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09級學前教育,廣東 廣州 510000)
“嚴格的家庭教育不等于虎媽式的家庭教育”,嚴格要求孩子是必要的,但嚴格也要講究技巧,應該根據(jù)孩子們對家庭溫暖的共同需求和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需要,以及每個孩子特有的性格特點和資質(zhì)天賦把握好嚴格的尺度和方向。
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在,從這一點看,虎媽式教育所倡導的那種嚴苛的管制,甚至暴力對待,包括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對于一個心智發(fā)展仍不健全的孩子來說會造成的危害是難以想象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孩子感到幸福,而孩子有沒有感到幸福,是衡量家庭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標準。對幼兒采取過于嚴苛的教育,雖然為人父母的確考慮得很長遠,但是孩子畢竟還小,以他此時的心智根本不會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可能誤以為父母不喜歡自己。
試問這樣的孩子又怎么能感受家庭的溫暖、父母的愛,如何在幸福的家庭中健康成長呢?嚴格要求孩子、教育孩子是應該的,但是要講究技巧,把握好“度”,絕不是“不練琴就不給飯吃”的虎媽這種簡單粗暴的嚴苛。
什么樣的孩子可稱得上是“好孩子”,評價標準是什么?聽父母的話,不違背父母的任何意愿?成績優(yōu)秀,考上好學校?研究調(diào)查顯示,當下父母在評價自己孩子是否是“好孩子”時,40.2%的家長認為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是好孩子,11.02%的家長認為聽老師和家長的話的孩子是好孩子,而將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能與人合作列為標準的家長少之又少。從社會上普遍的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忽視孩子的性格、品行和個性的發(fā)展。為什么那么多人說虎媽的教育是成功的,因為她的兩個女兒精通樂器、成績優(yōu)異、考上了哈佛大學,這是她們作為“好孩子”的重要標志。至于她們的性格、品行、思想行為這些又有多少人去關注呢?舉一個例子,馬加爵當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重點大學,更曾經(jīng)被評為“省三好學生”,就是這樣一個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最后卻走上了殺害同學、被判死刑的不歸路。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在這樣一次次慘痛的經(jīng)歷下,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家長、那么多的老師僅僅以成績的好壞來判定孩子的好與差呢?“好孩子”的標準應該是擁有健全人格,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良好的品行,樂觀,堅強勇敢,樂于助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而不應該僅僅是成績好、分數(shù)高。
“教育是一項長遠的投資,有時候需要逼一下?!睂τ谶@句話,我有不同的看法?;尳逃鰜淼膬蓚€女兒精通鋼琴、小提琴,也許的確要歸功于虎媽嚴苛的、暴力式的逼迫,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種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成效是有局限性的。我國自古就強調(diào)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五音不全,即使父母再怎么逼迫他學習聲樂,他也不可能成為多么優(yōu)秀出色的聲樂家。音樂美術這類的藝術學習本身就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天賦也是必不可少的。郎朗如果沒有天賦,任他爸爸再怎么逼迫,任他再怎么拼命努力,也許他可以成為一個普通的鋼琴家,但絕對成為不了今天這個世界知名的鋼琴家。
家長、教師應該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優(yōu)勢、認知水平的來選擇教育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不應該是以簡單粗暴的“逼”來教育孩子。孩子在音樂方面有不足,但是可能在美術或者體育等方面有優(yōu)勢,家長應該做到善于觀察,了解孩子的不足,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勢,并適當?shù)丶右砸龑А,F(xiàn)在社會上存在一種很嚴重的跟風現(xiàn)象,很多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習鋼琴、舞蹈,就拼了命地把自己的孩子也往鋼琴、舞蹈學習班送,強迫孩子每天要練多久多久,如果孩子做不好就加以指責,甚至拿其他的孩子作比較:“你看某某同學鋼琴學得多好,你呢?”這些家長并沒有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適不適合,究竟喜不喜歡就一味地強加給孩子,不僅浪費了孩子美好快樂的童年時光,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成效。家長如果覺得孩子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可以通過比較輕松的方式來加強和彌補,不一定非得要通過這么激烈粗暴的方式來逼迫孩子,畢竟人無完人,理解和接納孩子的缺點是為人父母所應該做到的。家長應引導孩子,但妄想將其徹底地改造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教育永遠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虎媽式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存在著一定的傷害。孩子的成長除了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提高以外,也包括心智的發(fā)展和心靈的健康。幼兒時期,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模仿,孩子的這種無意識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如果家長長期對孩子采取一種言語暴力和行為暴力的粗暴教養(yǎng)方式,到了青年時期,孩子的思考方式、行為舉止甚至性格品質(zhì)都會存在隱患,即有暴力傾向。我覺得這是虎媽式教育應該正視的一個問題。
