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容
(東莞市經(jīng)濟貿(mào)易學校,廣東 東莞 523106)
吟誦與古典詩歌教學
劉 容
(東莞市經(jīng)濟貿(mào)易學校,廣東 東莞 523106)
中國古代詩歌,既是語言的藝術,更是聲樂的藝術,詩人通過“吟”的方式創(chuàng)作詩歌,傳達他們興發(fā)感動的生命、情感。欣賞、學習詩歌也必須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再現(xiàn)詩歌的生命。吟誦須投入情感,注意節(jié)奏停頓,掌握必要的聲律,依字行腔,因聲使氣。
古典詩歌;吟誦;聲律;依字行腔
在古典詩詞文賦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大概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聽得興味索然。即使學生聽得進去,也努力背誦了,之后他們也忘得快。這并不是老師因為講得不好,也不是詩歌本身欠佳,實在是我們教授古詩詞的方法不當所致。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講授詩詞文章的:
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魯迅此處所說的“朗讀”,特別加上曲線符合,因為它不是我們現(xiàn)代一般意義的朗讀,而是古代詩詞教學欣賞意義的“吟誦”。吟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美讀詩詞歌賦的方法,是歷代文人師生欣賞和教學古代美文的一種獨特手段。
先前的先生們,講授一首詩詞很簡單,就是吟誦三兩遍。著名宋詞研究大家唐圭璋先生教學生宋詞,先把詞抄在黑板上,打著無錫腔長吟一遍,閉著眼睛感嘆地說:“好啊,太好了!”然后又吟誦一遍,又感嘆道:“好,實在好!”一節(jié)課就結束了。他并沒有給學生具體講解什么、分析什么,但就在他搖頭晃腦的吟誦中,學生已經(jīng)進入詩詞的意境,學生也會學著搖頭晃腦地吟誦、記憶,甚至以后他們在背誦時忘了某個字詞,只要一搖頭、一晃腦,它就脫口而出了。學生學會了用吟誦的方法來體會、豐富詩詞的情感,他們在吟誦中熏陶出對詩歌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來,因此也培養(yǎng)出如龍榆生等一大批詞學名家。
有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焙缶渲械摹耙髟姟本褪乾F(xiàn)在一般意義上的“作詩”、“寫詩”,第二個“吟”,是“吟誦、吟詠”之意,它是學詩、賞詩的方法。古代的詩歌,既是語言的藝術,更是聲樂的藝術,是通過“吟”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歌先是“吟”成的,而后才筆錄下來,這是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古代的詩人,也正是這么做的,比如李白“吟詩作賦北窗里”,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白居易“終日歌吟如狂叟”,等等??傊?,吟誦是古代文人創(chuàng)作詩詞歌賦的途徑。這種用“吟誦”來創(chuàng)作的方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魯迅就有詩寫道“吟罷低眉無寫處”。因此,那些流傳至今、吟誦至今的讓人感動的詩歌,都是詩人勃發(fā)的生命的鮮活體現(xiàn),是作者興發(fā)感動的生命的真誠傳達。這些詩歌先在詩人的內(nèi)心奔涌,其充沛的生命受到激蕩,詩人沖口而“吟”,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不但詩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通過“吟”而創(chuàng)作詩歌、表達情感,就是詩歌的學習和欣賞也必須通過吟誦來進行,由“吟”而成的詩歌必須由“吟誦”來體悟。《周禮·春官宗伯下》云:“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頌、言、語?!薄皹氛Z”就是可以配合著音樂來唱歌的語言,即以《詩經(jīng)》來對貴族子弟進行誦詩教學。其中,“諷、頌”是關鍵,東漢經(jīng)學大師鄭玄注釋說:“倍(通背)文曰諷,以聲節(jié)之曰頌?!笨梢?,學詩不僅會背誦,還要“以聲節(jié)之”,就是要合乎一定的聲調(diào)、合乎一定的韻律、合乎一定的節(jié)奏來吟誦。
