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琰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shù)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鄉(xiāng)村中學生基督徒的宗教應對
——基于甘肅W 村的田野調查
楊寶琰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shù)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從日常生活入手研究信徒面臨壓力性生活事件時的宗教應對模式,是研究宗教信仰根源的一個較為妥帖的切入點。研究者在對甘肅W村進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探討了鄉(xiāng)村中學生基督徒的宗教應對問題;得出行為應對是主要的宗教應對模式,宗教應對目標的功利性、信仰是一種應對資源等特點。
鄉(xiāng)村中學生基督徒;壓力;宗教應對
在一些文化學家或宗教學家看來,宗教、特別是中國宗教,不僅僅涉及一些抽象的哲理,亦是關乎社會性、倫理性的現(xiàn)實生活模式。[1](PP.28-35)因此之故,中國人之所以信奉基督教,多是基于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與宗教體驗,自己認為宗教是否靈驗、是否能滿足個人的現(xiàn)實需要是選擇信仰基督教的主要原因。此外,許多研究者認為生活事件影響人們對生活狀況的歸因,是人們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弗洛伊德 (Freud)在談到宗教對社會的控制時,認為生活中出現(xiàn)的苦難事件是產生宗教信仰的基礎。勞斯萊斯 (Royce)贊成把宗教同生存焦慮結合起來研究,認為宗教信仰來自做人本身以及應付生活中種種事件產生的不安或憂愁。[2](P85)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烏格里諾維奇 (Угринович)則認為,如果不重視人在社會生活條件下經(jīng)受的心理危機和危急狀態(tài),就不可能解決宗教信仰的根源問題。[3](P6)由此看來,從現(xiàn)實生活入手研究宗教信仰在信徒面臨壓力性生活事件時發(fā)揮的作用,有助于探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
當前,宗教心理學家多是從宗教應對的視角來探討宗教信仰與壓力性生活事件之間的關系。其中,帕加門特 (Pargament)將宗教應對界定為“人們利用自身的宗教信念和實踐促進問題的解決,以避免或減輕壓力情境的負性情緒效應,并且?guī)椭约哼m應困難生活事件的過程”。與此同時,他認為宗教信仰滲透到應對資源、策略和評價等一個人的整個壓力應對過程中,故而宗教應對應該視為多維度的過程而不能簡化為簡單的行為指標 (祈禱、朝圣)或限定在精神的消極防御機能 (否認、合理化),而是整合了主動、被動、問題中心、情緒中心、內心的 (認知、行為)、人際的壓力控制方法。[4]
鑒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試圖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研究青少年基督徒面臨壓力性日常生活事件時的宗教應對模式,以期探析宗教信仰形成的心理特點。
W村的村民信仰基督教的歷史較早,19世紀末基督教就傳播到這里,是甘肅省中東部地區(qū)基督徒比較集中,基督教影響比較廣泛的地區(qū)之一。這里多種宗教文化共存發(fā)展,呈現(xiàn)出紛繁復雜的宗教文化景象。基督教、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在這里皆可找到它們的影子。據(jù)當?shù)鼗浇涕L老估計,W村有540余戶人家,3000多口人,其中基督徒家庭占到180余戶,超過1000余人,大約占當?shù)厝丝诘?/3;佛教徒有50多戶人家,占總人數(shù)的10%,其余的人家信仰元君、伏羲等其他民間宗教。