1.簡單粗暴的逼迫方式將孩子原本感興趣的事變得枯燥乏味,使其失去學習的激情和動力。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幼兒園的時候本來對鋼琴有很濃厚的興趣,很喜歡彈鋼琴,她媽媽很高興,就送她去輔導班學習,剛開始她學得很開心,但是后來每次一提到鋼琴,她就大哭,原來她上輔導班的老師告訴她媽媽,說她很有天賦,好好學習的話將來可以成為鋼琴家,于是他媽媽開始每天都逼著她彈琴,以前不管她彈什么都會夸她,可是現(xiàn)在對她要求很高,她怎么彈她媽媽都不滿意,甚至要求她一遍又一遍地彈,不許她休息,有時候一彈就是一整天。就算是一個成年人,天天吃一樣的飯菜都會覺得“厭”,何況是孩子?每天都重復,毫無新意地練習,孩子怎么會快樂呢?你讓他如何體會彈琴跳舞的樂趣呢?就是這樣在她媽媽的嚴格要求下重復機械式地彈,她對鋼琴產(chǎn)生了厭惡的感情,不再喜歡彈鋼琴,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學得更差了。家長應該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孩子學習的求知欲,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尤其是幼兒期,游戲應該成為主要的活動方式。在玩中學,才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家長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要求孩子練習,比如說設置一些與彈琴有關的游戲,或者和孩子比一比誰彈得快等這樣一些方式,不僅可以達到讓孩子練琴的效果,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虎媽式教育在孩子的反叛心理方面存在的隱患。反叛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露型的,一種是內(nèi)隱型的?;尩男∨畠海蛯儆诘谝环N外露型的反叛。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對父母的強制性教育方式很反感,并以行動和語言做出反抗,這樣很容易出現(xiàn)父母和子女吵架的現(xiàn)象,對于家庭的和睦氛圍勢必造成影響,甚至使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變得疏遠。在這一點上我深有體會,因為我的姐姐和媽媽就是這種情況。小時候在舞蹈學習問題上她們有過很多的爭執(zhí),導致到現(xiàn)在關系都不是特別的親密,姐姐有什么事情都只會跟我說,跟父母很少溝通,夾在她們之間做“傳聲筒”的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對當初行為的后悔。第二種反叛其實是叛逆心理在作怪,很多同學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明明正準備學習,突然聽到父母的指責:“你怎么還不去學習?”或者是命令:“你,快點去學習了!”產(chǎn)生一種叛逆的想法:“我就偏偏不去啊?!毙睦韺W研究顯示,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想法是基于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不信任所產(chǎn)生的失望感。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反叛心理可能會更加強烈,在這些情況下,虎媽式教育無疑會起到反效果。
有人很贊成虎媽的教育方式,因為她的鋼琴學習因為缺乏毅力半途而廢了,如果他的媽媽也像虎媽這樣的話,她現(xiàn)在也可以學得很好。其實,以前我也一直覺得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教育太過于民主,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美術,在我自己的強烈要求下他們給我請了一個老師,但是從來沒有強制要求我練習,一直都是以自愿學習為主的。到初中的時候我覺得學業(yè)更重要,想放棄,他們也由著我放棄,并沒有反對。我經(jīng)常想如果當時他們能逼一逼我的話,可能我現(xiàn)在的繪畫水平會很高,會不會我現(xiàn)在是個畫家了呢?而上了大學后,由于專業(yè)原因,我要上很多的技能課,如美術、手工、鋼琴、舞蹈、聲樂等。在美術課上,有基礎的我就嘗到甜頭了,但是音樂課就特別傷腦筋,于是每次和他們打電話的時候我都會抱怨:“小時候你們?yōu)槭裁床蛔屛胰W音樂啊,這樣我現(xiàn)在就不會這么慘了,不會每學期都因為這些科目拖后腿??!”爸媽的話卻讓我一下子無言以對:“小時候問你,你說你不喜歡音樂,只喜歡美術啊,你不喜歡難道可以逼你學嗎,逼了也沒用啊?!笔前?,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不學,靠別人逼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學習要靠父母來“逼”才能學成的話,這算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呢?人的一生中要學的東西很多,活到老學到老,但是父母不可能陪你一輩子,如果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能學成的話,那么當父母不在的時候,我們找誰來逼我們呢,是不是就什么也學不成了呢?
