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林
(安陽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安陽 455112)
近來畫畫,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南朝謝赫為什么在“六法論”中將“氣韻生動”這一標準排在第一位。畫畫實際上是在畫“氣韻”,對象并不重要,它只是一個載體。
何為氣韻?氣韻一詞有代表性的提出,一是南朝謝赫,二是同時代的蕭子顯。兩人分別論述如下:
“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摹寫是也?!保ㄖx赫《古畫品錄》)
“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毫,游心內(nèi)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保ㄊ捵语@《南齊書·文學傳論》)
這兩論一說繪畫,一說文學,后來者對二人所談氣韻的意義也有闡述,較有代表性的有:
“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保ㄌ茝垙┻h《歷代名畫論·論畫六法》)
“文章以氣韻為主,氣韻不足,雖有辭藻,要非佳作?!保ㄋ侮惿啤稈惺略捝稀芬唬?/p>
這兩說,一是針對空能“形似”的不足,一是針對徒有“辭藻”的不足,不足之處都在于有外表而無內(nèi)里,這內(nèi)里所無的就是“氣韻”,也就是內(nèi)在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
為什么我要說氣韻是作品的精神狀態(tài)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氣韻一詞的構成詞義:“氣”這一詞的使用范圍有云氣等氣體的統(tǒng)稱、節(jié)氣、氣味等自然現(xiàn)象、哲學概念(元氣等)、文學評論術語(才氣、氣質(zhì)及由此形成的作品風格)、志氣、意氣等表達人的精神世界的術語、風尚(風氣)、氣數(shù)(命運)、呼吸(氣息)、氣勢等。而氣韻當界定于氣勢,即《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zhàn)》之“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氣”,亦即成語“垂頭喪氣”的“氣”,它指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可以泛指一切物的精神狀態(tài)。
如此,“韻”字的意義便應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之“韻”——對此,盧文弨補注云:“了非向韻,言絕非向來之體韻也?!笨梢姟绊崱弊挚芍敢环N精神狀態(tài)而言。如果果真這樣,似乎就可以這么說,“氣韻”,便也是后來興起的概念——“神態(tài)”,氣韻生動就是“神態(tài)生動”。然而,六法提出的時代,和神態(tài)意義相近的詞如:神氣、神情、神韻、神采、神色等,已經(jīng)流播使用,為什么謝赫不從中篩選其一,而偏用“氣韻”換言代說“神態(tài)”呢?很簡單,當時使用上例詞匯的范圍界定,大多指向是人,而作為六法,既然是涵蓋一切所畫物的原則和方法,就必須避開套用形容人的習慣詞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于是他(或他們)便選與“神態(tài)”意義相鄰,且指向略顯含糊的“氣韻”而用之。
當人面對人類和自然萬物時,感受到自然宇宙生命的活潑、真實,并賦予大自然活潑、真實的情感特質(zhì),所謂“登山觀海,情滿意溢”。南朝畫家王微在《敘畫》這篇著名的山水畫論中說山水有情,“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意即仰觀秋云,臨風而立,人與大自然的感情相互印證,在人與物的交流互感中體會一種無言之美,這種美便是氣韻。
謝赫又進一步對氣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便是“氣韻生動”的“生動”。
謝赫所謂“氣韻生動”的“生動”,顯然是用來指氣韻應該呈現(xiàn)之狀況的,它和六法的“應物象形”句法結構完全一致。如果我們理解“應物”的程度應“象形”,那么就該理解“氣韻”的程度是“生動”。另外,六法的二、四、五、六所敘述內(nèi)在動因也與一、三相似,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更換了表面的語序主賓而已——如“骨法用筆”乃用筆要講骨法;“隨類賦彩”乃賦彩要講隨類;“經(jīng)營位置”乃位置要講經(jīng)營;“傳移摹寫”乃摹寫要講傳移,等等?!皻忭嵣鷦印本椭v出了“氣韻”的程度應講“生動”,就是指畫中萬物的神態(tài)要能夠達到活生而靈動的程度。
我們現(xiàn)在很難看到謝赫總結六法時代的紙本或絹本繪畫了,但仍能看到六法之一 “氣韻生動”在那個時代的式樣——今天有幸看到晉南北朝若干墓室壁畫、畫像磚石,那上邊勾畫草木及人物衣飾等用線都是順動勢而設的,而且畫面上一些同類物體的形狀及勾畫形狀的線條,大致上是有變化之重復的。勾畫草木和衣飾的線條,順動勢強調(diào)而呈現(xiàn)的飄動狀態(tài),正是它們應該具有的一種神態(tài),而勾畫形狀的線條有變化之重復及同類物體形狀間有變化之重復,也是它們應具有的一種神態(tài)。上述草木或衣飾隨風飄揚之態(tài),讓其同類物體形狀及勾畫線條在變化中重復,就是謝赫時代畫家讓所畫物象神態(tài)生動的具體方法。同時,變化和重復這兩種方法的交匯使用是謝赫時代畫家讓所畫物象神態(tài)生動的方法。謝赫總結六法之一的“氣韻生動”,就是建立在這些繪畫方法普遍使用的基礎之上的。
中國詩歌、音樂、書法、雕塑、舞蹈甚至篆刻、戲劇表演皆講究氣韻,如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凡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也?!?/p>
