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學術研究所,山東煙臺264005)
論洪水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馬興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學術研究所,山東煙臺264005)
堯舜時代的洪水對中原地區(qū)文明起源產生了積極影響。洪水促使不同族邦遷徙于黃河中游地區(qū),從而形成了社會高級政治組織;高級政治組織的形成推動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機構的廣泛設立;治水導致社會財富集中,并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分層,催生出特權階層。禹治水成功,中國早期國家得以建立。
堯舜時代;洪水;治水;族邦聯(lián)合體;公共事務管理機構;特權階層;早期國家
中國文明起源及其早期發(fā)展問題是學術界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學術界已展開全面研究,而且呈不斷深化的趨勢,學者們已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深入具體到諸如古代環(huán)境、原始農業(yè)、原始刻符、早期青銅器、早期城邑、史前戰(zhàn)爭、原始宗教等與中國文明起源關系密切的問題上。洪水與文明起源的關系問題是研究環(huán)境變化與史前文明演進關系的重要問題之一,學者們對此已有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①關于洪水與中國早期文明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有:王潤濤在《洪水傳說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中以《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國家形成的兩個標志為依據(jù),探討洪水破壞了血緣組織,建立了地域關系;同時論述了治水機構轉為國家機構的過程。童恩正在《中國北方與南方古代文明發(fā)展軌跡之異同》(《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中提到了夏的建立與集體水利事業(yè)的關系,但沒有深入論述。姚義斌在《洪水傳說與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史學月刊》,1997年第4期)中論述了洪水一方面給當時的各部族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另一方面,它又促進了各部落集團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為文明的進步、權力的集中、國家的形成提供了契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王暉在《堯舜大洪水與中國早期國家的起源——兼論“滿天星斗”到黃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轉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中認為堯舜時期的大洪水導致黃河下游及長江中下游流域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黃河中游一帶,而且促成了公共事務管理工作的加強,禹治水促成了中國早期國家的建立;同時,洪水亦是新石器晚期各區(qū)域文化“滿天星斗”格局向黃河中游文明中心轉變的原因。。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薄弱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考古資料的不斷豐富和新文獻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出土以及學者對國外文明理論的重新認識,促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堯舜時代洪水對中國文明起源產生的重要作用。鑒于此,筆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洪水對于促進社會高級政治組織的形成、推動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機構廣泛設立、導致社會財富集中和加速社會分層三個方面入手,探討洪水對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影響;而禹治水成功,最終導致中原夏王朝建立。
在人類早期歷史發(fā)展史上,洪水傳說具有普遍性。徐旭生先生在《洪水解》中曾指出:“在世界上歷史較古的人民里面差不多全有關于洪水的傳說”②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頁。。確實如此,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早期歷史階段都有關于洪水神話傳說的記載。例如基督教《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有洪水滅世、諾亞方舟的故事,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泥版文書中有洪水的記錄,印度《摩奴法典》、瑪雅《圣書》等著作中都有洪水的記載。中國古籍中亦有大量關于洪水的記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堯舜時代的洪水,其記載如下:
