?shù)臍v史淵源。單純從狹義來講,茶藝是一門泡茶和品茶的藝術,是人們在泡茶、喝茶的過程中,經過長期的反復實踐、摸索、總結出來,怎樣能泡好茶和享受茶的藝術。而廣義上講的茶藝是指人類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通過茶的文化而發(fā)展的物質和精神的享受和追求?,F(xiàn)代茶藝其實是人們追求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的體現(xiàn),更是我國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具體表現(xiàn)。
在此所述的茶藝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表演型茶藝,二是生活型茶藝。表演型茶藝是藝術的呈現(xiàn),重點在于茶藝過程的外在美和形式美,通過表演給人以美的享受,引導人們提高飲茶品茗的情趣。生活型茶藝則更注重掌握泡好茶的過程。講究茶葉的品質、茶具的配備、品茶的環(huán)境,以茶待客是它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中國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6大茶類和再加工類的茶,是世界上茶類和茶葉品種最多的國家。
(一)綠茶很注重茶葉的形態(tài)美,綠茶大多用85℃左右的水溫沖泡,芽葉細嫩的茶,一般可選擇晶瑩剔透的玻璃杯,有觀賞性。茶水通常用1g∶50ml的比例泡茶,但是由于各人對茶湯的濃度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根據(jù)人的喜好酌量,才可以沏出一杯令人滿意的茶湯。
(二)紅茶,我國適合做調味茶的紅茶以云南或海南等地產的大葉種茶樹茶葉制的紅茶為佳。
沖泡純紅茶的水溫一般要求約95℃。茶水比例一般為1g∶50ml左右。茶具一般用蓋碗沖泡或瓷壺泡。
(三)烏龍茶因其滋味鮮爽醇厚,品飲后生津回甘、唇齒留香,使人感覺神清氣爽,而得到大眾的喜愛。烏龍茶一般要求用沸水沖泡,茶水比例約為1g∶20ml左右。沖泡時要注意懸壺高沖,利用沖力使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充分發(fā)揮。
(四)白茶主要產在福建。其中一種白毫銀針,芽形秀美,茶葉中的內含物質不易浸出,沖泡水溫以90℃以上為佳。白茶可選用蓋碗,瓷杯或壺沖泡,茶水比例約為1g∶50ml,茶葉浸潤2~3分鐘方可以享用。
(五)近年來,由于黑茶較為顯著的減肥、降脂等保健功能,而被越來越多人喜歡,而且黑茶經過一定時間的存放,茶湯滋味變的香醇而柔潤,所以更被大家接受和喜愛。普洱茶作為黑茶的一種,也深受人們喜愛,沖泡普洱茶,需用沸水沖泡,沖泡普洱茶的茶水比例1g∶25ml,普洱茶茶葉浸泡時間要根據(jù)茶葉的細嫩而掌握。一般,第一第二泡茶湯的浸泡時間約10s,之后每泡茶都需延長浸泡時間。
(六)黃茶的沖泡程序和綠茶相同,一般用玻璃杯、蓋碗和瓷壺沖泡,沖泡一般用85℃左右的開水沖泡,茶水比例約為1g∶50ml。
茶文化不但是我國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模式,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的發(fā)源地。相信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不但能在我國更好地發(fā)揚傳承下去,而且能興于亞洲,傳播于其他國家,讓中國這一優(yōu)秀文化走向世界。
[1]陳照年.茶文化的概念內容及傳播[J].茶葉科學技術,2002,(2)
[2]湯鳴紹.發(fā)展茶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與舉措[J].福建茶葉,1999,(4)
[3]丁以壽.中華茶藝概念詮釋[J].農業(yè)考古,2002,(2)
[4]許信泉.安溪茶文化與烏龍茶市場拓展[J].農業(yè)考古,2000,(2)
[5]黃志浩.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6,(2)
[6]龔永新.促進茶文化產業(yè)形成打造現(xiàn)代“大茶業(yè)”經濟[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0,(5)
[7]龔永新.茶文化產業(yè)的形成、發(fā)展與推動[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1)
[8]程啟坤,姚國坤,張莉穎編著.茶及茶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9]陳文華編著.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9
[10]關劍平著.茶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田廣林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