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南京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目前實施語言推廣且影響較大的主要國家有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它們都有專職的推廣機構,有些國家的推廣機構(組織)還不止一個。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英國的“英國文化委員會”,法國的“法語聯(lián)盟”、“法國文化中心”,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日本的“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美國的“英語項目辦公室”、“對外英語教師協(xié)會”,俄羅斯的“國際俄羅斯語言和文學教師協(xié)會”、“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韓國的“國際教育振興院”,等等。
下面我們就以英、法、德等國為例,著重考察這幾個強勢語言國家的語言國際推廣的目的,以便為漢語國際推廣提供借鑒。
英國是最早意識到推廣語言重要性的國家之一,概括起來說,其推廣英語的宗旨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在其早期階段如18、19世紀,英語推廣與英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相一致,如旨在打壓殖民地語言,把英語作為精英語言并把英語作為“教化土著”的工具等[1]。二戰(zhàn)后為第二階段,但事實上,即便二戰(zhàn)以后,英國的海外英語推廣的目標仍然是直接訴諸自身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外交利益的。如上個世紀50年代起草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著名的《海外情報服務機構調查獨立委員會報告》就確立了如下目標(該目標也是以英語推廣為主要工作的英國文化委員會的主要工作目標):(一)支援本國的外交政策;(二)維護并加強英聯(lián)邦和英帝國;(三)促進本國貿易并保護英國在海外的投資[2]。
該報告甚至明確指出:如果相關機構“沒有為英國創(chuàng)造某些最終的政治或商業(yè)利益,就意味著浪費了如此多的公眾金錢”[3]。
當然,今天,英國文化委員會公開宣稱的主要目標已經(jīng)有所改變,它把目標定位為“文化外交”,即促進世界各國對英國文化的把握和理解;事實上,這也成了當今各國語言推廣項目公開宣稱的主要宗旨。
這種文化性目標具體說就是三條:(一)在海外人民中間建立對于英國的創(chuàng)造性和科學革新的賞識,加強他們接觸英國文化多樣性的工作;(二)增強對來自英國的學習機會的范圍和質量的國際認可,促進英語學習,并且加強英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教育合作;(三)增強對英國的民主價值觀念和各項進步事業(yè)的意識,與其他國家一道工作以加強良好的政府管理和各項人權[4]。
這里除了強調事務性的教學質量管理和教育合作交流事項以外,主要的工作重心顯然已轉移到促進文化了解和推廣文化成就方面。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亦可以看到,這里仍然表達了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訴求,如“增強對英國的民主價值觀念和各項進步事業(yè)的意識”包括“加強良好的政府管理和各項人權”的說辭背后,就明顯透露出一種優(yōu)越的政治文化意識和使命感。
總之,縱觀英國文化委員會的推廣宗旨,從中可以看出,至少從歷史角度看,英國是把其語言推廣和政治利益、商業(yè)利益、政治文化訴求乃至外交訴求結合起來看問題的。事實上,從下面的總結可以看出,這體現(xiàn)了各國語言國際推廣的一般性利益訴求。
法國的語言國際推廣工作同樣開展得很早,若從“法語聯(lián)盟”算起,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與英國不太相同,法語的國際推廣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從一開始就更加強調思想文化等的傳播,如“法語聯(lián)盟”的宗旨就是通過傳播法語“擴大法國思想和法國精神的影響尤其是團結生活在海外的法國人和熱愛法國的外國友人,使他們繼續(xù)保持或發(fā)揚對法國語言及思想的熱愛”。[5]其實,這種“文化”推廣意識和法國歷史上的思想文化發(fā)源地的地位有關,其話語背后有著更豐富的“底蘊”。
17世紀以后,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法語成了繼拉丁語以后的國際交流語言,同時也成了部分歐洲如德國、俄羅斯、瑞典等宮廷乃至上流社會的語言,如當時“德國從宮廷直至市民階級的上層說的都是法語,所有‘有教養(yǎng)的人’,所有‘受人尊敬的人’說的也是法語。說法語成了上流社會的等級標志”。[6]其實就是和英語比,當時的法語也處于明顯的優(yōu)勢地位。如德國腓特烈大帝當時就認為,以英文寫作的莎士比亞的戲劇是“只有在加拿大的野蠻人那里才會有的滑稽鬧劇”[7]。這些認知顯然和當時法國思想觀念的先進、文學藝術的成就,以及生活品位的雅致等有直接關系。
戴高樂曾說:語言和文化是在全球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8]其實,正是基于法國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等“軟實力”的優(yōu)越地位,法國語言的國際推廣才更強調文化因素。