《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尚書·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汜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汜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黑,上考為營窟?!稌吩?“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洪水茫茫,禹敷土下方。
《呂氏春秋·愛類》: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
此外,先秦古籍《左傳》、《國語》、《論語》、《山海經(jīng)》等書中亦有洪水傳說的記載。秦漢以后史書對堯舜時代洪水的記載更多,限于篇幅,此不贅述。除傳世文獻資料有堯舜時代洪水的記載外,出土文獻中亦有與洪水有關的記載。如屬于春秋時期的秦公簋、齊侯镈鐘有“鼏宅禹跡”、“處禹之堵”的銘文。而新近發(fā)現(xiàn)的遂公盨,其銘文有“天命禹敷土,隨山濬川”的記載。遂公盨屬于西周中期器物,其銘文是迄今為止有關禹治洪水傳說的最早記載。另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竹簡中有《容成氏》一篇,其中有“舜聽政三年,山陵不序,水潦不湝”的洪水記載。
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皆有洪水的記載,說明洪水傳說的真實可靠性,而這又被當時的天文氣候所印證。據(jù)氣候專家研究,距今5000—距今4000年間,我國氣候處于溫暖濕潤期,降雨較多①王邨,王松梅:《近五千余年來我國中原地區(qū)氣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變遷》,《中國科學》(B輯),1987年第1期。。從時間上來看,距今5000—4000年前,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為堯舜時代洪水的發(fā)生提供了可能。
堯舜時代的洪水必然會給先民及某些地區(qū)的先進文化帶來深重災難和毀滅性打擊?!霸?000—5000年以前的我國文明曙光時代,以東方的龍山和東南的良渚文化的光芒最亮,同時期黃河中游及長江中游的龍山階段諸文化,其發(fā)展水平還達不到這個高度?!雹谟醾コ?《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第27頁,第28頁。到了接近距今4000年時,山東龍山文化突變?yōu)樵朗幕⒘间疚幕蛔優(yōu)轳R橋、湖熟等文化。但是,岳石文化、馬橋、湖熟文化不僅沒有在山東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礎上向前繼續(xù)發(fā)展,反而呈現(xiàn)出比前期文化落后的特點。而同時期黃河中游河南龍山文化則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最終在豫西地區(qū)演變?yōu)槎镱^文化。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本來要比中原龍山文化更先進,按正常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后期發(fā)展理應優(yōu)先于黃河中游地區(qū),先于中原地區(qū)進入文明社會。但由于堯舜時代持續(xù)的洪水災害摧毀了處于黃河、長江下游先進的山東龍山文化及良渚文化,而中原龍山文化仍在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最終進入文明社會。洪水帶來的后果是嚴重的,正如俞偉超先生所說:“如果4000多年前不發(fā)生這次大洪水,我國最初的王朝也許而且應該是由東夷建立的。”③俞偉超:《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第27頁,第28頁。俞先生的論斷不無道理,然而歷史的發(fā)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堯舜時代的洪水雖然對山東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產生了極大破壞,但中國文明起源發(fā)展的步伐并沒有因此而停止,洪水成就了中原地區(qū)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最終促成了中原地區(qū)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早期國家,奠定了后世中原地區(qū)文明發(fā)展的重心地位。茲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堯舜時代洪水對中國文明起源產生的積極意義。
