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菲
(中南大學 湘雅二醫(yī)院,湖南 長沙410083)
自1999年7月浙江大學率先試辦獨立二級學院并為教育部批準以來,“獨立學院”作為公辦高校教育資源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資源合作而進行外延性擴張的一種特殊辦學形式,發(fā)展得非常迅速,僅十余年的時間就遍及全國30個省區(qū)和直轄市的300 余所高校.截至目前,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獨立學院名單中有313 所,另有20 所已轉為民辦普通本科院校.在獨立學院日益發(fā)展和壯大的進程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其中高校卓有成效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這里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并掣肘著學校德育效能的發(fā)揮.
獨立學院是按照民辦機制運行的,相較興辦獨立學院的母體學校在校生而言,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態(tài)和心理失衡比較明顯. 首先,特殊的經(jīng)歷給他們帶來特殊心態(tài).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和心理承受能力、抗壓力較差,表現(xiàn)為精神氣質(zhì)上的浮躁和內(nèi)心的脆弱,不容易聽得進批評,對抗情緒強烈. 其次,優(yōu)渥的家庭條件造就了部分學生的心高氣傲.他們認為自己分數(shù)雖低也能上大學,自我感覺有面子,于是優(yōu)越感無限膨脹,進而對學校的硬件、軟件等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無端挑剔,甚至丑化自己的學校;認為付出了高額學費就應該享受學院提供的高端服務,儼然“上帝”派頭卻忘了真實身份,也沒有意識到作踐學校以抬高自己實際陷于自我貶損的境地.第三,強烈的自尊背后其實是自卑. 高考的挫折、失利體驗,使他們有一種嚴重受創(chuàng)的錯覺,常常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自卑情緒油然而生,于是通過過度消費攀比等方式試圖找回尊嚴.第四,學院的民辦性質(zhì)造成學生心理的期待落差.他們雖同處一所大學(獨立學院的母體學校),身份學籍卻各不相同,失落感黯然涌動,總覺得獨立學院學生低人一等,大多不愿與母體學校同學交往,心靈處于閉鎖狀態(tài). 第五,主體人格迷失、情緒浮躁.由于自覺是高考失利之人,不承認學習基礎差等現(xiàn)實問題,自尊與自卑交織而迷失方向,難以及時調(diào)整和設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往往碌碌無為或顯得空虛無聊,焦躁、郁悶成了常態(tài). 除此而外,部分選擇獨立學院的貧困家庭學生還要面臨諸如經(jīng)濟、生活上的困難,周圍環(huán)境中強烈的消費反差等壓力,心理負擔更重. 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就出現(xiàn)了心理異常、心理障礙,甚或心理疾患.
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既存在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故從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研究其心理健康問題及心理輔導對策,則是關系到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穩(wěn)定的大事,也是獨立學院發(fā)展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大部分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都沿襲著病理心理學或消極心理學的輔導模式,以預防和矯正學生的各類心理問題為重點,其結果是既不能有效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也沒有激發(fā)起學生心理的積極因素而促進其真正地成人成才. 因此,筆者擬以積極心理學與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在心理治療方面的理念和策略整合一體的輔導理論、方法為憑藉,來探討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心理輔導策略,強化學生的品格優(yōu)勢,激發(fā)其美德和潛力. 這種以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為目標的積極心理學在臨床方面已表現(xiàn)出獨特的應用效果,它與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勢必為有心理障礙者帶來福音,更好地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2006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Wong 首先提出“優(yōu)勢強化療法”(strengths-centered therapy),它是將積極心理學所確立的品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作為核心內(nèi)容與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在心理治療方面的理念和策略整合于一體的心理輔導法[1].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優(yōu)勢和美德”[2],主張讓普通人在秉持固有的良好心理條件下更好地發(fā)展和生活;目的是敦促心理學將其重點從只專注對人的生活糟糕方面的修復轉向對積極品質(zhì)的建構,對求助者的優(yōu)勢多加關注以糾正傳統(tǒng)的主流心理學只關注人的心理疾病、人性弱點和心理創(chuàng)傷的偏向. 在臨床上,這種方法主要是對求助者的品格優(yōu)勢進行強化的積極心理干預,即通過強化求助者的積極人格特質(zhì)以達到預防和對抗心理疾病之目的. 換言之,就是利用求助者自身的品格強項促進其心理健康.積極心理學把“品格強項(優(yōu)勢)”作為一個核心概念,認為人的品格強項和美德“也許是在物競天擇的進化過程中,被當作種系生存的解困之道而保存下來的”,“可以緩解不幸之痛,防范心理紊亂,是重新振作之關鍵”[2]. 立足于社會建構主義的心理學吸收其強調(diào)社會關系和語言對知識的建構,主張人性是社會的、話語的建構和關系的存在,將互動視為心理的源泉,把話語當作社會建構的中介等,亦特別關注求助者的積極面.可見,二者的基本取向相同.