基于方文提出的以 “宗教行動者”為核心建構宗教群體資格的假設以及研究對象的實際狀況。[5]我們以是否接受 “洗禮”作為 “自致”基督徒獲致基督教群體資格的鑒別標準,“受洗”作為皈依宗教的儀式能使皈依者對宗教群體產生高承諾、依戀和認同,避免皈依宗教的隨意性,所以我們以 “受洗”作為鑒別 “自致”基督徒的標準?!跋荣x”基督徒?jīng)]有采用受洗作為群體資格的標準,主要是因為 “先賦”基督徒自出生之日起,就生長在既定的與基督教相關的社會范疇語境中,基于分類線索,通過社會范疇化 (social categorization)或社會分類 (social classification)使宗教群體和外群體得以區(qū)分,并且這種區(qū)分是社會共識性的一種類別化的安排和標定。所以我們在 “先賦”基督徒的鑒別中沒有加入 “受洗”標準,只要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即可。根據(jù)以上樣本選擇標準,從W村中學生上學的3所中學隨機抽取年齡在11~18歲之間的中學生基督徒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首先,我們以宗教在中學生基督徒心目中應對生活困境時發(fā)揮的作用為突破口,從本地人或當事者的角度,對中學生基督徒的宗教應對特點進行闡釋。
1.“主給聰明、給智慧”
持這種觀點的學生在訪談對象中相對較多,具有普遍性,他們的話語中流露出 “主”在幫助自己解決學習困難時發(fā)揮了意想不到作用。
U同學說:“對我緩解學習壓力有幫助,主給人以聰明、給智慧,當遇到一些難題答不出來時,禱告可以幫助我解題”。
J同學說:“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求助于上帝,希望上帝的話語能緩解我的壞心情,主要體現(xiàn)在祈禱和唱詩上。我記得在上初中的時候,因為我考試落后,導致我心情悲傷、沮喪。但是,由于母親的開導,引我向主傾訴,這才使我沮喪的心情得到了緩解。還有,當作業(yè)非常多又很難的時候,會向上帝禱告,請求上帝賜給我聰明智慧,讓我盡快地做完我的作業(yè),結果是上帝聽了我的禱告,我用最短的時間,做完了我的作業(yè),并且準確率極高”。
X同學說:“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祈禱能帶來靈感,記得我在一次考試中,一道老師講過的題不會做了,我就禱告,使我記起趙老師講的話,會做題了”。
具有這類看法的學生認為,向上帝禱告,上帝就能夠給他們帶來聰明和智慧,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之所以中學生基督徒有這樣的看法,與其在主日學校和家庭受到的宗教教育有關?!妒ソ?jīng)》中就有這樣的詞句: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圣經(jīng)·箴言》第2章6節(jié))”。當我們問主日學校老師和家長,主日學校的學習是否影響孩子在普通學校的學習時,他們普遍的看法就是,“主給聰明,給智慧,促進他們的學習”。宗教教育的浸染熏陶致使中學生基督徒把向上帝禱告看作是應對學習壓力的有效策略。
2.“給人平安、化險為夷”,“驅除害怕”
有此類看法的同學表現(xiàn)出對神的力量的敬畏,認為神能夠給他們帶來平安、避災免禍,取得化險為夷的效果。持有此種觀點的同學較多,他們大都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聽到的故事為例來現(xiàn)身說法。
O同學說:“我認為信仰基督教和上帝對我擺脫壓力有幫助,起到讓我們家人幸福、事事如意的作用。結果是能讓我能夠得到上帝的寬容,得到壓力的緩解,獲得高興、愉快的心情……心情不好或不舒服的時候,向上帝禱告,就會心情舒暢、高興,還會得到主的保護和恩賜。有一天,我有病,病得很嚴重,我就祈求主,伸出你大恩的手,借住你制造下的藥給我醫(yī)治,讓我得到了痊愈”。
R同學說: “遇到壓力,我經(jīng)常向上帝禱告,當我早上獨自一個人去上學時,天很黑,有點害怕,這時我便想到上帝,他會幫我的,想到這,我也就不害怕了,因此,害怕時,上帝能夠驅除害怕”。
S同學說:“上帝對我克服困難有幫助,就像我上初中時,正在修路,有個深溝,天比較黑,我自己沒有看到,自己騎著自行車好像飛過去一樣,使我化險為夷,給人平安。我想這主要是我母親為我禱告的原因吧,真是奇妙的事”。
這些中學生基督徒的表述中出現(xiàn)了諸如 “給人平安”、“驅除害怕”、“家人幸福、事事如意”、“消除憂愁,帶來快樂”等詞匯,反映出他們把宗教信仰作為自己應對困難的工具,期望基督教能夠幫助自己解決現(xiàn)實或潛在的威脅和困境,滿足治病消災等世俗生活的需求。
3.“只是一種精神寄托”,“能夠調解心情”
這類學生對宗教的認識處于半信半疑或不信的狀態(tài),在他們的應對過程中,宗教只是扮演了可有可無的角色,認為宗教在幫助緩解壓力方面發(fā)揮著一些作用,但只起到調節(jié)作用,帶來精神的寄托,是一種安慰劑,緩解壓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坝袝r候有幫助,只是一種精神寄托,能夠調節(jié)心情,作用不大”能夠概括這些學生對宗教在應對壓力時所發(fā)揮作用的看法,下面是一些與之大體相似的看法。