1.洪水促使眾多族邦集中于黃河中游,社會上出現(xiàn)了高級政治組織。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按地區(qū)來劃分它的國民。即地域關系代替血緣關系;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如軍隊、監(jiān)獄等各種強制機關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頁。。學術界一般以這兩個特征作為斷定國家建立與否的標準。但恩格斯的國家起源理論是建立在個別地區(qū)國家起源問題研究的基礎上,而世界文明起源發(fā)展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特點。因此,以恩格斯國家產生的標準來考察中國文明起源及早期發(fā)展狀況,二者在某些方面必然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況。如以地域關系代替血緣關系這一標準來看,不論是從文獻記載還是從考古資料來看,夏代已進入階級社會,然而在地方管理上,血緣關系沒有被打破,地域關系并沒有建立起來,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夏朝已是國家的事實。同時,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的指導意義,對其應該借鑒合理的成份。另外,過去,學者對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有誤解,他們一般認為在人類社會演進發(fā)展史上,由部落聯(lián)盟過渡到國家。實際上,在部落聯(lián)盟階段之后,尚存在民族階段,最終由民族階段過渡到國家。這一點,易建平先生在《部落聯(lián)盟與酋邦》一書中已明確指出:
國內外學術界廣泛使用軍事民主制或者部落聯(lián)盟概念,來僅僅指稱摩爾根和恩格斯以及馬克思的原始社會末期,以及(或者)從這個時期向國家轉變的過渡階段的政治組織架構,是不適宜的。
因為,正如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的,按照摩爾根的說法,以及后面將要提到的恩格斯和馬克思的說法,部落聯(lián)盟并不是原始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在部落聯(lián)盟之后,在文明社會之前,還有一種社會組織稱做“民族”。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根據(jù)他們的學說,國家產生之前的原始社會最高組織形式是民族,而不是部落聯(lián)盟。①易建平:《部落聯(lián)盟與酋邦-民主·專制·國家:起源問題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62、35頁。
即國家產生之前的“民族”階段才是原始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在人類社會演進史上,是從民族過渡到國家,而非過去認識的由部落聯(lián)盟過渡到國家。江林昌先生對此也有研究②江林昌:《既要借鑒國外理論,更應構建中國古代文明的理論體系》,《史學月刊》,2008年第4期,第5-9頁。。關于“民族”的特征,摩爾根有論述:
“民族”是“在一個共同領域內聯(lián)合諸部落而形成一個氏族社會的集團,如阿提卡的四個雅典人部落和斯巴達的三個多利安人部落。這種聯(lián)合是比聯(lián)盟更為高級的一個步驟。在聯(lián)盟的情況下,各個部落仍分別占據(jù)自己的領域。”③摩爾根:《古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65頁,第102頁。
“組織聯(lián)盟的條件是各個不同領土范圍內的獨立部落;但合并作用卻以更高級的方式將他們結合于同一領域之中,雖則各氏族和各部落的地方分離傾向將繼續(xù)有存在。部落聯(lián)盟與民族最為近似,但卻非絕對等同。”④摩爾根:《古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65頁,第102頁。
根據(jù)摩爾根、恩格斯對部落聯(lián)盟與民族階段的描述,可以發(fā)現(xiàn)部落聯(lián)盟與民族的區(qū)別主要有:第一,從成員構成來看,部落聯(lián)盟是由相同血緣關系的氏族組成,而民族則由不同血緣的氏族組成;第二,從居地來看,部落聯(lián)盟中各部落居住在獨自的領土范圍內,而民族中各部落則居住在同一領地。從他們的特點來看,民族階段顯然比部落聯(lián)盟更高一級,更接近于國家產生前的社會政治組織狀況。
以上是對摩爾根、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的簡單交待及重新認識,下文我們來看堯舜時代的洪水災害對當時社會各族邦及社會政治組織方面產生的影響。