雖然詩歌的產(chǎn)生是由詩人“吟”而出,通過聲音自然傳達自己感發(fā)的生命,但是這些詩歌在未被吟誦之前,所有的意蘊美感都隱藏在語言層面,呈靜止狀態(tài),只有通過吟誦,將語言聲樂化,詩歌蘊藏的生命之美才被激活,并帶動吟誦者的情感體驗,化為詩人與吟者互通共融的生命感悟。所以,學詩也應該用吟誦的方法來體會,通過吟誦的聲音來感悟詩人的賦予詩歌的生命,這是學詩的方法,也是再現(xiàn)詩歌鮮活生命的根本途徑。
吟誦是吟詠和誦讀的合稱。正如陳少松先生所說:“傳統(tǒng)的吟,就是拉長了聲音像歌唱似地讀;傳統(tǒng)的誦,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讀?!惫诺湓娫~,語言非常講究聲音的高下、強弱、清濁、長短、疾徐、抑揚、頓挫,并運用聲音的這些變化來達到傳情達意的效果。吟誦不同于一般的朗讀,朗讀的語言雖有節(jié)奏感,但它更多是基于一定的語調(diào)和手勢有感情的讀,缺乏悠揚起伏、悅耳動聽的旋律;吟誦也不用于一般的歌唱,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詞。因此,吟誦是介于朗讀和歌唱之間的一種學詩方式,重點在于“吟”。
(一)吟誦教學,教師要有感情投入
前文提到的魯迅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不但自己在學生誦讀的時候“大聲朗讀”,更關鍵的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詩詞文章里面:“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闭驗槔蠋煶两诉M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了,才能感染學生,使魯迅“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唐圭璋先生給弟子講授詩詞,也是如此。因此,感情投入是詩歌吟誦的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要素。
葉嘉瑩先生說,中國古典詩歌是以興發(fā)感動為其主要特質(zhì),詩人把生命的興發(fā)感動賦予作品之中。換言之,詩歌原始的動力是心中興發(fā)感動的力量,作者把自我感發(fā)的生命用恰當?shù)脑~語和方法傳達出來。有時這種傳達是自然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有時卻是“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不管哪種方式,作者都是通過吟誦的方式真誠地傳達出來的,所以李白說“吟詩作賦北窗里”,杜甫說“新詩改罷自長吟”,魯迅也說“吟罷低眉無寫處”。
因為古典詩歌的生命是伴隨著吟誦的傳統(tǒng)成長起來的,所以,后人要真正欣賞學習這些詩歌,也得通過吟誦,才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作者這種感發(fā)的生命中,才能把握作品的生命,真正品味出詩歌的真意。我們看唐圭璋先生教授詩詞,先長吟一遍,閉著眼睛感嘆地說:“好啊,太好了!”然后又吟誦一遍,又感嘆道:“好,實在好!”這并不是因不懂而偷懶取巧,相反是真正把握住了詩歌的本質(zhì)——以吟誦者的情感體驗詩人的情感?!伴]著眼睛”、反復感嘆,都是唐先生情感投入的表現(xiàn),這種“因聲入境”法,是吟誦者通過吟誦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詩歌情感的途徑。
(二)吟誦的節(jié)奏停頓
漢字為單音獨體字,一個字即可表達一個意義,不過一個字不能組成一個節(jié)拍,至少得有兩個字組成詞組才能形成一個節(jié)拍。但是一個節(jié)拍還是無法形成吟誦聲調(diào)的變化和頓挫的節(jié)奏,必須至少有四個字兩個節(jié)拍才可以成聲為節(jié),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就形成《詩經(jīng)》的“二二”結構的節(jié)奏。后來的五言詩是四言的擴展,由“二二”句式變?yōu)椤岸本涫剑梢允恰岸弧被颉岸欢钡墓?jié)奏,這樣吟誦起來更富節(jié)奏變化感。七言詩又是在五言詩基礎上的擴展,成“四三”結構,比起“二三”結構,節(jié)奏上更具多種變化的可能性,因此也更具節(jié)奏之美。
