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宏,謝 俊
(1.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校,河南 信陽464000;2.信陽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對虛擬自我認同問題的初步探索
吳 宏1,謝 俊2
(1.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校,河南 信陽464000;2.信陽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網(wǎng)絡社會加速了自我的虛擬化進程,虛擬自我由此誕生。由于虛擬自我要在虛擬空間中踐履一切類似現(xiàn)實社會的生活,身份的確定和認可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網(wǎng)絡法則,虛擬自我在得不到虛擬社會認同的情況下,虛擬自我的認同問題就會乘虛而入,虛擬自我認同危及亦在所難免,因此,探索解決認同危及的規(guī)則原則就成了時代亟待回答的難題。
虛擬自我;認同危及;初步探索
我們知道,認同就是主體自我對客體自我的確認。虛擬自我認同就是虛擬自我對踐履于虛擬社會之中的虛擬的身份、地位、社會關系、角色、心理及文化定位等方面的確認,是虛擬自我在虛擬世界進行虛擬交往的前提基礎。虛擬自我的認同源于現(xiàn)實自我的社會承認,因為“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在自己與其他人的關系中,在相互承認中,才能實現(xiàn)自己;孤立的人不能成為真實的人。”[1]這就是說,自我要實現(xiàn)自己,就要首先使自己得到社會的承認,使自己成為真實的人。這同樣體現(xiàn)了自我作為主體的重要性,因為“作為‘純粹統(tǒng)覺’,作為人、人格或個體——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已經(jīng) ‘走到盡頭’。”[2]這句話顯示,主體性很重要,作為主體特性的虛擬屬性尤其不能忽視。
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孫正聿教授,更是對這種主體的虛擬特性大加贊譽,并提出一整套理論來謳歌人的這種虛擬性之靚麗花朵。他以精美的語言贊道:“人類的意識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盵3]由此展示出,人性之美麗,精神之燦爛,虛擬之輝煌,世界之奇跡。
認同問題是一個自古存在至今難以形成一致意見的問題,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前現(xiàn)代時期,自我認同問題并不存在,這在于當時的主體“個體性”并沒有形成獨特的社會現(xiàn)象而受到社會重視。在人類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主體的“個體性”被張揚,個體的自我認同才被拿出來作為重點加以探討、闡發(fā),以凸顯、張揚個體的本真狀態(tài)。因此,自我認同雖古已有之,由于技術、理性的浸染,自我認同被深深打上了現(xiàn)代性的烙印和標識。
探討人對自我的當代認同,追問現(xiàn)代性對于自我認同的影響是當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研究的熱點之一。雖說人們愈來愈珍視和關注認同問題,至今卻沒能在對認同的理解上有重大突破。
筆者認為,所謂認同即自我認同,是指人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三個方面的關系,并通過自然、社會和人對自身的反映而形成的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蛘哒f,自我認同就是自己對自身角色的自我確認,是關于個人的一系列個性的統(tǒng)一,是一個人區(qū)別于另一個人的完整性標示。從這個意義上講,自我認同是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自我理解和回答。由于自我認同是一種智能性的理解和反思,所以自我認同必須是具有自我意識能力的自我在自己的意識里所給出的關于自己的評價及結果。就是說,自我認同就是精神性自我對于生理性自我、社會性自我所做出的評價、簡釋或確認。自我認同雖然是意識之我對社會之我身份的確認,但這種確認離不開社會或他人的承認 ,缺失了社會確認的自我認同,只能是主體的自我欣賞與表象,并不具備實質內容。