Q同學在談到自己在面對困難時是否求助于上帝時說:“在有壓力或有困難時,我的確有時候求助于上帝,但我知道那僅僅是人心中的期望,成不了現(xiàn)實,不過,對我心情有幫助,調節(jié)心理,給人以精神上的寄托”。
E同學說:“在我有壓力,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曾經(jīng)想過求助上帝,有時候心情會好一些,但時間很短,我們要相信科學,這只是起到了個心理調節(jié)作用,還是要請同學幫助,聽聽音樂,寫日記來緩解壓力”。
這些中學生宗教應對的一個普遍的特點是,僅僅把宗教信仰當作是調節(jié)心情的一種方式,在應對過程中不發(fā)揮主要作用,這是由他們對宗教半信半疑或不信的態(tài)度造成的。
4.“也不能光靠上帝,還要自己努力進取”
這類學生認為 “不能光靠上帝,還要自己努力進取”,在我的調查中,有兩名同學持有這樣的觀點,我們以V同學為例分析。
V同學是WN中學初三的一名女同學,自己陳述是通過妹妹的介紹和親身經(jīng)歷見證天主的存在及家人的引導下信仰天主教的,在談到宗教是否能夠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時,她談了下面的一些內容:
“當我苦惱或是不舒服的時候,我經(jīng)常求助于上帝,因為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天主教對于我的心情有所緩解,當我早上獨自一人去上學的時候,天很黑嘛,我又是個女生,所以很害怕,這時候我想到上帝,他會幫我的,不知道為什么,我也就不害怕了。因此,在我的生活中,天主教起著很大的作用。不過,有時,我干一件事的時候,我希望把它干好,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上帝身上,但我明白,也應該不能光靠上帝,還要自己努力、進取。天主教和上帝給我做事的信心和勇氣,讓我做好每一件事,結果有時候是,我怎么想就怎么圓了我的希望,有時候則相反,看來,還是自己的努力不夠”。
從V同學的談話信息來看,她把上帝的指導和幫助看作是緩解壓力困境的充要條件,是否能夠完全擺脫壓力困境還要看自己是否努力,這與帕加門特 (Pargament)所說的 “合作應對”相類似,即在應對的過程中,上帝是以一個 “合作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6]
5.“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一些同學談到了自己在苦惱時或生活中出現(xiàn)困境時,曾經(jīng)得到了信教同學或主日學校老師的幫助,有兩名同學談到了這樣經(jīng)歷,我們以L同學的故事和我的觀察為例分析。
L同學說:“信教的同學幫助過我,教里叫弟兄姊妹嘛。前年,我中考時,成績考的不好,在家里,父母罵,心里很苦惱,不去教堂,心里想:主對我太不公平了,對基督教產生了懷疑嘛,別人叫我去教堂,我也不去。后來,弟兄領我去教堂,幫助我,雖然我心里還是很不愿意,還是去了,漸漸地我感到了主對我的幫助,從此又有了信心……”。
在調查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了信教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在我居住地的兩個小姑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她們一起去主日學校,一起上學,彼此關系處理得很好,宗教信仰作為同伴接納的一個重要標準納入到同伴互動中,相同的宗教信仰能夠使彼此關系處理得很好。據(jù)一些主日學校的學生講,信教的學生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并且主日學校的老師很熱心,對他們很關心。
6.“像知識一樣,可以應用”
持有這種觀點的同學認為,基督教信仰是一種指導思想,類似于知識,可以應用到解決壓力性生活事件或情境中去。這些學生對信仰有著自己的體會和看法,信仰表現(xiàn)出理性化、不盲目。這樣的同學不是很多,下面我以A同學為例分析。
“在遇到困難時,神的幫助是很重要的,神的話語是一種指導思想,像知識一樣,在你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可以應用,指明一種方法,遇到困難時教你應該怎樣面對?”