洪水給先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據(jù)徐旭生先生考證,當時發(fā)生洪水災害的主要區(qū)域在兗州(即今山東西部及河北東部),北方的冀州、中央的豫州由于地處高位,不會有洪水的影響⑤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第161頁。。徐先生對高地受洪水影響較小的斷定是正確的,但是從文獻記載中禹治水的范圍來看,發(fā)生洪水的范圍顯然比徐先生指出的要大。據(jù)地質、地理環(huán)境專家野外實際調查得知,距今四千年前后是我國北方異常洪水多發(fā)的時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這一時期普遍出現(xiàn)不同形式的史前異常洪水事件,其中在黃河上游的山間盆地和下游的黃淮海平原,異常洪水給人類生存環(huán)境帶來嚴重的破壞⑥夏正楷,楊曉燕:《我國北方4 ka B.P.前后異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2003年第6期,第667頁。。也就是說洪水發(fā)生時,處于大江大河下游、地勢平坦、較低的地方是受災最嚴重之處,而地形較高的地區(qū)受洪水影響較小或者不受洪水的影響。而黃河中游豫西晉南地區(qū),從地質地貌來看,“這里地處兩個地貌階梯的過渡帶,山前黃土臺地分布廣泛,臺地面寬闊傾斜,河流下切較深。當異常洪水來臨時,上漲的洪水一般只能淹沒臺地的前緣或在臺地上形成決口扇和漫洪河道,沖毀部分遺址,給史前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威脅。但這里特定的地貌條件給先民們保留了較大的迂回空間,人們可以通過就地后退選擇新的棲息地?!雹傧恼?,楊曉燕:《我國北方4 ka B.P.前后異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2003年第6期,第672頁。因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貌,黃河中游豫西晉南地區(qū)成為堯舜時代先民遷徙的理想之地。“堯遭洪水,人民泛濫,逐高而居”②《吳越春秋·吳太伯傳》。、“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③《淮南子·齊俗》。是堯舜先民擇高而居的實錄。
從文獻記載來看,華夏集團的杰出首領堯曾經(jīng)遷徙過。堯初封于河北唐縣,后定都平陽,活動于晉南④馬興:《從堯、舜禪讓的實質看傳子制的建立》,《天府新論》,2007年第1期,第130頁。。關于遷徙的原因,由于史書記載匱乏,我們已無從斷定。但結合當時的洪水背景來看,遷徙應當與洪水災害有一定的聯(lián)系。東夷集團有虞氏的首領舜亦曾遷徙過,其原居地山東正是洪水災害的發(fā)生區(qū)。從文獻記載來看,其遷居的理想地當屬晉南。由于這次遷徙,舜將原有虞氏在齊魯時居地的名稱帶到了山西,這也是后世文獻及注家、學者對舜活動地名如諸馮、歷山、河濱、雷澤等地地望的考證中,這些地名既在山西又在山東出現(xiàn)的原因所在。另外,商族的先祖契亦從原居于蕃地的華北平原遷徙到黃土高原商洛一帶⑤王暉:《堯舜大洪水與中國早期國家的起源——兼論“滿天星斗”到黃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轉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79-80頁。。堯、舜遷居于晉南亦能通過上世紀在山西襄汾發(fā)現(xiàn)的陶寺遺址得以證實。陶寺遺址為堯舜時代的遺址,并為堯舜族邦聯(lián)合體活動中心所在地⑥馬興:《堯舜時代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7。。
由于洪水而造成的遷徙對當時社會政治組織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梁啟超在《國史研究六篇》中曾指出:“以避水故,四方諸侯咸集高原,其于華夏民族之完成,社會組織之變化,不無影響?!睆奈墨I資料來看,受洪水災害影響的各族邦遷徙于黃河中游后,當時的社會組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此之前是屬于《堯典》所記“萬邦”林立的局面,即社會組織為邦、族邦;遷徙以后,這些單個的族邦聯(lián)合起來,組成了族邦聯(lián)合體。族邦聯(lián)合體相對于之前的族邦組織而言,顯然屬于高級社會組織。根據(jù)《尚書》、《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資料的記載,組成聯(lián)合體的成員有堯、舜、禹、放齊、歡兜、共工、四岳、皋陶、伯夷、契、夔龍等等。他們是不同族邦的首領,并以晉南為中心參加聯(lián)合體會議。至于他們遷徙的歷史,由于史料不足,大多現(xiàn)已無法考證。但這么多族邦聚集在以堯舜“都城”所在地為中心的范圍之內,應與前文所述當時發(fā)生的洪水有一定的聯(lián)系。
為了更好地理解洪水對文明起源的重大作用,我們從族邦聯(lián)合體的構成及其居地兩個方面,來討論族邦聯(lián)合體這一高級政治組織所處社會階段問題。從參加族邦聯(lián)合體大會的組成人員來看,他們屬于不同血緣族邦,即族邦聯(lián)合體是由不同血緣關系的族邦所構成。從構成聯(lián)合體族邦的居地來看,他們居住在以晉南為中心的同一領地。這兩個特征與摩爾根、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中民族階段的特征相符。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明顯具有“民族”的特征。而民族階段又是國家產生之前,原始社會的最高階段。
