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51)
聽力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學生普遍感到聽力成績不是很容易提高,教師們也一直在探求聽力教學的有效方法。顯性和隱性知識理論為有效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聽力成績有很大的幫助。
隱性知識是由英國化學家兼科學哲學家波蘭尼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 《個體知識》中提出來的,是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的。波蘭尼定義到:“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圖表或數(shù)學公式表述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tǒng)表述的,例如我們有關自己的行為的某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隱性知識?!保?]
在人類的整個知識結構中隱性知識要比顯性知識顯得更為根本??梢哉f,隱性知識事實上支配著整個人類的認識活動,是人們獲取所有顯性知識的向?qū)?。隱性知識是人類提取顯性知識最豐富的素材庫,有了隱性知識的參與,人類才能不斷地理解顯性知識并將其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從而創(chuàng)造出自己新的知識框架,使我們在面臨各種復雜信息時能夠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推動人類認識不斷深化。[2]
隱性知識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沉默性。隱性知識也叫緘默知識,通俗些說,是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隱性知識存在于個體,它很難被清晰地表達出來,也很難用語言、文字、圖標等顯而易見的方式表征出來。2、個體性。隱性知識是隱藏在個體中的,它是個體在長期的工作、學習或?qū)嵺`中積累起來的。所以個體的隱性知識由于環(huán)境、背景不同而不同。3、非共享性。隱性知識的個體性決定了它的非共享性。隱性知識隱藏在個人的頭腦中,又難以表達出來,因此它無法直接被別人共享。4、情境性。隱性知識對情境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隱性知識在與最初習得相類似的情境中最容易被激活,也最容易轉化為顯性知識。
野中郁次郎在SECI理論模型中提出了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型。分別是:潛移默化 (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外部明示 (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匯總組合 (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內(nèi)部升華 (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3]
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是對隱性與顯性知識的互化做的研究。通常隱性知識顯性化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個體隱性知識直接轉化為顯性知識;另一種是通過個體間隱性知識轉移后再轉化為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直接顯性化的程度與效率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1、心理因素,即隱性知識擁有者對知識轉化的意愿。2、能力因素,即隱性知識擁有者的編碼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3、環(huán)境因素,即知識擁有者所處的組織環(huán)境,包括文化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等。[4]
教育部頒發(fā)的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書面和口頭的信息交流,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保?]
根據(jù)課程教學要求和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進行了相應的重大改革。改革后的四六級考試中聽力理解部分的分值比例由原來的20%上升到35%。在新一輪的四六級改革也就是由紙質(zhì)考試到 “機考”的改革中,和聽力理解直接相關的部分更占到70%,跟讀、寫作都是要在對聽力材料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獲得高分。
不論是社會需求還是考試要求,都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據(jù)美國保爾·蘭金教授統(tǒng)計,在言語活動中,“聽”占到45%,“說”占30%,“讀”和“寫”分別占16%和9%??梢娫谘哉Z活動中,“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奥牎睂τ诮涣鞴餐拖嗷ダ斫獾闹匾允挛阌怪靡傻?,所以,聽力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在當前的大學英語學習中,聽力是大部分學生比較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筆者的教學經(jīng)歷看,有70%以上的學生反應聽力差,他們經(jīng)常會說聽力材料速度太快,聽不懂。其實,如果單看文本,學生是很容易理解聽力材料內(nèi)容的。然而,一旦換成聽力理解的考察方式,學生就會覺得很難。這除了與聽力這一自然現(xiàn)象本身的特點有關,與現(xiàn)在的英語聽力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改革聽力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Sternberg等(2000)與同事首次嘗試進行了隱性知識績效的測量研究,研究目的是要指出隱性知識對成功績效的貢獻,并建立隱性知識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隱性知識可以被量化,隱性知識的多少與工作績效和學習成績是相關的。而且還特別提出,隱性知識是高工作績效的源泉。[6]顯性和隱性知識理論的應用與提高英語聽力教學成績是相關的,運用這一知識理論可以明顯地提高聽力成績。
