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騁
(上海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444)
當今語言學理論研究非常關注語言系統的義形關系,許多理論模式用語義論元結構理論來表述小句的語義,并認為論元結構由動詞語義映射而得。在動詞映射論的指導下,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Levin基于語料庫的研究,將動詞歸入49大類,并列出每類動詞對應的變式。投擲類動詞為第17類動詞,她的研究結果一定程度地揭示了動詞和變式之間的對應關系。盡管如此,她的分類仍存在欠妥之處。如:kick,knock,shove等詞,我認為,其不能算做投擲類事件,將在本文中加以分析闡述,并提出合理的劃分方法。
本文從認知角度出發(fā),以投擲類小句的變式為例,探索小句變式和典型投擲類事件之間的連通關系,發(fā)掘動詞語義和小句變式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概念語義和感知運動之間的連通關系。連通簡單小句和感知運動系統的概念語義單位,在語言系統模式中叫做事件(event)。投擲(throw)類涉及的動詞都表示投擲者手握投擲物,通過加速度后,松開投擲物,使其借慣性之力向一定方向移動。這樣的表述自然不受具體語言的限制,并能夠連通感知運動系統,動詞小句語法隱喻在詞匯語法層面體現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程琪龍,2006)。
語言是客觀世界通過人的思維在大腦中的反應,語言可以記錄客觀事物,是人類思維的載體。隨著新事物、新觀念和新思想的出現,為了表達和思維的需要,人們會利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對這些新生事物進行概念化、范疇化、語符化,從而產生新的表達式(劉玉梅,2010:10)。然而,在已有的語言符號的基礎上新創(chuàng)的語言單位并非任意而且無理據,它們會受到已有的表達形式的多方面的監(jiān)控和壓制。
投擲(throw)類涉及的動詞都表示投擲者手握投擲物,通過加速度后,松開投擲物,使其借慣性之力向一定方向移動。
投擲類事件的三個參與者及空間變化關系
典型例句:
(1)She tossed the ball.
(2)She tossed the ball at Jim.
“toss”為典型的投擲類動詞,其含義為“投、拋、擲”,在該事件中,使役者發(fā)出動作,涉及“動作者致使另一個實體(簡稱客體)變化位置”。投擲動作者施力于客體,并致使客體改變位置。動作者如何施力于客體,客體又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改變位置,是通過投擲球,客體被投擲球這一過程實現的。
Jim threw the ball into the window.【終位】
投擲類動詞語義特征
投擲客體離開動作者控制后,移動到終位就有一個明顯軌跡,客體移動軌跡自然沒有控制者相伴。因此,兩類動詞含[軌跡]語義特征(程琪龍)。動詞和變式之間存在一定連通關系,這種連通關系主要是語義的。動詞和句式連通關系的研究,主要是發(fā)掘動詞和變式之間相似或連貫的語義,并對這些語義做出簡潔的形式表述。出現在使移小句的最理想動詞自然是直接表達使移動作的動詞。
小句的“義”是指生成和理解過程中所激活的概念結構,而小句的概念結構是一個多維網絡,其形式可以表述為概念框架。本文著眼于“客體”的概念差異所引起的小句的語義差異。小句以客體,即投擲物的不同來標示。而投擲物除了具體物質以外,還可以是身份、信息、動作或者事件。但是,由于投擲的不同,小句的概念語義也相應地發(fā)生變化,主要表現在概念角色的不同重合上。這種語義差異由小句的概念框架來表述。本文以和投擲類動詞相關的小句的概念框架為基礎,將動詞和小句的主要變體形式聯系起來。研究發(fā)現,以往大部分分析中所認為的小句的特殊情況,其語義都與小句的基本義相關,該語義表述為一個含“終屬”的致使概念結構。
事件(event)是情狀(state of affairs)的一部分。 放置事件的概念內容為其心理圖式,物質表現為神經集(即神經通路的局部網絡),它連通感知運動系統和語言表達系統(程琪龍、喬玉巧,2010)。
在投擲類事件中,將三個參與者分別表述為“使動者”、“對象客體”和“終位”。例如:Jim threw the ball into the net.
使動者 對象客體 終位
實際外部事件多種多樣,可具體內化成各概念語義成分,但它們都含以上三個參與者。連通感知運動和語言表達的投擲事件圖式必須包含 “使動者”、“對象客體”、“終位”三個參與者及三個時空變化關系:(1)使動者的“抓控”動作;(2)對象客體的“移動”;(3)放棄控制對象客體,使之處于終位。
在連通語言的概念化中,投擲事件的概念語義突出步驟(3),其次是步驟(2),而步驟(1)則弱化了。 此過程的概念語義可以用如下投擲事件概念框架表述:
投擲事件概念框架含兩個概念結構:動作概念結構和致使概念結構。其中動作概念結構的動作者和致使結構的致使者重合為“使動者”,動作對象和致使客體重合為“對象客體”。此投擲事件框架表述了該事件與感知運動連通的概念框架。認知操作過程中,所有的小句都半激活事件框架的共享部分,并可連通感知系統(如視覺系統),參與理解所感知的事件,也可連通運動系統,實施投擲動作并促使這一過程發(fā)生。
投擲類事件的形式:
終位式:Bash Beach Bash in the Park.