因此,由于堯舜時代的洪水,造成受災各族邦的遷徙,各族邦遷徙聚集黃河中游,以晉南為中心,建立了比原先更高級的政治組織——族邦聯(lián)合體,并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實現(xiàn)了局域性的統(tǒng)一。洪水削弱了以前按血緣關系的組合方式,使不同血緣關系的族邦聚集在一起。同時,洪水促使他們打破了原來各自獨立的領土范圍,使各族邦居住在同一領地。當然,這一時期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基層組織并沒有完全瓦解,地域組織也沒有取代血緣組織。但是,正是這一時期的洪水災害促使社會組織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即社會組織結構由族邦階段演進到族邦聯(lián)合體階段。而從族邦聯(lián)合體的構成及其成員居地來看,正好與摩爾根、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中國家產生前的最后一個階段——民族階段的特征相符。所以,洪水雖然給先民帶來了沉重災難,但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組織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人類向文明社會邁近了一步。
2.洪水推動了公共事務管理機構的廣泛設置
眾多族邦聚集于黃河中游地區(qū)后,原先單個族邦各自的管理方式或原有“機構”已無法適合眾多族邦聯(lián)合在一起的現(xiàn)實需要。為了應對這種不同族邦間聚合的需要,解決各個族邦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聯(lián)合體的爭端,應對各種天災人禍,設置公共事務管理機構便提上了日程。
五帝時代前期,各族邦內設置有處理本邦事務的專職人員?!蹲髠鳌ふ压吣辍份d:
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鸤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說明五帝前期少皞時,“以鳥命官”是由族邦內各個鳥圖騰氏族擔任。同時,所設“官職”多數(shù)是為適應農業(yè)及狩獵的需要而設立的管理農業(yè)和天文歷法的“官員”。
顓頊時,曾設負責天文歷法的“官員”,《國語·楚語下》記載了顓頊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到五帝時代后期堯舜時,“官制”逐步建立起來,“官員”人數(shù)呈上升趨勢。但堯時,“官員”設置較少,且設置主要在農業(yè)和天文歷法方面。如《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制訂天文歷法。到舜時,“官員”的設置日益增多。根據(jù)史料記載,舜根據(jù)聯(lián)合體成員的特長進行選拔,選拔“官員”的核心是選才以賢?!渡喜┏駮?二)·容成氏》載:“成邦之君皆以其邦讓于賢?!薄肮賳T”的選拔是根據(jù)賢人的特長而授于其職,做到各盡其能,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特長。
按照這一選拔標準,據(jù)《堯典》記載,舜時曾舉禹、棄、契、皋陶、益等二十二人擔任公共事務管理機構的“官員”。同時,《左傳·文公八年》有舜舉“八愷”、“八元”的記載。為何舜時設置的“官員”比堯及五帝前期的數(shù)量多呢?筆者認為這與洪水的爆發(fā)有緊密的聯(lián)系。洪水的爆發(fā)促使更多的族邦聚集于黃河中游,為了應對這次洪水,解決眾多族邦聚集所引起的矛盾、沖突,公共事務管理機構廣泛地設置起來。文獻記載中專門負責某項事務“官員”的增多,正是公共事務管理機構廣泛設置的體現(xiàn)。王暉先生認為:“(舜時代)由于禹治水引起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公共事務的管理日趨重要,各種官吏便逐步出現(xiàn)在政治舞臺上?!雹偻鯐?《堯舜大洪水與中國早期國家的起源——兼論“滿天星斗”到黃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轉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82頁。而這些公共事務管理機構正是國家產生后各職能部門的雛形。所以說,從公共事務管理機構廣泛設置角度來說,堯舜時代洪水推動了中國文明起源的進程。
3.治水導致社會財富集中,并加劇了社會分層,催生出特權階層。
誠如上文所述,堯舜時代的洪水給先民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面對洪水災害,先民并沒有退卻,文獻中有以禹為首的先民治理洪水的記載。
從文獻記載來看,發(fā)生洪水的范圍很大,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有限。宋鎮(zhèn)豪先生根據(jù)夏初的生產力水平推算,夏初的人口總數(shù)當約在240—270萬左右②宋鎮(zhèn)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107頁。。那在此之前,堯舜時代的人口總數(shù)則更少。人口數(shù)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社會財富的多寡。因此,就堯舜時代來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并不高,人力、物力等資源并不充裕。相對于堯舜時代的生產力水平而言,洪水顯然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治水必然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任務艱巨的工程。在這種背景下,單個族邦的實力必然無法達到治理洪水的要求。但為了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這要求眾多的族邦聯(lián)合起來,合集體的人力、物力等資源來完成治理洪水的任務。由于文獻資料記載的缺失,我們已無法直接獲知當時各族邦人力、物力等社會資源是如何集中、如何分配使用。但可以做出一個合理的推測,當時應當有一個管理治水的公共事務機構,這個機構負責治水過程中人力、物力資源的協(xié)調與分配。禹作為治水的主要負責人,應當是治水機構的管理者,禹通過治水管理機構,負責人力、物力資源的調度與再分配。由此,治水導致社會財富迅速集中。