作為當代歐洲社會思想界少有的大師級學者,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對于自我認同及自我認同與現(xiàn)代性關系有過系統(tǒng)、卓有成效的論述。他認為自我本身異常復雜,故自我認同假定了反思性覺知的存在。即說“自我認同并不是個體所擁有的特質或一種特質的組合。它是個人依據(jù)其經(jīng)歷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認同在這里設定了超越時空的連續(xù)性:自我認同就是這種作為行動者的反思解釋的連續(xù)性”。[4]
吉登斯思想很明顯,自我認同是超越時空連續(xù)性的社會、他人對于自己角色的認可和確認。查爾斯·泰勒也認為,一個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因為“一個人不能基于他自身而是自我。只有在與某些對話者的關系之中,我才是自我……自我只存在我所稱的對話網(wǎng)絡中。正是這種原初的境遇賦予了我們的認同概念的意義,通過對我從何處和向誰說話的規(guī)定,提供著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5]從安東尼·吉登斯和查爾斯·泰勒的論述可以看出,自我認同就是個體依據(jù)個人的經(jīng)歷反思性的理解到的自我,并且自我認同的內容,會隨著社會和文化的改變而改變。
既然自我認同是基于意志之我(主我)對物性之我(客我)的角色認可和身份確定,是基于社會性的他人的承認而引起,所以自我認同就是發(fā)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的身上,但這種自我確認的地點卻是發(fā)生在人的主觀意識場景里的自識,因而從實質上說這種人對自己的確認也就是意識性存在,是人的自覺的覺知?,F(xiàn)在問題就出來了,因為自我包含虛擬和現(xiàn)實兩個方面,我們平時談到的自我認同一般指現(xiàn)實自我的認同。但虛擬自我有沒有自我認同呢?如果有,虛擬自我認同與自我認同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筆者認為,虛擬自我既是自我的一個方面,也是自我特質,所以虛擬自我也存在認同的問題。也許會有人否認虛擬自我的存在,但筆者可以用一句話來證明虛擬自我的存在,就是人既具感性與理性之別,就該有自我的虛實二分。人既具虛實二種特性,猶人的自我包含善惡二種屬性一樣正常。雖然人本無所謂善惡,但囿于后天的塑造和熏染,人不可避免地就擁有善良與丑惡的因素與區(qū)分標準。所以,人具有善惡二因素,也就是說人可以具有像虛實二屬性特征一樣正常,不足為怪。繼續(xù)推下去,既然現(xiàn)實自我有其認同的必然因素,那么虛擬自我在理論上亦存在認同問題。因此揭開、探索虛擬自我的成因、特征、表現(xiàn)及解決辦法就是本文內容之所在。
通過以上分析,所謂虛擬自我認同,就是在主觀意識表象空間和網(wǎng)絡虛擬空間存在的虛擬主體對自己在虛擬空間中的虛擬身份、行為、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角色確定、認可與定位。虛擬自我認同與自我認同的相同點都是自己對于自己角色的確認和身份的認可,不同點是自我認同的主體是具有精神性征的我(主我)對社會性、生理性之我(客我)在社會關系中的身份確認,而虛擬自我的認同主體是意志性、精神性的我虛構出來的精神性主體——虛擬自我,虛擬自我要確認的對象就是虛擬自我所產(chǎn)生的虛擬身份、虛擬行為等虛擬關系。所以虛擬自我認同就是精神性、意志性產(chǎn)生的虛擬自我對其自身虛擬行為及虛擬身份等諸關系的認可或確認。所以自我和虛擬自我的認同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自我認同的主體是精神性自我——就是意識,而虛擬自我的認同主體是自我的意識產(chǎn)物即虛擬自我,實質上也是一種意識。然而,虛擬自我的認同更加復雜,稍有不慎將造成自我認同的混亂與危機。
由于虛擬自我分為表象虛擬自我與網(wǎng)絡虛擬自我,所以虛擬自我認同危機也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分別是表象虛擬自我認同危機和網(wǎng)絡虛擬自我認同危機。目前,對當代人影響最深、最大的是網(wǎng)絡虛擬自我,所以網(wǎng)絡虛擬自我認同危機問題是這里探索的重點。