“優(yōu)勢強化”輔導選擇求助者的品格強項作為導引和發(fā)揮的治療語言.此所謂“優(yōu)勢”是指積極心理學定義的“品格強項”,即“任何一種持續(xù)地使得一個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有益于其本人和社會的心理過程和機制”[3],它是追求美德的必由之路,亦是美德的心理構成. 積極心理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有六大美德(睿智、勇氣、仁愛、公正、節(jié)制、超越)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并在幾乎所有宗教、哲學傳統(tǒng)中受到廣泛推崇.他們以“美德”概念過于抽象而難于操作,將其分析歸類成諸如“勇敢”、“熱心”、“希望”等24 種品格強項,即人的積極特質(zhì). 這些特質(zhì)能使求助者在自我發(fā)揮時滋生美妙感覺,并使得旁觀者深感鼓舞.因此,積極心理學從激發(fā)求助者的幸福感、生活意義的角度組織了一套用于研究人性積極面的語言,即在治療或輔導中運用具有積極取向的語言如“勇敢”、“堅韌”、“看問題透徹”、“熱心”、“寬容”等為求助者原來的體驗重構新的意義,并盡可能地避免使用令求助者產(chǎn)生消極情緒的診斷性術語如“自閉癥”、“強迫癥”、“抑郁”、“障礙”等,從而為“優(yōu)勢強化”的臨床心理輔導模式的構建奠定基礎.
“優(yōu)勢強化”輔導要用品格強項來描述診斷出的問題和為求助者確立積極的目標. 一般情況下,求助者意識不到自身所具有的強項和美德,也不知道怎樣利用這些強項和美德更好地生活. 賽利格曼認為,“困難時,理解以及對積極機制的依仗,有著直接的重要意義;困難時,理解以及對人的(品格)強項和美德的建構,可能比生活順暢時更為緊迫”[4].也就是說,意志消沉、厭世、貧困的人們在乎的未必僅僅是對他們的救苦濟貧,他們對美德、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有時也充滿著強烈的渴望. 實踐證明,那些帶來積極向上情感的心理體驗,能夠使消極情感即刻煙消云散. 因此,心理咨詢師引導求助者用其品格強項來討論問題,用他們自己希望擁有的品格強項來描述努力爭取的積極目標,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心理咨詢師不要臆斷自己對特定品格強項的理解和把握與求助者的完全一致,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心理學家們歸類的24 種品格強項的特定名稱來討論求助者的品格強項. 咨詢師與求助者雙方對具體品格強項的理解和把握必須符合求助者自己的定義.咨詢師還應鼓勵求助者用創(chuàng)造性的話語來描述其認同的和期望達成的品格強項以積極重構其心理體驗[1].