除了節(jié)奏,吟誦還須注意平仄和葉韻。平仄和押韻出現(xiàn),使詩歌富有韻律之美。很多人一聽到平仄和押韻,就認為很麻煩,其實不是的。一般來說,只要知道古漢語的聲調(diào)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中“上、去、入”屬于仄聲(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已消失,但還保留在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的方言中),平仄就能逐漸掌握了。由于除了結尾的韻字之外,節(jié)拍的停頓分別在第二、第四和第六個字,所以近體詩的格律,簡單的說,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而結尾的韻腳必須是平聲韻。如杜牧的《山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遠上 | 寒山 | 石徑 | 斜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云 | 深處 | 有人 | 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停車 | 坐愛 | 楓林 | 晚
仄仄平平仄仄平 霜葉 | 紅于 | 二月 | 花
這首詩中,第二句的“白”字和第三句的“深”字,因為不是處在節(jié)拍的停頓點,所以平仄可以稍有變通,這也體現(xiàn)了詩歌韻律的變化。第二句的“有人家”,從整首詩“二二二一”的句式節(jié)奏來看,應按照“有人|家”這樣來劃分;但是從詩歌的內(nèi)容和聲律來分析,卻必須按照“有|人家”的節(jié)奏停頓來吟誦。這種音律和節(jié)奏之間的不一致,也使得詩歌更富韻律曲折婉轉的動感之美。
(三)吟誦須依字行腔,因聲使氣
傳統(tǒng)的吟誦方法,注重因聲求氣,由聲使氣。通常是將節(jié)奏點停頓上的平聲字讀得長一些,仄聲字讀得短一些;而對于音調(diào)值,一般是由平聲字組成的節(jié)奏單位用較低的音,由仄聲字組成的節(jié)奏單位用較高音,這就是吟誦原則中所謂的“平長仄短”和“平低仄高”原則。對于韻腳,則用拖腔,收字歸音,即把主要的韻母拖長,字尾應在臨結束時才收攏。概而言之,則是:平長仄短入聲急,依字行腔氣要勻。還是以杜牧的《山行》為例,其吟誦應是: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v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第一句的“遠”是仄聲,但由于處于第一位置,可長可短,“上”字處在停頓的節(jié)奏點上,則須很分明,讀得短而清晰?!昂迸c“山”都是平聲字,讀音不可一樣長,“寒”字要短,吐字清晰后就把“山”字吟誦成長音,“石徑”中“石”是入聲字,讀得要短而促,把重音落在“徑”上,并注意稍稍收住,而不能影響到結尾的韻腳“斜”的收音?!靶薄弊肿鳛轫嵞_,用“一音三韻”法吟唱,音調(diào)有清細轉為響亮,用拖腔把聲音婉轉起伏地拉長,使語調(diào)呈現(xiàn)一定的曲折性,輔于舉頭遠眺的神態(tài),仿佛看到上山那條彎彎曲曲向遠處深處延伸的石徑一般。這首詩,整體的基調(diào)是歡快但又不激烈,有一種平靜的喜悅感,因此,盡量用相對平緩的語調(diào),把握住韻律的平和、輕快之美,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緒的感染,把學生帶入一個如畫似真的詩境之中。
總之,學習欣賞古典詩詞,只是默讀,無法達到欣賞、領悟和記誦的效果。甚至運用現(xiàn)代的朗讀,雖然優(yōu)于默讀,而且語文教學一般也使用這種方法來誦讀,但跟吟誦的方法相比,還是遠遠遜色。真正好的吟誦,不但能起到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所說的聲律效果——“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而且一定能“因聲入境”,與詩人們使人感發(fā)的生命產(chǎn)生共鳴,由此真正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華文化薪火永續(xù),代代相傳。
[1]葉嘉瑩.葉嘉瑩說詩講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4.
[3]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4]徐健順.吟誦與教育[J].人民教育,2009,(23).
G521
A
1673-2219(2012)02-0184-03
2011-09-05
劉容(1969-),女,湖南常德人,東莞市經(jīng)濟貿(mào)易學校講師。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