當代學者劉承華先生在其《中國音樂的神韻》一書中指出:“氣韻”是中國藝術最高之美,相對于“意境”,它是更加貼近中國藝術美學特征的審美范疇。即是說“意境”,還不能作為中國藝術的最高審美范疇,因為它只是對中國藝術魅力的一種狀態(tài)描述,而不是對其審美特質(zhì)的揭示。中國古琴的音跡是拋物線形的,這種拋物線形的音跡不同于西方音樂的鏈條形,鏈條形音跡可以用形式邏輯加以分析、解剖,而拋物線形音跡卻不可分析、解剖,其運行軌跡牽引著你去追尋、去探究、去捕捉,但又總是捕捉不到,若有若無,若即若離。捕捉不到,但又并非一無所獲,正是在這種追尋、探究和捕捉中獲得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
劉承華先生關于古琴音跡的論述使我們想到了中國書畫的“線條”?!熬€條”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但是線條里有“氣”有“韻”,線條運行過程中的方圓粗細、濃淡燥濕、轉折頓挫、中鋒側鋒等講究都暗含“陰陽”互補之道,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線條”對應于水墨畫中的“筆”(用筆),但從廣義上講,以毛筆或其他工具運墨、用墨時,還是構成“線條”,因為一塊塊的“墨”聯(lián)袂在一起就是朦朧起伏的線條,因此“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線條如同音樂中的拋物線形音跡一樣本身就有“韻”——通向玄遠。同時這種以水墨構成的線條本身在色相表現(xiàn)上又頗具 “氣韻”——通過用筆的各種講究,再加上中國畫堅持以水墨畫為正宗,以墨的色相示玄遠、深微,更突出了中國畫注重“氣韻”的特點。
古人認為“氣韻”難求,有發(fā)于墨者,有發(fā)于筆者,有發(fā)于意者,有發(fā)于無意者。發(fā)于墨,即在輪廓中點染渲暈;發(fā)于筆,干筆皴檫,力透而光自??;發(fā)于意,我欲如是而如是,疏密多寡,濃淡干濕,各得其當;發(fā)于無意,凝神注想,流盼運腕,不意為是,而忽然如是。雖然這兒“氣韻生動”效果的取得有難易程度上的區(qū)別,但它實在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都不得馬虎、草率,因為從“氣韻”兼舉所對應的東方式的宇宙創(chuàng)化論的立場上來看,“六法”、“六要”,甚至更多的新生的表現(xiàn)手法本身都必須遵循“氣韻”兼到的創(chuàng)造原則。按照石濤的“一畫”理論,“一畫落紙,眾畫隨之”??墒侨绻耙划嬄浼垺保虚g在用筆、用墨、物象、布局、題款、用章任何一方面,一個局部出了問題,都會破壞整幅作品的“氣韻生動”的格局。因此,藝術是追求完美的工程,一筆不到,筆筆皆不到,則無可救藥。
歷史上有許多到達“氣韻生動”至高境界的大師,在人物畫方面有南宋畫家梁楷,其畫風革簡、筆意生動。梁楷繼承了五代宋初畫家石恪的畫法,又自出新意,構圖簡明有力,用筆簡練粗放。其《太白行吟圖》體現(xiàn)了他的簡筆風格。畫家將畫面元素簡化到了極致,僅僅依靠寥寥數(shù)筆塑造出對象的體積感,無論從線條到整體形象,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氣韻生動”的美學原則。
國畫山水無論表現(xiàn)南方山水的秀麗雅致還是北方山水的雄渾粗獷,雖然表現(xiàn)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把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作為繪畫的追求目標,采用不同筆墨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東方特色的山水文化。山水畫中筆上論“氣”,墨上論“韻”。通過水與墨的巧妙配合,以及通過和筆法的結合,形成潑墨,破墨,積墨等不同的運墨變化,山水畫中的墨又分五色,用墨直接影響“氣韻生動”。其實筆與墨是分不開的,就好像氣與韻分不開一樣,氣韻是個整體概念,“氣韻生動”在山水畫中的體現(xiàn)就是要求筆與墨要完美結合。在山水畫中談到“氣”時,多以“氣勢”一詞代替“氣韻”。山水畫中不同形態(tài)的點線體現(xiàn)了山石不同的氣勢,比如說折帶皴、斧劈皴、云頭皴、米點皴等。這些點線的組合所形成的不同皴法就是為了表現(xiàn)山、石、樹木、云、水等大自然中不同物體的“氣”而產(chǎn)生的。體會到點線的意蘊,就能更好地發(fā)揮山水畫中點線的抒情功能。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春雪》中縱橫交錯的點線組合,讓作品中的山體充滿自然的剛性。
花鳥畫是中國畫中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對象最豐富的畫科,也是用色較豐富的畫科,除了在用筆上注重“氣韻生動”外,在用色上也要注意這一點?;B畫用色要講究對比,更要講究和諧統(tǒng)一,一幅色彩豐富且具有生氣的作品,一定要有主色統(tǒng)率全局,并配以輔色以求其變化。色塊的選擇,各自相對的形勢,在構圖中的位置,面積的大小及對比關系,都是決定色彩是否和諧的因素。中國畫要求色彩在平衡協(xié)調(diào)中產(chǎn)生活氣,達到自然高妙,才可“氣韻生動”。
綜上所述,氣韻是作者將所有繪畫元素綜合到一起,融入自己的觀念,所呈現(xiàn)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當然它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當代畫家應該在充分認知“氣韻”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首先從培育主體的“氣韻”開始,在個人文化修養(yǎng)上下一番工夫。其次要勤于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力求創(chuàng)作出“氣韻生動”的好作品。
[1] 美術之友.宇宙精神完美的藝術呈現(xiàn),2002.05.
[2] 美術大鑒.氣韻的生動——讀孫大江的新文人花鳥畫,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