當然,今天隨著時世變遷,法國的語言文化推廣的口號已從強調“文化”變成了強調“文化多樣性”,但其推廣文化的目的仍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策略而已。
與英語的語言文化相比,今天法語的文化吸引力顯然已是斗轉星移,連咖啡館文化都受到流行的美國快餐文化的影響,更遑論其他。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間的平等對話等思想,很顯然,一方面,毋庸諱言,其中具有很強的正當性,但不可否認,另一方面明顯具有策略意味,即思考在英語的強勢語境下,如何為法語的傳播和文化推廣拓展必要的活動空間和輾轉余地,其背后推廣法國文化的宗旨是一貫的。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要單純地以為法語的傳播就不再具有其他目的。
法語聯(lián)盟給人另一深刻的印象是拒絕參與、干涉所在國的政治、宗教事務;這是其在他國能夠長期生存并實現(xiàn)目標的成功秘訣之一,并給人以啟發(fā),但如果就此認定法國不輸出政治思想就大錯特錯了。自由、平等、人權等思想恰恰是法國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其影響世界劇烈的部分,另外,即便在現(xiàn)實政治層面,如“法語國際與地區(qū)組織”的政治化傾向似乎也是顯而易見的[9]。
法語聯(lián)盟與企業(yè)的合作辦學,長期為法國的外國企業(yè)員工進行語言培訓等則更顯示出法語推廣與法國經(jīng)濟利益的依存、共生關系[10]。由此觀之,法語傳播顯現(xiàn)同樣具有文化、政治和商業(yè)目的。
德語的傳播同樣是很早的,1878年,德意志帝國統(tǒng)一不久,德國已經(jīng)具有了主要針對海外移民的德語傳播機構,并開始有了政府預算[11]。由于二戰(zhàn)后德國曾一度降低了推廣德語的熱情,但很快德國就統(tǒng)一了思想,德語推廣便得以重整旗鼓。這里最耐人尋味的是重整旗鼓后的德語推廣為自己尋找的理由,這些理由大致可以歸結如下。
(一)有需求。每年有1600—1700萬人主動學德語,德國政府有義務給予支持;(二)認為語言不但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學習德語同時意味著認識德國和德國人及他們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狀,從而可以“展現(xiàn)一個豐富多彩的德國”;(三)認為基于政治和經(jīng)濟形勢,有必要實施積極主動的語言政策。因為在德國每三個工作崗位就有一個依賴出口,所以德國人認為,會德語和了解德國就意味著更容易成為德國的生意伙伴,會德語的決策層同樣更容易對話、合作;(四)滾雪球效應,即德語推廣導致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的收益會越滾越大,他們的榜樣就是法語推廣政策和效果;(五)有利于外交。德語的輸出有利于德語成為僅次于英語的國際通行語言,從而實現(xiàn)其外交價值。[12]
很顯然,“需求”說當然是一種外部的客觀描述,但無論是第二條理由、第三條理由還是第五條理由,都著眼于文化、政治、經(jīng)濟和外交收益,而第四條則是欲將收益最大化而已。
這和英法的語言推廣目的和理由驚人的相似,由此可見,語言推廣就其目的、理由等來說的確是有其共性的。
其他如美國、西班牙、日本等語言推廣同樣或多或少擁有類似理由,如美國就明確“將英語推廣與傳播美國價值觀、工作和生活方式聯(lián)系起來”[13],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其“英語學者項目”的推廣目的就是要促進所在國的民主建設;西班牙推廣西班牙語的目的同樣直接表示是傳播西班牙文化;日本的目的亦明確標榜為“通過綜合并有效的開展國際文化交流事業(yè),加深各國對日本的了解,增進國際相互理解”,等等。
以上我們簡單地梳理了世界上幾種強勢語言推廣背后的宗旨、理由等。從簡單的梳理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由于歷史沿革的差別和當下地位的不同,相關國家推廣語言的宗旨、理由等側重點或有不同,有的非常強勢地全面訴諸自身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利益收益,包括生活方式的推廣;有的避免直接表達強權意志,干涉政治;有的則強調傳遞自我信息、文明對話,等等。但不管怎么說,我們看到,一種語言國際推廣背后總有特定的目的,總有收益預期,這是毋庸置疑的。具體而言,也就是說,一種語言推廣必須兌現(xiàn)政治、文化、經(jīng)濟,包括外交收益,如果這些價值無法兌現(xiàn),相關的推廣就一定是失敗的。目前我們國家也開始著手語言推廣工作,但關于推廣的宗旨、收益問題卻仍有爭議,希望通過對以上國家語言國際推廣宗旨的簡單匯總、梳理,為我們思考相關問題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1][2][3][4][5][9][10][11][12][13] 張西平等編.世界主要國家語言推廣政策概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8,21,21,33,119,103,118,156,157,59.
[6][7]諾貝特·埃利亞斯.王佩莉譯著.文明的進程.三聯(lián)書店,1998:71,73.
[8]轉引自張西平等編.世界主要國家語言推廣政策概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