“優(yōu)勢強化”輔導采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和“多音性”(polyphony)敘述策略以重構求助者品格強項的意義.求助者敘事乃自我建構的過程,包括“理想自我”(自我期望的樣子),“真正自我(自我相信給他人的我如何有異)的樣子”,“社會形象之自我”(相信別人眼中的我).一些心理學者較為重視個人自述之語言如何與其心理(智慧)、記憶或經(jīng)驗連結,即敘事時如何將心里所想組合成為有意義且前后有序的情節(jié),從而反映其人生態(tài)度、信念與個性.豐富其生命故事的學術范疇則是“多音性”,科尼斯·格根在《社會建構論導論》中認為,它是利用求助者的人際和社會資源擴展敘事聲音的數(shù)量而影響求助者的體驗[5].求助者賦予品格強項的意義既是他們自身思考的結果,也受到了人際關系的影響.所以,咨詢師要幫助求助者培養(yǎng)健康的人際關系,注重榜樣的力量對求助者的體驗可能產(chǎn)生的新意義,注重當下文化和環(huán)境因素對求助者品格強項的建構力量.
由此可見,基于積極心理學與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均關注求助者品格強項的“優(yōu)勢強化”輔導理念,是對消極心理學的揚棄. 它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積極品格,研究人的優(yōu)長與價值,它運用更加科學的方法來激發(fā)人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幫助求助者在協(xié)作中重構信心以確立其品格優(yōu)勢,并掌握獲得幸福生活的方法.這種嶄新的理念將心理學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品格強項的培養(yǎng)和美德體驗上,若運用到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中勢必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大多屬于一般性的心理困擾,主要表現(xiàn)為各種適應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應激問題等.然而,這些沒有明顯癥狀的心理困擾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如果不及時加以疏導,任其存續(xù)有可能導致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相較普通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如下:
獨立學院學生其實和普通高校學生一樣,也有積極向上的一面,如他們追求進步,關心時事,思維活躍,積極參加學校或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和社會實踐,希望通過鍛煉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由于獨立學院畢竟是新生事物,辦學時間不長,其辦學性質(zhì)、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并不為廣大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所透徹理解,因而懷疑獨立學院的辦學質(zhì)量和辦學水平,加之用人單位在招考、招聘時對獨立學院的畢業(yè)生還持有偏見.這些社會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不高的因素使得獨立學院學生的學院歸屬感不夠強烈,給他們在獨立學院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心理上的沉重壓力和自卑感.所謂“三本生”的現(xiàn)實,常常令其困厄于自我意識的本能壓抑、自我體驗的頹廢消極、自我情感的無法控制和自我實現(xiàn)的自卑等人性弱點之中,喪失挑戰(zhàn)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對自己的未來很茫然.
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常常糾結于心,難以化解.他們進入獨立學院后發(fā)現(xiàn)大學的生活和學習并非如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同時還要面臨獨立生活、競爭、自主擇業(yè)等壓力,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部分學生無法適應、無所適從. 思想上,他們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往往沒有清醒的認識,入學前的美好期待、人生理想,容易被入學后所面臨的并不輕松于高考前的學習壓力、激烈競爭和將要面對的就業(yè)壓力擊破,部分學生因此無法及時把自己的心態(tài)從這種現(xiàn)實與美好人生理想之間的差距中調(diào)整過來. 生活上,獨立學院的學生一般來自條件優(yōu)越的家庭,衣食無憂;進入大學后,如何獨立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如何重建新環(huán)境下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 學習上,獨立學院學生大多存在著學習自覺性差的問題,學習環(huán)境、授課與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樣困擾著他們,以致部分學生課業(yè)落后,自尊心頗受打擊,焦慮、甚至失去學習信心等心理問題頻頻出現(xiàn).