He throw the ball in the bucket(carnival game).
終向位式:Mac users cast it into outer darkness.
材料式:He tossed the wall with the ball.
這三個變式有相同的語法結構:“名—動—名—介”,但它們的介詞短語中的介詞不同,不同的介詞表達不同的概念語義。這些不同變式的特異性概念語義是上述概括性事件框架的細化。投擲事件框架的參與者包括使動者、對象客體和終位,放置過程涵蓋抓控、移動和棄控。以上變式的概念內容中可以凸顯對象客體及終位。另外,終位式的in介詞短語顯性表達終位,但弱化了移動過程。材料式的with介詞短語弱化表達移動的對象客體(“材料”)。
投擲事件除了凸顯對象客體外,還可以凸顯終位客體。凸顯對象客體的方位變化則由客體的“終位”或“終向位”來表達。當對象客體抵達終位后,作為終位的標志實體和對象客體之間的關系也可能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可以是客體和終位之間方位關系的變化,也可能是終位實體本身受影響而產生的變化。在認知操作過程中,不同變式的概念內容表述為相同細化投擲事件框架的不同激活。
將事件框架視為處理各種信號的系統,將激活過程視為系統處理相關信號的過程(程琪龍)。
在Levin對投擲類動詞的分類中,我發(fā)現,以上典型性的動詞是包含其中的。 如“toss,throw,sling,smash”等,在認知的過程中,這類表示“投、拋、丟擲”,投擲動作者施力于客體,并致使客體改變位置,這是投擲的過程。使動者通過移動對象客體,如通過對球、石頭的移動到終位,使客體感知到這一事件。
而另外的一些動詞,如hit,kick,knock,shove,可理解為擊打、敲擊。
在認知過程中,這類過程是通過動作者,擊、打對象客體,從而將該動作施與客體。期間,對象客體的位置可能隨著使動者發(fā)生改變:
Stefen kicked the ball into the net.
使動者 對象客體 終位
Minos knocked him with a stone.(材料式)
Could an Asteroid Impact Knock the Moon into the Earth?
Don’t kick the ball to others.
“shove”在辭典里的解釋為strike with an axe;cut down.
這種擊打類的過程與投擲類是不相同的,不僅表現為客體的受施方式不同,在對象客體到達終位時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盡管其也能用終位式、終向位式、材料式來表示,但是相差甚遠。
因此,我認為,Levin在劃分此類動詞時過于粗糙,投擲類動詞應該進一步詳細劃分。 Hit,kick,knock,shove,tap, 應屬于hit verbs,不能算做投擲類動詞。讓我們再看一下此類動詞小句:
*Dolly knocked the ball.
*The ball knocked.
顯然,作為投擲類是不合理的,小句的意思也是不成立的。“ball如果用knock就體現不出投擲的意思。作為方位變式,它的概念過程必須含致使概念結構,所不同的是和致使概念結構的動作概念結構不是投擲動作結構,和客體重合的參與者不是動作對象,而是動作伴隨者。因此,應屬于擊打類的結構。我認為此部分劃分有待完善。
投擲事件概念框架能表達出投擲的經驗過程。所謂概括性概念內容就是各變式共享的概念內容,各變式可以連通相同的感知運動經驗知識。借助投擲事件框架的變式理論表述形式,并基于詞典提供的動詞語義及母語者的概念語義,并通過網絡信息的整合,本文探究了投擲類動詞的分類,找出了Levin分類上的粗糙不足。當然,有些動詞的歸類沒有明確的語義動因或語符關系動因,對這些準入條件模糊的動詞,還需要進一步探究。我發(fā)現,歸類明確的動詞,其語義和變式語義的相容性也較明確。在語言系統發(fā)展過程中,歸類明確的動詞可能是其他不明確動詞的延伸基礎。本文主要在認知研究的范式下探討英語小句,尤其關注語言系統的認知操作。本文試圖從認知的角度對投擲現象進行闡述,找出levin分類的不足,并做進一步劃分。當然,由于連通過程的不同,有些動詞類的劃分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究討論,我會進一步研究,爭取做到規(guī)范的劃分。
[1]B.Levin,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2]Algeo John,1991,Fifty Years Among the New Wor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3]程琪龍.概念框架和認知.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Cheng Qilong,Conceptual Frames and Cogn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4]朱永生.英語中的語法隱喻現象[J].外國語,1994,(1).
[5]程琪龍,梅文勝.使移事件及其小句.外語學刊,2008,(3):82-88.
[6]程琪龍,喬玉巧.放置事件及其變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