這次洪水不僅促使社會財富的集中,而且也催生出特權階層,加劇了社會分層現(xiàn)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
(在許多民族的原始農業(yè)社會中)一開始就存在著一定的共同利益,維護這種利益的工作,雖然是在全社會的監(jiān)督之下,卻不能不由個別成員來擔當:如解決爭端、制止個別人越權;監(jiān)督用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宗教職能?!@些職能被賦予了某種全權,這是國家權力的萌芽。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頁。
結合堯舜時代的洪水背景,治水是當時眾多族邦的共同目標。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完成治水的任務,只能賦予擅長治水的禹一定的特權。這種特權的賦予,最終導致特權階層的出現(xiàn)。從文獻記載來看,除治水的負責人禹屬于特權階層外,前文所述公共事務管理機構的各種“官員”也應屬于特權階層,如契、皋陶及八元、八愷等。
考古資料為我們考察堯舜時代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出現(xiàn)社會分層及特權階層現(xiàn)象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正如前文所述陶寺遺址為堯舜族邦聯(lián)合體中心所在。根據(jù)陶寺遺址發(fā)掘報告及有關學者的研究②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臨汾地區(qū)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fā)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1期);高煒:《試論陶寺遺址和陶寺類型龍山文化》(《華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陶寺墓葬的規(guī)模分為大、中、小三類,其中大型墓分甲、乙兩種,中型墓分甲、乙、丙、丁四種,小型墓分甲、乙兩種;大、中、小型墓葬的比例有所不同,墓葬中的隨葬品因規(guī)模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別,大、中、小型墓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金字塔式的社會等級結構。不同類型的墓葬反映了死者生前擁有的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差異,墓葬的規(guī)模和隨葬品數(shù)量的懸殊說明社會上出現(xiàn)了特權階層。他們通過族民賦予的公共職能,侵占、侵吞各族邦的公共財富,使社會財富集中到個人手中。正如沈長云先生所說:“是他們的‘貴’決定了他們的財富,而不是由他們的富導致了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變化。”③沈長云:《古代中國政治組織的產生及其模式》,《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第2期,第69頁。特權階層正是以“社會公仆”身份取得各公共事務管理機構“管理者”的職位。
從社會分層加劇、特權階層產生角度來看,這一時期與新文化演進理論—酋邦理論中酋邦階段不平等的特征相符,而酋邦階段是酋邦理論中國家產生前的最后階段?;蛟S有人會問,前文提及從族邦聯(lián)合體的構成及其居地來看,其與摩爾根、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中的民族階段相對應,現(xiàn)在又將堯舜時代與酋邦階段對應起來,豈不矛盾。實則不然,國外文明理論是構建在特定民族、特定地區(qū)國家產生基礎上,其適用范圍并不具有普遍性,國外文明理論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對其只能借鑒使用。關于國外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中國的問題,學者已有論述④江林昌:《既要借鑒國外理論,更應構建中國古代文明的理論體系》,《史學月刊》,2008年第4期,第9-13頁。,此不贅述。因此,洪水促進了中原地區(qū)文明進程。
以上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洪水對中國文明起源起到的推動作用。堯舜時代,在社會政治組織向國家階段走近一步、國家產生前各種公共事務管理機構廣泛設立及社會財富集中和特權階層出現(xiàn)的前堤下,中國早期國家即將建立,最終禹通過治水完成了向早期國家轉變這一任務。