這種心理實際是人際交往障礙,在獨立學院的貧困生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是指他們在與人相處和交往的過程中自覺不被重視而表現(xiàn)出的不適、逃避、自我封閉和孤僻,以及難以調(diào)和與他人關系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他們怯于集體活動,擔心自己在眾人面前暴露缺點,不熱心與同學交流.有的由于經(jīng)濟困難而無力支付與同學一起活動的費用,只好逃避各種活動,消極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有的因家庭境況不好而自卑,但他們又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對周圍同學的言行舉止比較敏感,其他同學則會覺得他們難以相處,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的不諧和.有的因為嫉妒他人長處而心懷不滿、冷嘲熱諷,甚至采取不道德行為,最終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和交往障礙.特殊的經(jīng)歷使他們變得更敏感,稍有不慎,就會被傷害.以上因素導致他們逐漸失去交際熱情,自設心理屏障,但其內(nèi)心尚存與他人平等交往的渴望.在人際交往中,他們既不能忍受歧視又不希望被別人特殊對待,從而加重了心理負擔,表現(xiàn)出較為嚴重的孤僻、焦慮心理.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一種情感性障礙,它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心理醫(yī)學認為:“抑郁障礙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郁為主要癥狀的一組心境障礙或情感性障礙,是一組以抑郁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癥狀群或狀態(tài). 其主要臨床特征是顯著而持續(xù)的情緒低落,表現(xiàn)為精力減退、持續(xù)疲乏、活動減少及興趣感消失,嚴重者可出現(xiàn)自殺觀念和自殺行為.”[6]獨立學院學生除了要承受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以外,還要承受來自社會的、家庭的、就業(yè)形勢嚴峻的壓力,尤其是貧困生還要承擔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帶來的沉重壓力,其抑郁心理較之一般大學生更加突出[7]. 抑郁障礙者可從悶悶不樂、郁郁寡歡,到沉淪沮喪、痛不欲生,甚至出現(xiàn)遲滯和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部分病例可出現(xiàn)多種軀體癥狀. 至少有10%的抑郁障礙病人可出現(xiàn)躁狂發(fā)作,嚴重者可出現(xiàn)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焦慮是指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nèi)心不安或無根據(jù)的恐懼,是在遇到某些情況如困難、挑戰(zhàn)、危險時,覺得無能為力或無法有效地加以預防和解決所表現(xiàn)出的擔心、緊張等,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獨立學院學生有的因為承載家人的期望過大,或是個人對未來的希望過高,從而給自己定下了難以企及的目標,使自己長期處于惴惴不安的緊張狀態(tài);有的來自貧困家庭、單親家庭或是有特殊經(jīng)歷的家庭,因為面臨經(jīng)濟困難、交際困難,或是一些莫名的原因,常使自己處于擔心之中. 獨立學院學生的焦慮心理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亦有著明顯不同,既有來自于內(nèi)在的壓力,如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個人實力等,又有來自外在的壓力,如社會的態(tài)度、家人的期望、就業(yè)競爭的嚴峻形勢等. 通常情況下,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與精神打擊和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的危險或威脅相聯(lián)系,主觀表現(xiàn)為不愉快、感到緊張甚至痛苦以至難以自制,嚴重時會伴有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變化或失調(diào).
“優(yōu)勢強化”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了積極心理學家們的關注,認為它將“社會建構論”的理念與典型的積極心理干預結合起來,將熱心、勇氣、希望等品格強項融入敘事中,使得咨詢師與求助者共同為求助者的生活建構出了新的意義.“優(yōu)勢強化”的實施包括求助者品格強項的顯性化,求助者預期發(fā)展的品格強項及治療目標,鼓勵求助者發(fā)展其期望的品格強項,效果的鞏固與擴展4個階段. 總體而言,它適用于各類人群的各種心理問題,在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輔導中予以實施,不僅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一條新途徑,也不失為對尚處于接受檢驗階段的“優(yōu)勢強化”方法的完善.