虎媽式教育的這種強制性使得孩子長期在父母的管制下按部就班,服從安排地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依賴性,一旦脫離父母,就變得無所適從。我小時候有個好朋友,她媽媽對她的教育與虎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高考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人大,但是上了大學后,由于一下子擺脫媽媽的督促和管制,一直存在的厭倦心理和逆反心理使她開始放任自己玩樂享受以彌補以前失去的一切,就像習慣束縛的小鳥突然被放生一樣不知所措,成績也一落千丈?,F(xiàn)在,我很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從小對我的民主教育,雖然我并不優(yōu)秀,但最起碼我懂得自律,自覺學習。從小到大的自主選擇鍛煉了我的自律能力,因為我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強迫我,所以我必須從小就學會自我管制,自我約束?,F(xiàn)在我上了大學,不在爸爸媽媽身邊生活,我也能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懂得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用爸爸媽媽為我擔心。而且正是因為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一直都非常親密,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
虎媽式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由于習慣性地依賴父母的管制,一旦脫離父母的管制,就有可能產(chǎn)生失去方向的問題。這樣的孩子即使在父母的幫助下考上好大學,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因為大學只是人生的另一個開始,人生的路還很長,我們終究要學會自己走,離開父母獨立地進入社會。
1.家庭教育是雙向的。我們一直都強調(diào)家長怎么做怎么教育,但是我覺得作為家庭教育的直接對象,孩子的性格、對教育的態(tài)度也是不容忽視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家長與孩子在共同作用、共同體諒和了解中得以發(fā)展的。
某節(jié)課上,有同學以劉靜同學為例子,說了他們家的民主教育。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她父母對她的所謂的民主,是利用其自覺性的一種巧妙的“嚴格”教育,是一種欲擒故縱的高明的教育方式。讓她自己選擇、自己決定,就是逼迫她自己對自己負責的一種方式,就是讓她學會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很多同學、老師可能覺得她有點懶散,說直白點是有點不思進取,但是我想說的是,你們了解她多少?我并不是和她最親密的人,我們也很少交流,但是我看到她身上很多優(yōu)點,我覺得其他人對她的看法太表面化了。當你沒有真正地走近一個人,走進她的心理世界,走進她的生活時,請不要用自己的雙眼看到的一些小事來判斷她,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的內(nèi)心有多強大,不知道她內(nèi)心有著怎樣的追求,有怎么樣的宏偉大志,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天天都把理想掛在嘴邊的。我并不是憑空說這些話的,我們班有輔修其他課程的只有三個人,我,曹倩還有就是劉靜。這樣一個大家眼中“懶散”的人,又沒有父母他人的逼迫,她為什么要報這種不是強制性的課程,何必自找“苦”吃呢?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學校辯論隊的成員,我也是最近無意中觀看了一次辯論隊的比賽才發(fā)現(xiàn)的,三年來我第一次知道我們班有這么有才華的人,看到她在辯論中滔滔不絕的言辭,絕妙的臨場反應,富有氣場的臺風,我真心覺得她很了不起,試問沒有周全準備,沒有做好事前資料收集的人怎么在上面滔滔不絕地列觀點,講論據(jù)?一個沒有經(jīng)過不斷鍛煉的人,怎么會有那么快速的臨場反應和淡定的臺風呢?也許她有她的性格弱點,但是我覺得用“懶散”來說有點過了,她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有誰知道呢?
2.家庭教育的方式應該根據(jù)孩子的性格特征做出調(diào)整。就拿我們家來做例子,我有一個親哥哥和一個親姐姐,但我的父母對我們?nèi)齻€的教育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對于我的哥哥和姐姐,父母很嚴厲,對他們經(jīng)常提出很多的要求,但是對于我卻不是這樣的,我覺得這是因為我的性格跟他們兩個太不一樣,從小我就是個好勝心特別強的人,干什么都不愿意輸給別人,不管什么事我都會自己給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標,全力以赴。就因為這樣,他們從來就不需要對我提出什么要求,我也能把事情做好: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初中時考上全市最好的重點初中,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自己起床,自己做早餐,自己上學不用父母接送。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從小學一年級直到高中三年級,每次期中期末考之前的那天晚上我都一定會發(fā)高燒,因為從小身體就比較虛弱,所以父母剛開始也沒怎么留意,后來有個老師建議父母帶我去看心理醫(yī)生,我只記得當時的醫(yī)生說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了導致的發(fā)燒。高中的時候我只考上了全市排名第三的學校,其實我一直都不敢跟父母說,在我拿到成績單的那個暑假,我無數(shù)次想過自殺,如果不是當時父母的理解、開導和鼓勵,我可能早就撐不下去了??赡苁菑哪莻€時候開始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太好勝了,太介意勝敗得失了,平常心對我來講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有時候我經(jīng)常在想我是在給自己壓力,同時是不是也在給我的父母壓力呢?我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那他們是不是更難受呢?所以漸漸地我學會了掩飾這種情感,故意裝作什么都不在乎,無所謂的樣子。然而他們畢竟是我的父母,我的這種小把戲卻瞞不了他們。我不知道我的父母這種對我們?nèi)齻€區(qū)別對待的教育方式究竟是不是成功的,但是我確定如果我的哥哥姐姐沒有他們那么嚴厲的教育,他們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好好地畢業(yè),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我,如果也接受那么嚴厲的教育,現(xiàn)在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個性、品格的培養(yǎng),而不是對知識、技能的簡單粗暴的逼迫。與其逼迫孩子學習某方面的知識,還不如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要來得更實際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