禹治水為中國早期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契機。童恩正先生曾指出:“從大量的歷史記載來看,中國的第一王朝——夏王朝的建立,確實與水利有密切的關系?!瓘氖穼崄砜矗袊鴩覚嗔Φ男纬?,極可能與防御和集體的水利事業(yè)有關,亦即與控制集體勞動的人力有關?!雹萃髡?《中國北方與南方古代文明發(fā)展軌跡之異同》,《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第177頁。事實確實如此,面對當時的洪水災害,各個族邦聯(lián)合起來,藉聯(lián)體合的全部實力來應對洪水災害。如前文所述,治水需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由管理者通過治水機構來調配和使用聯(lián)合體內的人力、物力資源。由于禹擅長治水,為了完成治水的共同利益,禹被賦予了調動、分配治水所需的人力、物力資源的特權,成為治水機構的最高領導人。治水過程中,隨著禹對人力、物力資源再分配活動的擴展和正式化,禹的權力或者說權威也隨之擴展與正式化,因為禹作為再分配者的重要性愈益成為有用的,甚至成為不可缺少的。同時,隨著禹的特權日益鞏固,治水過程中人員、物力這套再分配機制也愈加依賴于禹。這樣,禹控制了進行再分配的治水管理機構,從而掌握了聯(lián)合體的人力、物力資源,禹的權威逐漸提高,職位也越來越鞏固。由此,禹利用“社會公仆”的身份,將聯(lián)合體共同財產據(jù)為私有;并利用職務之便,提拔本族成員,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禹愛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啟人為吏”⑥《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增強本族在聯(lián)合體中的地位與實力,最終使夏族處于社會的中心位置,“傳天下于益,而勢重在啟也”①《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同時,治水過程中,禹身體力行,與族民廣泛接觸,禹的權威在治水過程中無形形成,而治水的成功使他在族民心目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懊涝沼砉?,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②《左傳·昭公元年》。正是禹威望確立的表現(xiàn)。另外,上博簡《容成氏》篇有禹設置賦稅、制定刑罰、爵祿、監(jiān)察等制度。對此,學者已有研究③王暉:《堯舜大洪水與中國早期國家的起源——兼論“滿天星斗”到黃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轉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3期。,此不贅述。綜上所述,禹的權威最終得以確立,“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④《左傳·哀公七年》。,夏王朝得以正式建立。
從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來看,中國傳說時代的洪水災害確實存在。洪水在給上古先民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推動了中原地區(qū)文明的發(fā)展,早期國家最終得以建立。其主要表現(xiàn)為:
其一,洪水災害造成各族邦的大遷徙,各遷徙族邦會聚黃河中游中原地區(qū)后,為了應對洪水災害,結成了族邦聯(lián)合體這一高級社會政治組織。從族邦聯(lián)合體的構成及其居住地域來看,其大致與摩爾根、恩格斯國家起源理論中國家產生前的最高一級組織——民族的特點相符??梢哉f,洪水推動了高級社會組織的出現(xiàn)。
其二,眾多族邦遷徙會聚中原地區(qū),在促進各族邦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矛盾和沖突。為了解決這些矛盾,維護聯(lián)合體共同利益,各種公共事務管理機構廣泛設置起來,與此相適應的各種“官員”也多了起來,這些管理機構成為后世早期國家職能部門的雛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洪水的發(fā)生顯然有積極意義。
其三,由于堯舜時代洪水泛濫嚴重,而單個族邦的實力有限。在此情況下,各族邦聯(lián)合起來,集眾族邦的人力、物力資源來治水,最終促使社會財富的集中。財富的集中為賦予特權的“社會公仆”提供了機會,從而導致社會分層加重,并產生了特權階層,早期國家即將產生。最后,禹治水,通過擔任聯(lián)合體首領職務之便,控制了治水的整套分配機制,占社會公有財產為私人財產,并增強夏族在聯(lián)合體中的地位和權力,最終由“社會的公仆”變?yōu)椤吧鐣闹魅恕?,中國早期國家建立?/p>
馬興,歷史學博士,煙臺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學術研究所講師。
K22
A
1003-8353(2012)03-0025-07
[責任編輯:王 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