本階段是在建立求助者各種關系的基礎上確認其內(nèi)在美德中的品格強項,亦即將品格強項“顯性化”.積極心理學對壓力作出積極的解釋并幫助求助者從體驗中獲得積極的意義,此為大學生應對壓力的基本策略.品格強項的認知評估是壓力應對策略中常用的改變認知的方法.認知評估是對“應激源”的認知解釋和評估的過程,是壓力的調(diào)節(jié)變量[8].實踐中會遇到一些壓力應對不良的學生慣于運用消極的認知及自我暗示的情況,如“我討厭……”,“我對此事毫無辦法、無能為力”,“我肯定不會成功”等.如果品格強項內(nèi)隱于求助者所陳述的壓力、煩惱和問題中,咨詢師就要與求助者共同合作使這些優(yōu)勢顯性化.品格強項的顯性化可通過多種策略達成,可以是咨詢師試探性地指出其對求助者優(yōu)勢的察覺,亦可讓求助者自己確認其品格強項[1].
輔導策略:①確認求助者的品格強項不得影響自由探討其消極情感和認知,亦即求助者品格強項的顯性化可以與探討其消極體驗同時進行. 心理咨詢師在響應求助者陳述的問題時,不要否認求助者的痛苦體驗,同時還要特別指出其所擁有的品格強項,在共同感受其主觀痛苦體驗的同時確認和贊賞他(求助者,下同)的優(yōu)勢. 如求助者陳述:“盡管我非常討厭所學專業(yè),我還得堅持完成學業(yè). 是的,我討厭它.”作為咨詢師,既要共同感受其不喜歡這個專業(yè)的痛苦,但更要強調(diào)其依然表現(xiàn)得堅持不懈的優(yōu)秀品格,朝積極方面引導. ②咨詢師可以將求助者自己認同的弱點重構為一個品格強項. 如將“防御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是指在過去的成就情境中取得過成功,但在面臨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時仍然設置不現(xiàn)實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復思考事情的各種可能結果)重構為一個適應性策略,咨詢師可以啟發(fā)一個悲觀的求助者獲得比預期更好的結果.③利用求助者的支持性人際關系促其覺察自己的品格強項.也就是通過其支持性人際關系中的數(shù)位親密朋友參與面談,或虛擬面談,咨詢師直接地或透過求助者間接地詢問他們對求助者的正面評價,這些正面評價實際就是其品格強項. ④使用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符號命名具有個人意義的品格強項.如一個求助者是科幻系列影迷,他或許會把自己的品格強項附著于“超人”,咨詢師即可歸納“超人”的幾項品格優(yōu)勢并加以強調(diào).
本階段是要讓求助者預想其希望發(fā)展的品格強項,以及怎樣使用已經(jīng)確認的優(yōu)勢去實現(xiàn)治療目標[1].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 咨詢師進行心理輔導應著重激發(fā)和培養(yǎng)求助者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使其具有適應發(fā)展環(huán)境的能力,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tài)并能保持正常的調(diào)控能力,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和自我控制,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xié)調(diào).積極心理學關于自我決定的研究認為,人類的三種需要(歸屬的需要、勝任的需要、自主的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個體的幸福及社會的發(fā)展都將具有樂觀的前景.
輔導策略:①咨詢師直接詢問求助者期望發(fā)展的品格強項.②咨詢師先讓求助者具體描述其希望達到的治療目標,然后共同討論要發(fā)展何種品格強項才有助于治療目標的實現(xiàn). 如求助者說他的目標是想提高自我調(diào)控能力,則可以圍繞此目標討論求助者具有哪些優(yōu)勢有助于他提高. ③咨詢師使用完成句子的方法來幫助求助者用其品格強項表述治療目標.可以讓求助者完成如下句子:“假如我是一個……的人,我更有可能實現(xiàn)我的……目標.”咨詢師要鼓勵求助者想出盡可能多的詞語填在句子省略處,其中一些詞語或許就是他需要發(fā)展的品格強項.④咨詢師可以讓求助者先想想他們心目中最欽佩和值得贊賞是什么人,然后說出這些人的品格強項有哪些.⑤咨詢師鼓勵求助者去設想自己擁有了期望的品格強項的狀態(tài). 如求助者的目標是想變得熱心,可以讓他發(fā)揮具體的想象,假設他變成熱心人了,其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本階段是讓求助者通過體驗自我激勵以發(fā)展其期望的品格強項. 只有當求助者有足夠的機會用他們期望的品格強項時才能體驗自我激勵的感受,才會有更高的積極性去用這些品格強項[1]. 積極心理學所謂“積極體驗”即是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地感受現(xiàn)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在建構個體壓力應對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拓展建構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如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等,都能建構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9],個體在應對壓力時能夠產(chǎn)生更積極的體驗,從而發(fā)展其期望的品格強項.
