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瑩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 表演藝術系,河南 濟源 459000)
淺談音樂與時代文化交流
徐佳瑩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 表演藝術系,河南 濟源 459000)
音樂是人們再生產生活中,根據環(huán)境地域的不同、群體民族的不同、時代的不同,來表現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時的產物.文化和音樂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
文化;音樂;西方;時期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它最基本的要素是節(jié)奏和旋律.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比較而言,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音樂是人們感情的語言.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準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
“音樂”與“文化”這兩個關聯(lián)概念,不僅是民族音樂學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包括音樂美學、音樂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音樂教育學、音樂符號學乃至音樂技術理論在內的國際上音樂學各分支學科都在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音樂的起源是在公元前十幾個世紀就已經產生,我們現在所泛指的西方音樂,其實實為歐洲音樂,西方音樂一直走在世界音樂的前列.音樂在西方經歷了由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過程,直到今天.按時期又分為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宗教音樂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音樂時期、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浪漫樂派時期、直到現在的近現代音樂時期.
那中國的音樂就是按照朝代進行分的,從遠古時期、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直至現在.
這些音樂時代的劃分方法正反映了西方音樂走在時代的前列,音樂他們有特定的音樂時代.這些音樂在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時代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條件等等.
同樣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環(huán)境下產生了很許多多的、優(yōu)秀的作曲家,這些作曲家所寫的曲子正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當然他們所寫曲子的思想也會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帶有一定的局限性.
西方的音樂被人們廣為傳知,從宗教音樂,到歌劇的盛行等,那我們最熟悉的還要數古典到浪漫主義時期,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但是他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有的雖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寫的內容卻有著對社會不同的看法.不如海頓,他深受教堂從小音樂的影響,后進入宮廷當樂師手,在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音樂,因為他不需要考慮生活的勞苦,寫出的作品富有深刻的樂觀主義和生活情趣,作品大多是愉快的,幽默的.他的作品里沒有真正的戲劇性,特別是沒有悲劇性.那貝多芬那,他的人生是多苦多難的,悲慘的,凄涼的,從小家里貧困,又處在社會動亂時期,中年失聰,他的生活上、物質上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他所創(chuàng)作的題材具有社會性和革命性.他的作品大都充滿了革命的熱情、英雄的氣概以及不可摧毀的樂觀情緒,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火熱生活和戰(zhàn)斗精神,提高了音樂題材的社會意義,開辟了創(chuàng)作的新方向.舒伯特生于維也納一個小學教師家庭.跟隨父親和兩位哥哥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從霍爾采學習了管風琴、唱歌及音樂理論.1808年以出色的童聲擔任里赫田塔爾教堂合唱團歌手,并接受普通和音樂教育,還在學生樂隊拉小提琴,接觸到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13歲寫作器樂曲,譜寫出最早的序曲,16歲完成第一交響樂(D大調),他還創(chuàng)作很多歌曲、大合唱、奏鳴曲,和奧地利民間舞曲素質的12首小步舞曲等.這些形式多樣的作品,已顯露出舒伯特抒情性和歌唱性的創(chuàng)作風貌.
在西方音樂正在盛行的時期,中國正處在明清朝代,明代這個時期在科學、哲學、史學、地理、宗教、文化、藝術、圖書業(y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隨著城市的擴展、人都的增加,適用于市民生活的戲曲、說唱藝術達到了進一步繁榮.明朝中前期,國力鼎盛、經濟繁榮、多民族團結,呈現出封建社會的最后繁盛——“康乾盛世”,將中國的封建社會推到了巔峰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比較盛行京劇、民謠、詞,當時詞的安排幾步受格律詩的束縛.又突破了詞牌的框架,往往根據內容的需要靈活運用,純真、自然、率直,所以,音樂較為自由,豐富.由于國家時局與大環(huán)境的特點,市民音樂蓬勃興起,涌現出大量以揭露積極矛盾為主題的作品.民間“小曲”迅速發(fā)展,這些小曲集聚各地民歌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它的結構,常見的有重復、對比、問答,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此時的民間器樂也出現了多種形式的獨奏、合奏,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及情感.市井之中“不問男女、不分老少、人人習之”.