(一)表象虛擬自我認同危機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認為虛擬自我既是表象就具有無限自由,可以虛擬出自己認可的各種角色、任意現(xiàn)象,怎么還會有危機可言?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盡管現(xiàn)實自我通過主觀表象可以通過虛擬出的任意一個自己所希望的角色而進入虛擬空間,但是這個進入表象虛擬空間的表象虛擬自我就面臨著自身角色能否被其它主體所接受、認可或肯定或否定的結果的焦慮。當虛擬自我與其他虛擬主體在虛擬交往或在虛擬社會被對方承認、接納的時候,虛擬自我的角色身份就得到了認同,否則虛擬自我認同就會出現(xiàn)危機。多數(shù)情況往往是虛擬自我陷入無可名狀的又不能通過現(xiàn)實實踐驗證的虛擬自我危機之中。比如,一個人在表象空間中暗戀自己所心儀的對象而害怕遭拒絕時的這個虛擬自我的心態(tài)就是一種虛擬自我的認同危機和認同焦慮的表現(xiàn)。這是一種莫名的煩惱、焦慮和恐懼。于是虛擬自我就陷入這種對自身的不自信、不確定、害怕驗證等認同危機之中。
這種虛擬自我認同危機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為什么虛擬自我在任意馳騁的意識表象里還有煩惱、不安、焦慮?其實,虛擬空間本身是虛擬的,無所謂焦慮不焦慮。虛擬自我在虛擬空間中的焦慮完全根源于自我在現(xiàn)實空間的認同危機和焦慮表現(xiàn)。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雖然借助于現(xiàn)代性確證了自我的主體性成分,但也掏空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實質內容。物質的充裕、通訊的便捷并沒有使人達致人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反而使個體由于原子式生活的不斷加強而更感孤獨、焦慮、自我懷疑、自我失群等內心恐慌,這都嚴重影響著當代人自我內心深處的和諧與穩(wěn)定,究其原因在于現(xiàn)代科技和理性將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注入到現(xiàn)代人類生活之中,造成了現(xiàn)實中的人在物欲橫流、都市化流浪、歸屬感淡化中,在權威的消退、身份感模糊中,深深陷入在“我是誰”的追問之中。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實質表明,雖然人的生命和肉體都不是永恒的,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卻可以無限發(fā)展,有限的肉體生命通過精神的膨脹得以升華,自我由此獲得自身的價值感和意義感。這就是人借助于意識超越人自身的本性,并不斷朝著理想的、可能的生活目標前進,并企圖在虛擬表象里獲得思維與存在、物與我、靈與肉的表象統(tǒng)一。
表象虛擬自我要想擺脫自身認同的危機,必須返回現(xiàn)實處理好自我的同一性、歸屬感和意義及價值觀等問題。只有解決和處理好自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認同和歸屬等問題才能建立起自我認同的理想機制并消除認同的焦慮等消極因素,具體應做到:第一,打破封閉,建立一種社會性、開放性、交往性自我觀;第二,建立一種相互溝通、語言交流的雙向理解的模式;第三,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網(wǎng)絡虛擬自我的認同危機及表現(xiàn)
網(wǎng)絡虛擬自我是自我進入以計算機技術系統(tǒng)為中介的網(wǎng)絡空間之后的網(wǎng)絡身份,網(wǎng)絡虛擬自我實際就是自我在這種虛擬空間的統(tǒng)一稱呼。網(wǎng)絡虛擬自我在虛擬空間進行虛擬交往實踐主要是建立在人的虛擬化的基礎之上,直接目的并不具備現(xiàn)實活動的條件和元素?,F(xiàn)實的個體,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一切活動和交往的前提,首先是對其身份的確認和把握,有了這樣的基本的身份定位后才有現(xiàn)實的交往活動和實踐行為。在虛擬空間同樣如此,且虛擬自我的身份認同問題在虛擬社會也一樣重要,在虛擬社會所有虛擬主體只有準確認定他人(其他虛擬主體)自我的身份和持續(xù)穩(wěn)定表明自己的身份才是相互間進行虛擬交往行為的開始和良好持續(xù)發(fā)展下去的基礎。