教學過程中既包括言語知識和非言語知識的傳遞過程,也包括言傳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學習過程,教師必須意識到教學過程及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英語聽力教學中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3歲左右的兒童在自然語境中就能基本掌握母語。周圍的人并沒有刻意地去教兒童語言規(guī)則,兒童是在非刻意的、自然地環(huán)境下學會母語的。他們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母語但是肯定說不出規(guī)則。兒童掌握母語的過程很好地說明了隱性知識的一大特點——非目的性。兒童通過聽周圍的人怎么說,在獲得母語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應的語言思維習慣和能力。
英語聽力是英語語言能力的一部分。個人的隱性知識和其自身語言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在英語學習中,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 “語感”這個詞。語感的實質(zhì)就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說明的隱性知識。某個知識點,能做對,但是用語言卻無法準確地解釋出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就是隱性知識在起作用。因為平時見的多了,聽的多了,當然知道結果是什么。但是在學習者腦中并沒有形成明確的顯性知識,不能用有組織的語言邏輯清楚明確地進行說明。
學習者已經(jīng)學習了大量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這些知識也足以理解、解釋他們的聽力材料,為什么在聽音時還出現(xiàn)大量的錯誤呢?一方面,這些知識是學習者通過顯性學習得到的顯性知識。這些顯性知識還沒有完全內(nèi)在化,學習者還不具備語言處理和語言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習者沒有意識到現(xiàn)有的隱性知識,不能對現(xiàn)有的隱性知識加以充分的應用,使隱性知識顯性化,轉化為對聽力材料的正確理解或者說正確答案。
學生聽力成績的好壞不能簡單地以 “語感好”、“基礎好”來決定。教師應該做的是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如何更好地讓顯性和隱性知識理論在學生的學習中發(fā)揮作用,從而提高聽力成績。教師應結合顯性和隱性知識理論采取相應措施,改進英語聽力教學。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顯性和隱性知識,并能運用這一理論提高聽力成績。根據(jù)隱性知識的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活動。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知識價值觀。不僅教師要知道教學過程及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學生是帶著豐富的隱性知識來上課的,學生內(nèi)在的隱性知識對于聽力成績的提高很重要。而且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教師應該利用自己和學生的隱性知識,使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認知的特點,“想學習”“要學習”。
元認知學習策略在這一方面可以發(fā)揮關鍵的作用。我們知道,元認知就是學習者對自己知識的認知。元認知策略就是學習者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認知和意識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自覺地監(jiān)控和調(diào)節(jié)。
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認知活動與聽力理解的過程與特點。聽力理解包括兩個基本階段,即語言處理過程和對語言處理結果的運用。在現(xiàn)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所聽材料進行處理和運用,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解釋?,F(xiàn)在大多數(shù)的聽力練習,還停留在 “聽音——做題——反復聽——糾正錯誤”的模式。學生要做的就是反反復復的聽同一個材料,結果是只能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了解了顯性和隱性知識理論以及元認知學習策略,學生能在聽力理解中隊自己的學習進行監(jiān)控和調(diào)節(jié),并能自覺運用已有的顯性和隱性知識。
聽力水平是一個人英語知識的全面體現(xiàn),學生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直接影響聽力成績。教師要把聽力教學和基礎知識的傳授結合起來,通過顯性教學使其內(nèi)化為學生的知識,并讓學生把內(nèi)在的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為聽力理解直接發(fā)揮作用。
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標準的英語發(fā)音規(guī)則,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并糾正發(fā)音錯誤。學生在聽說過程中,要多讀多聽多說,模仿地道的英語,掌握基本的語音聽力技能,包括語音、語調(diào)、重音、語流、語速等,培養(yǎng)語感,熟悉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律。
其次,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大綱規(guī)定的詞匯。聽力訓練中,教師也應該傳授詞匯技巧并說明語法現(xiàn)象,對詞匯和語言知識進行一定的歸納,鼓勵學生積累英語中典型的句子結構。