以上是古典到浪漫時期的中西方音樂的簡單對比,這也正說明了西方音樂較為成熟于其他國家,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打開了中國封閉的門戶,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廣大知識階層對參照歐西體制實現改革求新的要求日益增長,為西方音樂文化的加速傳入中國提供了新的條件.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時期西方音樂文化主要是通過基督教會的宗教歌詠、新式軍樂隊的建立,新制學堂唱歌課的開設這三個途徑,不斷深入到中國各階層人民的音樂生活中,不斷增強它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其中,“學堂樂歌”是我國音樂發(fā)展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樂文化的友好交流,同時也為反映近代社會現實和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提供了新的手段,對中國“新音樂”的發(fā)展具有啟蒙意義.《中國男兒》、《黃河》、《揚子江》都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有代表性的學堂樂歌.封建社會逐步解體,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不斷高漲,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劇院的逐步建立,以及交通運輸的逐漸發(fā)達等,民間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又得到了比以往更為迅速的發(fā)展,主要分為:民歌,河北張家口民歌《種大煙》、山西河曲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山東惠民民歌《洪秀全起義》等;說唱音樂:《單刀會》、《白帝城》、《大西廂》、《白蛇傳》等;戲曲音樂:《三國演義》、《楊家將》、《水滸傳》、《打漁殺家》等;民族器樂:《百鳥朝鳳》、《行街》、《一封書》、《瀛洲古調》等.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提倡科學、民主的精神,使西洋音樂文化的傳播更為廣泛和系統(tǒng).這一時期各種“新式音樂社團”的出現,這些社團組織有關中西音樂的學習,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介紹記譜法、基本樂理、和聲學等西洋音樂理論知識,進行有關鋼琴、提琴、唱歌、古琴、琵琶、絲竹樂等.促進了我國現代音樂教育事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為“新音樂”運動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還進行有關西洋音樂理論的介紹、翻譯和對傳統(tǒng)國樂的整理、研究工作,并通過出版各種音樂書刊對其成果進行交流和推廣.這些社團主要是參照歐美音樂教育體制、以傳授西洋音樂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加設有關國樂的課程或專業(yè)設置,認為西洋音樂無論就其科學性和藝術水平來講,都要遠遠超過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因此,他們主張“以西為師”,走“西化”的道路.如聶耳為歌劇、話劇和電影譜寫了《大路歌》、《前進歌》、《畢業(yè)歌》、《鐵蹄下的歌女》等主題歌和插曲,這些歌曲激發(fā)了民眾的抗日就往熱情.他所編寫的《金蛇狂舞》等為民族器樂合奏曲,深受人們喜愛.他的《畢業(yè)歌》和《義勇軍進行曲》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群眾歌曲.麥新《大刀進行曲》主題鮮明、性格突出,集中地體現了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抗日激情,有力的吶喊聲,威震敵膽,用“殺”聲與人民從心底爆發(fā)出的怒吼聲匯成一體,體現了全國人民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賀綠汀《游擊隊歌》是為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而創(chuàng)作的群眾歌曲,反映了游記健兒的戰(zhàn)斗生活和精神面貌;冼星?!兜綌橙撕蠓饺ァ?,歌曲反應了抗日武裝在敵人后方機智靈活的作戰(zhàn)情景,《在太行山上》、《黃河》、《黃河大合唱》表現了世代生活在黃河兩岸的船夫質樸的性格,以及船夫們常年與驚濤駭浪搏斗的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馬可《咱們工人有力量》,歌曲反映了中國工人階級從被壓迫的苦難中站起來,成為新社會的主人,當家作主,努力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的氣質.這些歌曲生動地表現了中國人民保衛(wèi)民族和為祖國而戰(zhàn)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各階層群眾的抗敵意志.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既吸取了外國音樂的因素,又充分運用中國民間歌曲的形式和結構.歌曲不僅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富于大眾情調,易于群眾理解和接受.
這些例子也正說明了西方音樂走在時代的前列,是其他國家音樂的先鋒,我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很多得西方因素,西方的特征,從中吸取和借鑒,因為他們都具有時代的特征,所以反映生活,表達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又具有激發(fā)、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尤其是中國的近現代音樂,體現的是戰(zhàn)爭的場面較多,表現人們被壓迫的疾苦,鼓舞人民為解放而戰(zhàn)斗.這些充分體現了音樂和文化的關系,音樂是人們再生產生活中,根據環(huán)境地域的不同、群體民族的不同、時代的不同,來表現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時的產物.文化和音樂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實際上,人們在提及音樂和文化這兩個關聯(lián)概念時,也總是把它們并提,合稱為“音樂文化”.“音樂文化”是一個在音樂學文論中出現最為普遍的關聯(lián)性復合概念,但對于什么是“音樂文化”,對于這一概念的具體所指是什么,似乎還沒有人對它進行過認真的、成文的界定.盡管各人對于“音樂文化”的具體所指可能都會有自己不成文的心理認定,但是,對于存在著如此復雜關系的這一對概念,只有模糊的心理認定是不夠的,如果不對它進行學術性的、定義性的解釋,它仍然將會是一對因所指不明、意義多解而容易造成理論混亂的模糊概念.
〔1〕朱敬修,唐瑰卿.外國音樂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2〕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J].上海音樂出版,1999,(5).
〔3〕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J].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5).
〔4〕王遠,陳艷.音樂簡史與欣賞[J].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3).
〔5〕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J].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10).
J60
A
1673-260X(2012)01-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