由于網(wǎng)絡虛擬自我在虛擬社會中的交往打破了制約傳統(tǒng)交往時性別、年齡、身份、地位、身體狀況、文化和心理特征、自然狀況和社會背景等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就使得虛擬交往更具自由度和平等性。同時,由于虛擬自我在虛擬社會中以固定化電子文本的ID身份與其他虛擬主體進行交往,這個虛擬主體由于和其它虛擬主體的互動就逐漸形成一種自圓其說的敘事方式和固定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這個ID身份代號就像外貌長相一樣,被其他虛擬主體所接受和認同。有了其它虛擬主體的認可,這個代號也就具有了人的特性。而且,虛擬自我以符號為化身的表現(xiàn),使其擺脫了現(xiàn)實的生理、身份、地位的約束,增加了虛擬交往的自主性、多樣性、靈活性,也豐富了虛擬交往形式。然而,正是虛擬交往主體的ID身份代號的出現(xiàn),虛擬自我就面臨著在網(wǎng)絡認同的危機,這些危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人格的虛、實二分。這主要指自我在虛擬空間中的虛擬人格與在現(xiàn)實空間中的人格的互相排斥所形成。因為人畢竟不能永久呆在虛擬溫情之中不食人間煙火,因而即使再美好虛擬精神生活總是會被中斷被迫返回真實人間。這樣一來,自我和虛擬自我、網(wǎng)上和網(wǎng)下、虛擬溫情與現(xiàn)實真相就形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矛盾。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格開始逐漸排斥、拒絕現(xiàn)實人格與現(xiàn)實生活。自我人格虛、實二分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2.虛擬自我與現(xiàn)實社會的分離。在現(xiàn)實社會之中,人是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自我之所以在現(xiàn)實社會被承認、接納和認可,在于與現(xiàn)實社會諸種社會關系以及他人的良性互動。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當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羅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盵6]因此,自我認同的獲得是通過別人來實現(xiàn)的。沒有他人做參照物并與他人發(fā)生關系,就不可能客觀地認識自我。虛擬自我由于長時間出沒于虛擬空間而導致的對自己虛擬自我人格的認同,也就使虛擬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逐漸遠離,從而較深地陷入異化的境地。
3.虛擬自我對人的本質的排斥。由于虛擬自我在網(wǎng)絡虛擬空間形成了虛擬人格,從而使自己陷入異化的邊緣,如果虛擬自我沉溺的再深一點,虛擬自我就會變成虛擬網(wǎng)絡的奴隸,任由虛擬幻像的驅使無動于衷。此時,虛擬自我就由于其脫離社會各種現(xiàn)實關系而使自己逐漸失去了人的本質和能力。自我由此被虛擬自我所代替,人的本質由于被虛擬人格所操縱再也不具備自我的優(yōu)良特質了。
事實上,網(wǎng)絡虛擬自我要想擺脫陷入異化的險境,只有加強對自我人本質的錘煉和鞏固,恰當處理和解決好網(wǎng)絡虛擬自我與人本質的關系,強化人本質的社會性,有意削弱網(wǎng)絡自我的虛擬性征和防止任意夸大自我的精神性征的行為。
4.虛擬性自我與生物性自我的脫離。馬克思認為,人不但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存在和生活過程也是與物理性時空、真實大自然發(fā)生交流性互動并獲取能量的過程。人也正是在與自然空間的結合和能量交換中獲得人之為人的資格證的。人只有以真實自然的存在才能使人獲得自信和創(chuàng)造力并激發(fā)出實踐的靈感。虛擬自我由于持久沉溺于虛擬幻境,終會導致自然人的實體遭受生理上新陳代謝的制約,由之造成自我的虛擬性與社會性的脫離。
(三)網(wǎng)絡虛擬自我認同危機原因分析
虛擬自我的虛擬交往之所以導致自我的認同危機,主要是由于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所激發(fā)。自從計算機技術與網(wǎng)絡技術結合之后,人類第一次真正擁有了現(xiàn)實與虛擬兩個世界及兩種生活方式。同時,由于人的軀體只能羈留在物理空間,而人的思想?yún)s可以同時存在兩個不同的時空,所以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虛擬與現(xiàn)實雙重制約,人的靈-肉殘酷分離由此形成。而且,虛擬自我身份的不確定性也是導致其身份認同危機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虛擬性和隱匿性。在現(xiàn)實社會,自我身體特征的確定性保證了自身身份的單一性,而在虛擬空間,虛擬自我的身份由于其多重的電子文本符號致使其出現(xiàn)認同困難。馬克·波斯特曾這樣描述:“電腦機器以它的非物質性模仿著人類。電腦的這種鏡像效果(Mirror Effect)使得書寫主體雙重化;人類在機器可怕的非物質性中認出了自己?!盵7]而且,從自我進入虛擬空間化身虛擬自我開始,虛擬自我的身份就開始以匿名形式出現(xiàn),從而導致自我身份更加虛擬。