輔導策略:①咨詢師幫助求助者通過體驗后養(yǎng)成用某些品格強項的新習慣. 如求助者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培養(yǎng)感恩情愫,咨詢師可以讓他通過寫日記的方式記錄每天值得自己感激的事情. ②咨詢師讓求助者模擬他們所敬佩的老師的口吻給自己寫信,主要闡述發(fā)展他們所期望的品格強項的好處. ③咨詢師主動詢問求助者在發(fā)展自己希望擁有的品格強項和加強已有優(yōu)勢時,學習和生活中有誰能支持他.④咨詢師與求助者共同討論品格強項在不同條件和環(huán)境下如何應用才是恰當?shù)? 只有當求助者懂得怎樣行使他們的品格強項時,其品格強項才能得到最佳應用.⑤通過各種途徑增進求助者積極的情緒體驗,讓他們感受生活的樂趣、成功的自豪、學習的愉悅、身邊人的關懷等,增強其品格強項,從而以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 ⑥咨詢師讓求助者用熟悉的物件設置梯級目標的方法監(jiān)測自己的進步. 如用教學樓的樓層這個隱喻讓求助者自己監(jiān)測在其期望的品格強項上的進步,每層設定一個目標,以最高層代表其成長的最高水平.
此階段為輔導結束階段. 按照Wong 的觀點,“擴展”意味著求助者品格強項的成長過程不會終止,即使完成了治療還會繼續(xù)[1]. 在他們即將融入健康群體之時,還得鞏固其在品格強項上所取得的進步,然后在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下繼續(xù)加以擴展.
輔導策略:①咨詢師與求助者共同回顧并祝福其在心理治療中所取得的進步,特別關注求助者在品格強項上的成長.②咨詢師鼓勵求助者更進一步地成長,特別是預期他的品格強項恰當?shù)貞脮r他的生活會有什么樣的驚喜變化.③咨詢師啟發(fā)求助者利用現(xiàn)有的品格強項去應對將來的挑戰(zhàn).個體在獲得優(yōu)勢體驗的條件下就會受到內(nèi)在激勵,從而能夠充分發(fā)揮其潛能并尋求更大挑戰(zhàn).④咨詢師詢問求助者,從他生命中重要的人的視角,發(fā)現(xiàn)他在品格強項的發(fā)展上有了哪些顯著變化,以及今后的成長目標是什么.
對獨立學院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言,社會、家庭、學校、教師以及親戚朋友等成員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感情支持、信心支持及相應的物質(zhì)支持,有助于他們對負壓環(huán)境作出積極體驗、評價和應對,這種積極的體驗反過來也可能更有助于他們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獲取后續(xù)的社會支持,鞏固其既有的品格強項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使他們可以更好地適應生活,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1]Wong Y J. Strength-Centered Therapy:A social constructionist,virtues-based psychotherapy[J]. Psychother Theory Res Pract Train,2006,(2):133-146.
[2]邵迎生.對積極心理學學科定義的梳理和理解[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54-59.
[3]Mc Cullough M E,Snyder C. Classical sources of human strength:Revisiting an old home and building a new one[J].J Soc Clin Psychol,2000,(19):1-10.
[4]Peterson C,Seligman M E.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classification and handbook[M].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4.
[5]Kenneth J. Gergen.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M].London:Sage,1999.
[6]路英智.抑郁障礙[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7]向群英,馬阿妞.貧困大學生抑郁心理的自我教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6):259-262.
[8][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學與生活[M].王磊,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9]Fredrick B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y,2001,(3):2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