再次,學生要廣聽、泛聽建立真正的語感。在聽力練習中,要注意聽力材料的豐富性。材料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相應有所不同。比如對于一些材料,可以讓學生只聽而不做任何與聽力理解有關的測試題,學生可以輕松地討論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廣聽、泛聽建立語感,形成隱性知識和經(jīng)驗。
最后,學生可以通過泛讀、背誦擴大隱性知識的范圍。我國古代就有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的說法,英語學習也有共通之處。通過廣泛閱讀和背誦,學生可以領悟語言規(guī)律并對語言有所運用,這也體現(xiàn)了隱性知識學習的規(guī)律。
文化環(huán)境是否對新知識的產(chǎn)生給予很大的鼓勵和重視,從制度上是否對顯性化的行為給予激勵和保護,是影響隱性知識直接顯性化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好的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意愿,可以使學生隨時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濃厚氛圍,可以通過無意識的隱性方式獲得語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載體,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良好的英語環(huán)境培養(yǎng)語感。
在聽力教學中,教學活動的形式對聽力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聽力成績提高緩慢,學習興趣下降,與有的教師教學方法不得當有很大的關系。據(jù)調(diào)查,有40%的教師上聽力課只是讓學生聽材料,有50%的教師是邊聽邊說,只有10%的教師采用了聽、說、默寫、復述多重手段結合的方式。[7]
聽力教學課時是固定的,并不等于聽力學習的時間是固定的。教師可以在精讀課上適當?shù)卦黾勇犃毩暎屄犃Φ慕虒W貫穿整個英語教學的過程,把聽力練習和精讀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傳統(tǒng)的聽力課堂教學模式也要改革。教師可以采取積極的方式,把視、聽、說有效地結合,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單一單調(diào)變成豐富的視聽說盛宴,而且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
Sternberg認為:一方面,隱性知識與其載體是無法分離的,一旦分離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含義,隱性知識本身也就消失了;另一方面,隱性知識的領會、獲得需要個人身心的參與,也就是說隱性知識是一種置身其境的體驗、領會過程。[8]有了好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再加上學生的主動參與,聽力成績的提高就有了好的基礎。
評價策略也是元認知策略中的一部分。教師應該利用自己和學生的隱性知識,使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有機結合統(tǒng)一起來,轉化學生由 “被動”到 “主動”的學習觀念,只有學生愿意學,愿意多聽多練,顯性知識不與學生內(nèi)心的隱性知識相沖突,學習才有動力。教學過程是傳遞、掌握和批判顯性知識的過程,同時教學過程也可以說就是一個使隱性知識顯性化并得到檢討、修正和應用的過程。這兩個過程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是完整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從性質(zhì)上而言,使隱性知識顯性化是一種語言化過程,也是一種符號化的過程、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隱性知識,包括自己對于學生、學科教學、課堂管理以及一些學科知識方面的隱性知識。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反思他們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隱性知識,使他們學會不斷地從自己顯性的觀點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隱性學科知識,特別是那些隱性的知識模式,從而不斷地提高他們元認知的水平,提高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9]
總而言之,隱性和顯性知識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有著一定的不可低估的作用。這一知識理論不僅為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并且提供了發(fā)展方向和一些具體的思路。英語教師要把這一理論應用到聽力教學的實踐中,理論結合實際,提高學生的聽力成績。
[1]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23.
[2]高華偉.緘默知識理論研究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啟示 [J].保定學院學報,2009(9):116.
[3]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November-December):98-99
[4]張莉,和金生.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J].中國農(nóng)機化,2009(6):99.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試行)[Z].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1.
[6]馮明,汪利軍.個體內(nèi)隱知識研究綜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9(12):399.
[7]郝鴻耀,侯濤.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J].時代文學 (雙月上半月),2008(1):175-176.
[8]R.J.斯滕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33-236.
[9]盧尚建.論教學中的緘默知識[J].全球教育展望,201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