還有諸如 “引向正確道路,給我指引前進的方向”,“宗教包含著生活的真諦”等此類的話語。體現(xiàn)在這些同學身上的更多是宗教思想應對,而不是僅僅是祈禱、唱詩等通過參加宗教實踐活動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這與家長和主日學校老師認為主日學校能夠教給他們做人處事的道理的看法是一致的,這些學生把 《圣經(jīng)》上的語言和家長及主日學校老師的教誨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從而在他們面對生活困境時,成為應對困境的行為指針。
7.“給知心朋友發(fā)泄”
具有這類表述的同學在談到宗教在應對壓力時的作用時,都突出了自己和上帝的親密感,言談中不時出現(xiàn) “給知心朋友發(fā)泄”、“傾訴”、“和上帝溝通”等諸如此類的語詞,我從訪談資料中摘錄了如下一部分內容:
P同學說:“在我面對壓力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求助上帝,就像給知心朋友發(fā)泄、傾訴,和上帝溝通,上帝就像在我跟前,上帝給我心靈的安慰,這樣會感到很輕松”。
B同學說:“信仰基督教對我有幫助,心情沉重或不高興的情況下,向主禱告、讀經(jīng)、唱詩、向主訴苦,把主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我想上帝,心里默念上帝保護我,親近神、與神交往,主有時候就會顯靈一樣,在我跟前幫助我,得到主的引導,我的心里就很快樂,因為上帝讓我脫離了煩惱和痛苦”。
這類同學的典型特點是試圖通過親近上帝獲得安慰,把上帝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在內心中獲得安慰。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質是通過幻想把要解決的問題移至脫離實際的觀念領域,寄托于神的指點和仁慈,以達到排解心理困擾、克服內心沖突影響的作用。
8.“我們的依靠,使我們天天快樂、永不煩惱”
在訪談過程中,我時常聽到 “依靠”、“幫助”此類的詞。后來通過實際調查,我明白了學生心目中 “依靠”一詞的意義所指?!耙揽俊薄ⅰ皫椭币辉~常是和 “主”、“上帝”、“耶穌”一起出現(xiàn)。有個同學就這樣說:“耶穌基督,他是我們的依靠,能夠使我們拯救,我們依靠她,天天快樂、永不煩惱,”這樣的話語還有很多,下面是我摘錄的一部分內容。
I同學說:“我認為信仰基督教很好,可以依靠,遇到困難,向主說說,主可以幫我解題,遇到麻煩,向主說說,主可以為我消除煩惱”。
O同學說:“在自己心情煩或有重擔的情況下,向主禱告,結果是主為我解除心中的煩惱、重擔、壓力,讓我心情舒暢、愉快、高興……”
除了上述表述之外,還有 “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困難告訴給主,尋求他的幫助”、“主讓我脫離了煩惱和痛苦”、“給我信心和力量”等等。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主的幫助是他們的力量和資源之源,在應對過程中,上帝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有足夠資源和力量應對壓力,從而在緩解或解決壓力的情境中獲得優(yōu)勢。
上述每種表述均代表著一種宗教應對模式,不過,每個個體并非僅表現(xiàn)出一種模式,這些模式可能在每個個體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具有普遍性。這是因為,雖然每個訪談對象各自具有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人格和認知特點,但他們都自幼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基督宗教文化的雙重熏陶,身心發(fā)展的普遍特征是相同的,這些具體的宗教應對模式必然受到這些文化價值觀的指引,受到相同身心發(fā)展條件的制約,表現(xiàn)出某些共同的意義模式。
1.行為應對是主要的宗教應對模式
人們利用自身的宗教信念和行為促進問題解決以避免或減輕壓力情境,這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具體的宗教行為應對,如乞求神靈的庇護、參與宗教活動;二是宗教信念應對,就是利用宗教信念或思想對面臨的困苦和挫折進行重新認識,如 “禍福相依”,“聽天由命”等。在訪談和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宗教行為應對最常為中學生基督徒采用,問及面對壓力的時候,是如何應對的,表述中時常出現(xiàn)諸如 “禱告”、“唱詩”、“做禮拜”、“讀經(jīng)”等宗教應對行為,雖然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某些體現(xiàn)宗教思想應對的特征,如 “神的話語就像知識一樣,可以應用”這樣的表述,但僅在少數(shù)同學中出現(xiàn)。這也表明:中學生基督徒對基督教的信仰還停留在淺層次上,對基督教信仰中蘊含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并沒有很深的認識,只是習得了那些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宗教行為方式,沒有或很少將宗教知識或思想內化為內在的價值觀念。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大,宗教思想應對的特點逐漸增多。不過,科學知識的學習對宗教應對的使用存在一種消解作用。我們發(fā)現(xiàn),高中之后,來自宗教文化的影響逐漸地減弱,中學生基督徒的認識不斷地向唯物主義傾斜,中學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出現(xiàn)分化,宗教思想應對的特點更多地出現(xiàn)在那些信仰虔誠的同學中,對那些信仰不夠虔誠的學生來說,宗教在他們應對中發(fā)揮的作用降低,他們對基督教的認識更為理性和世俗化,出現(xiàn)在他們的應對過程中的宗教思想應對具有世俗性的特點。