2.虛擬自我ID身份的流動性。這是指虛擬自我不斷地以電子書寫方式重新定義自己,并以書寫過的多重電子身份參與網(wǎng)絡社區(qū)活動。事實上,虛擬身份的流動性不僅導致虛擬自我對自己身份有不確定,還加劇了其它虛擬主體相信在線身份可以任意選擇而與離線身份毫無關系。
3.虛擬自我的性別認同。性別認同是在虛擬空間極難辨別的,只要你有足夠的移情的本能。值得警惕的是,在做虛擬性別角色轉換時必須跳出所虛擬的性別角色,一旦出現(xiàn)認同了虛擬出的這個性別的角色,自我就再難回到以前真實性別,甚至導致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虛擬自我的性別認同出現(xiàn)了排斥現(xiàn)實性別問題所致。當然也存在虛擬自我的虛擬性別被對方或網(wǎng)友所排斥、否定或不接受的情形。雪利·特克曾講了一個叫大衛(wèi)的人在多人角色游戲中扮演女生的苦惱:“其他玩家開始不斷把金錢送上來幫助你,但在我扮演男性人物時從來沒有一個人愿意施以援手?!盵8]其實,虛擬自我的性別認同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虛擬自我自身,一是虛擬自我虛擬交往的對象。前者表現(xiàn)為虛擬與現(xiàn)實角色能否順利轉換問題,后者表現(xiàn)為交往對象的排斥問題。虛擬自我上網(wǎng)的目的就是取得其他虛擬自我的信任并乞求得到安慰,當其他虛擬自我否定自己的時候,虛擬自我就失去了在網(wǎng)絡虛擬空間沖浪的勇氣和信心。虛擬自我的認同問題得不到解決,才是最大的痛苦和失落。
4.虛擬自我的多重性。這是導致虛擬自我身份認同危機的主要原因,虛擬自我在虛擬空間多重角色源自于現(xiàn)實自我身份的多重性。在現(xiàn)實空間,個人會通過多重行動邏輯,調動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形象。由于這些形象所具有的性格、欲望、興趣、認同以及所利用的認知和情感的資源不同,形成了復雜的多重自我。這就是人格的多面性,在現(xiàn)實中,這些角色都得到了自我的許可和認同。
(四)虛擬自我認同危機造成的不良后果及其補救
1.虛擬自我認同危機不良后果
這種危機不良后果主要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自我身上,那就是生理自我主體性的喪失。所謂自我的社會主體性的喪失,是指自我由于沉溺于虛擬空間化身虛擬自我后缺失了原來的社會的人的本質和屬性。這時候,虛擬自我不愿再回到社會和大自然作為現(xiàn)實人而存在,自愿墜入虛擬幻境喪失了作為人的主體能動性。曾國屏這樣評價在虛擬空間中喪失了自我主體特征的虛擬自我的表現(xiàn),他說:“自主性喪失使得人們一方面在網(wǎng)絡中毫無規(guī)則地任意所為,另一方面又沒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9]現(xiàn)代心理學發(fā)展已經(jīng)證明,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精神閉鎖狀態(tài),不僅可能導致與社會關系的分裂,也可能導致反社會心理傾向的出現(xiàn)。
2.虛擬自我認同危機的補救措施
首先,加強對虛擬自我主體性的良性培育。由于虛擬交往與現(xiàn)實實踐的載體具有同源性,所以虛擬交往主體就是現(xiàn)實實踐交往主體,故而對于虛擬交往主體的培育和塑造,就要落實到現(xiàn)實主體身上。加強和培育現(xiàn)實主體性實質就在于把世界還給人,把人還給自己。就是說,要以人性的方式和人道的方式認識人,改造物,創(chuàng)造和征服自然。使人回歸人自身,就是主體性的集中表現(xiàn),主要是通過對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認同和培育,以加強人的自覺的主體性。
其次,拯救人必須揚棄人的異化。網(wǎng)絡與信息技術本身是一種中立性的力量,也是一種“雙刃”性質的剃刀。既然技術的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導致人的異化,那么增強人的對于異化的抵抗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除了增加自然抵抗力、免疫力之外,就必須注重從人的自由、民主意識、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自身素質的提高和修養(yǎng)的內強化入手,作為主體存在的人一旦以知識和人性、尊嚴武裝了自己,那么人擺脫技術的異化并非不可能。