2.宗教應對目標的功利性
中學生基督徒的許多應對目標是和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需求聯(lián)系在一起的,表現(xiàn)出功利性的特征,如:“祈求上帝幫助自己解題”,“驅除害怕”,“保平安”,“可以應用”等諸如此類的表述。從這些表述可以看出:他們傾向于利用宗教達到自己的目的,把宗教信仰看作是實現(xiàn)自己目的的工具,是自我服務性的。這與奧爾波特 (Allport)提出的外在宗教取向的觀點是相似的,依據(jù)奧爾波特的定義,外在宗教取向是服務自我的、功利的、自我保護的宗教形式,宗教主要是保護信徒,使他們安康并得拯救。相對的,內在宗教取向乃是個人毫不保留地將教義內化為堅實的信仰,這類信徒傾向于為宗教獻身服務,而不是希望從宗教得到好處。[7](PP.90-104)這是否與我們在以前研究中所得出的內在宗教取向是中學生基督徒的主要宗教取向的研究結論相矛盾呢?[8]若依據(jù)奧爾波特的概念體系,無論何種宗教應對都是功利性的。其實,基督徒毫無保留地將教義內化為堅實的信仰、效忠上帝與求得心理的安慰和安全感并不矛盾。[9]宗教取向雖是內在的,宗教應對目標卻是功利的,因此,宗教應對目標的功利性與內在宗教取向并不是相互對立的。
3.信仰是一種應對資源
許多研究者認為,宗教信仰是信徒重要的應對資源,這在我們的研究中亦得到類似的結果。[10]在一些中學生基督徒的言談中不時流露出對自己信仰的自豪和榮耀。問及自己是否會因為特殊情況而隱瞞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時,“不隱瞞,很榮耀”是問及原因時的一種普遍回答。表現(xiàn)在應對過程中,就是他們把信仰看作是一種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或緩解壓力的資本。如O同學認為,“……我信主,做錯事,可以讓主赦免,得到主的了解,而你們將永遠背負這種罪惡的懲罰,將無法得到心情的愉快。”這句話能夠很好表現(xiàn)出這一心態(tài),上帝的愛、恩典就是自己值得自豪和榮耀的資本,這些資本可以支出,用以應對生活困境。
這些資本由那些部分組成?艾納孔(Iannaccone)的宗教資本理論對于我們該問題的認識很有幫助,艾納孔在其宗教市場理論中構造了宗教資本 (religious capital)的概念。宗教資本是宗教信徒所擁有的 “與特定宗教有關的技能和經(jīng)驗,包括宗教知識、對教會儀軌和教義的熟悉程度,以及與宗教同伴的友誼網(wǎng)絡”。[11]艾納孔對宗教資本的界定涵蓋了布迪厄多元資本論中的社會資本 (同伴的友誼網(wǎng)絡),符號資本 (儀軌和教義的熟悉程度)和文化資本 (宗教知識)。不過,艾納孔卻恰恰放棄了宗教的核心特征:信仰者的情感承諾。就我們的研究而言,這是很緊要的。結合宗教資本理論和我們的調查研究,這些資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從神職人員和其他信徒那里得到的社會支持;(2)宗教知識的掌握和積累程度,其中包括教會儀軌和教義的熟悉程度在內;(3)蒙受上帝的愛和恩典;(4)信徒對信仰的不懈追求,就是說信仰虔誠程度是影響資本積累的一個方面,是宗教資本生產的動力機制。
從上述分析來看,鄉(xiāng)村中學生基督徒的宗教應對特點是同他們的宗教價值觀相一致的。諸多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信仰者的宗教價值觀具有外在型的特征,將宗教作為滿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是功利主義和自我保護式的宗教價值觀。[12](P242)加之受到他們此時的社會化程度,認知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對教義中蘊含的思想內容缺乏深層次的認識,亦沒有實現(xiàn)宗教信念的完全內化,還有世俗化過程的沖擊、科學無神論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國人宗教信仰的現(xiàn)實性和功利性特征,這都使得中學生基督徒的宗教應對表現(xiàn)出功利性和行為應對的特征。
這并不意味著宗教信仰在中學生應對過程中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而是宗教信仰彌散性地滲透在應對各個層面和過程之中,調節(jié)著信徒的壓力應對過程。依據(jù)研究中的文本闡釋和拉扎勒斯(Lazarus)對應對過程的區(qū)分,[13]在信徒的壓力應對過程中,宗教信仰要么幫助信徒采用積極的態(tài)度評價壓力事件,將壓力事件評價為不存在威脅或較小威脅的,要么通過認知轉化將壓力評價為有利于個體成長的,從而起到抑制壓力的作用。如許多學生就說 “基督教能夠幫助我認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不是盲目地消極下去”。倘若信徒把事件評價為威脅、損害時,信徒就需要對自身的應對資源、應對能力進行評價,若應對資源充足,信徒則會選取適合于壓力事件的應對策略控制壓力事件,此時,宗教信仰起到了壓力緩沖器的作用,若資源不足,則會繼續(xù)重新尋求生產和積累信仰資源,比如通過祈禱、唱詩和學習教義等活動來積累信仰資源, 重新選取恰當?shù)膽獙Σ呗浴?/p>
[1] 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認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 瑪麗·喬·梅多,理查德·卡霍.宗教心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 德·莫·烏格里諾維奇.宗教心理學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4] Koenig H G,Pargament K I,Nielsen J.Religious coping and health status in medically ill hospitalized older adults.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98,186:513-521.
[5] 方文.宗教群體資格簡論 [J].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3):106-110.
[6] Pargament K I.,Koennell J,Hathaway W,etal.Rgligion and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Three styles of coping.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88,27:90-104.
[7] 瞿海源.社會心理學新論 [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8] 楊寶琰,萬明鋼.中國西北農村基督教青少年宗教性研究:以甘肅省 W村基督教群體為例 [J].青年研究,2009,(4):83-93.
[9] 楊寶琰,萬明鋼.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以甘肅農村基督教群體為例 [J].心理學報,2008,(11):1197-1202.
[10] Pargament K I.,N.Tarakeshwar,and Ellison,C. G, etal. Religious Coping Among the Religiou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ligious coping and Well-Being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Presbyterian Clergy, Elders, and Members.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2001,40:497-513.
[11] 泰瑞·雷.宗教資本:從布迪厄到斯達克 [J].世界宗教文化,2010,(2):14-20.
[12] 萬明鋼.多元文化視野:價值觀與民族認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3] Lazarus R S.Toward Bett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 Coping.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665-673.
Religious Coping of Christian Students in Rural Middle School:Based on the Fieldwork of Village W,Gansu Province
YAHG Bao-ya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Studying the religious coping model when followers confront stressful life events from daily life is a relatively appropriate entry point to study religious roots.Based on the fieldwork of village W,Gansu Province,this study tried to probe into the religious coping of Christian students in rural middle schools.It is found that behavior coping is the main religious coping model.In addition,utility is found to be the main aim of the religious coping,and the belief in the religious coping serves as its resources.
Christian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stress;religious coping
G 527.42;B 97
A
1674-5779(2012)01-0041-06
2011-11-2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9年度項目 “基督教在西北農村青少年中傳播狀況的實證研究”(2009JJD880013)階段性成果
楊寶琰 (1981—),男,甘肅慶陽人,西北師范大學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文化、社會心理學和教育人類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張永祥/校對 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