再次,發(fā)展人文精神,助人回歸本位。在網(wǎng)絡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追逐和崇拜遠遠超過人們對人文價值和理性的關注。因此社會必須承擔起對于主體的人的價值感和意義感的培育和升華。網(wǎng)絡世界應該建立一種人文倫理以支撐這一巨大的空間,以理想、精神、道德、信仰等內涵的發(fā)展來充實虛擬自我的本質和素質。只有網(wǎng)絡空間呈現(xiàn)出一片充滿人文氣息和欣欣向榮的濃厚的文明境況之時,那么虛擬自我的異化和各種網(wǎng)絡問題將不治而愈。
最后,重視心理素質直接培育。由于在虛擬空間進行虛擬實踐的虛擬自我是以現(xiàn)實自我為載體的,所以加強對現(xiàn)實自我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培育對虛擬自我也有直接的意義。加強對虛擬自我的心理素質的培育,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必須正視虛擬人格出現(xiàn)這一事實,將虛擬自我人格納入人格理論范疇加以學理上的研究,并引起心理學家們的廣泛的重視,以促使心理學家們以理性的思維想出應對自我人格虛、實分裂的現(xiàn)實;(2)加強對自我進行理想性、現(xiàn)實性和虛擬性方面的教育,以培養(yǎng)和塑造健康的網(wǎng)絡人際關系——虛擬主體認同的虛擬社會關系,以使虛擬社會盡量能夠體現(xiàn)出真實空間中的人性和和諧;(3)加強對受挫或被異化者虛擬主體的認知和教育說服,以使這些虛擬主體盡量擺脫挫折感,并增強心理承受能力;(4)完善虛擬空間中的心理健康和咨詢服務中心的建設,以使虛擬主題在心理受挫時候,可以通過網(wǎng)上心理咨詢并自行救治。
總之,對待虛擬自我認同危機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出了問題想辦法解決是正常的現(xiàn)象,切忌把問題看成無可救藥的死結。因為畢竟虛擬網(wǎng)絡空間為人類提供了另一個精神棲息之地和為人類實踐拓出另一片虛擬的實踐空間。僅此兩點就可以作為人不能對之做出極端否定的思路,人類應該為此而感到欣慰!對于自我的虛擬性、精神性問題,讓筆者以印度智者J·克里希那穆提“般若智慧”來做結束吧,“理智是光明,恐懼是黑暗。黑暗去除時,才能充滿光明。”[10]思維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不要分析,只是看,如果你只是看而不去分析,你就立刻會頓悟?!盵11]這當然是在理智支配之下進行的,以理性的姿態(tài)承認虛擬、認可精神,就是解決虛擬自我危機的辦法。
(注: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項目“網(wǎng)絡世界中的虛擬自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號:2010FZX008;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號:2011-GH-266)
[1]張世英.自我實現(xiàn)的歷程[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109.
[2]曼弗雷德·弗蘭克.個體的不可消逝性[M].先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5.
[3]孫正聿.屬人的世界[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1.
[4]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58.
[5]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50-51.
[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5.
[7]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51.
[8]雪利·特克.虛擬化身:網(wǎng)絡時代的身份認同[M].臺北: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8.313.
[9]曾國屏.賽伯空間的哲學探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92.
[10]J·克里希那穆提.般若之旅[M].胡因夢,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04.116.
[11]J·克里希那穆提.愛與寂寞[M].羅若頻,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