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江蘇省泗洪育才實驗學校,江蘇 泗洪 223900)
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沖擊下,我國語文高考、中考等關鍵性考試出現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不僅在考試形式、題型上有了創(chuàng)新,在命題思想、檢測指向等方面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價值觀念,在評價上閃耀出“新課標”蘊涵的人文火花,考試內容逐步貼近學生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走進學生情感世界,鼓勵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fā)展。這些新變化理應得到人們的認同。然而,恰恰對這個教育上最敏感的問題——考試,仍有一些語文教師卻表現出麻木不仁、醉迷不醒,他們在語文教學中仍然抱定應試教育的看家本領,簡單地采用“題海戰(zhàn)術”,運用“灌輸”、“填鴨”等方法霸占學生的思維空間。為考試而熬得面黃肌瘦的學生極度不適應當今考試的新變化:書本上現成的東西好像沒考多少,書本上沒有的內容卻頻頻出現,讓學生在那些本來與自己生活實際更接近的問題面前卻表現出一片恐慌、無所適從。原因是老師并沒有教會他們靈活地運用“萬能鑰匙”。于是學生們驚叫:“課堂上學語文沒有多大的用處!”一些語文教師便指責出卷人“脫離實際”、“脫離書本”,是“坐在地面攬月亮”。有人感嘆:以前搞“應試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學,教學“有本可依”,容易操作,容易取得“成果”;而現在搞素質教育,搞課程改革,在光彩四射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輝映下,大家反而難以調適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以前的“應試能手”現在變得手足無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將考試沒考好的原因直接歸咎于素質教育。
這種狀況凸顯出如今語文教學實踐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與考試指向發(fā)生“錯位”。出現“錯位”的原因是:(1)語文考試的改革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現代化考試應當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與語文教學改革在價值追求上保持目標一致。現代化考試內容的選定應當堅持兩個“有利于”的原則:一是有利于考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二是注重點燃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有利于考查學生個性化語文素質狀況。這種理想的考試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個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在行為上不斷調適的過程。考試改革的發(fā)展過程與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過程必須步調一致。而“步調一致”又是“考教分離”考試機制順利運行的一個大難題?!板e位”現象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現代化考試任重道遠。(2)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個提升的過程。語文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的持續(xù)性過程,新課程改革疏通了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主渠道,給廣大師生搭建了編織教育理想之夢的彩色舞臺。但是,在實踐層面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難以形成明顯的分水嶺,我們不可能將素質教育“催化速成”。新世紀的語文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但新世紀的語文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內成為真正的素質教育。因此,從語文教學改革的角度講,按照“新課標”要求,實現素質教育理想,仍然要付出探索、創(chuàng)新和冒險的艱辛?!板e位”現象也昭示出語文教學實踐中亟待更新的許多觀念和行為。(3)語文教學與考試之間的“磨合”更需要有一個對接、適應的過程?!皯嚱逃敝鲝埥虒W為考試服務,教師教、學生學,都是一心為了考試。考試考出好成績,學生就可以“脫胎換骨”成為“上等人”;考試打了敗仗,學生就被冷落,被視為“廢物”。而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我們則是站在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審視語文教學和考試的關系問題:語文教學不是為了考試,相反考試則要為語文教學的健康發(fā)展起到正確的引導和有力的促進作用;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考試則要為教學實現這個目的排除干擾,推動教學順利運行。語文教學和考試要攜手實現共同的目標,兩方面都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圍繞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宗旨,“教”“考”對接,共同繪就語文素質教育的理想藍圖。雙方“磨合”好了,實現了價值觀念的“認同”和行為的“合一”,那么兩者的“錯位”現象就自然消失。而這仍然需要一個逐步“磨合”的漫長過程。
為了有效消除語文教學與考試之間的“錯位”,我們必須遵循語文教學與現代化考試之間互動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促進兩者之間的“磨合”:
一、更新觀念,明確共同目標。理論上講,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對付考試,而是為了提升國民的語文素質;但是,我們在短期內還不能完全消除教育的功利色彩,不少教師和家長教育培養(yǎng)的現實目的是通過考試實現學生 (孩子)人生價值的提升。這就是長久以來,人人都在罵考試但考試制度卻始終像鐵爪般牢牢抓住人心的主觀原因。語文教學要順利發(fā)展下去,必須消除語文教學與階段性、終結性考試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朝向素質教育調適它們的發(fā)展方向,培育兩者互動運行、和諧發(fā)展的良好機緣。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素質。教學的功能是引導和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考試則是為了檢測教學成果并對教學發(fā)揮一定的引導和促動作用。目前,語文教育要從教學和考試兩方面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和吸納,促進新思想、新觀念盡快轉化為新行為。
二、理順關系,教考聯(lián)手互動。同其他學科一樣,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運行狀況是:教學是過程性的,考試是環(huán)節(jié)性的;教學是顯性的(運行好壞一覽無余),考試是隱性的(它本身的缺陷不大容易被人們發(fā)覺,卻常常強烈地折射出教學行為的不足);教學追求的標準就是考試指向,教學目的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教學本身又極度地畏懼考試,害怕被考試揭了“瘡疤”,考試似乎只是為了將各校的教學評分出三、六、九等,似乎只是為了將教學的短處昭示給世人罵。所以,教學和考試很難“攜手共進”。而素質教育恰恰要反傳統(tǒng)地將語文教學與考試兩只手牽到一起:教學不是為了迎合考試,考試也不是為了考驗教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和考試的目的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都是為了營造純凈的育人空間,都要順應學生學習運行規(guī)律,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學與考試的關系是和諧發(fā)展、互動運行的。兩相比較,教學顯得更為重要,教學成為學生智能發(fā)展和思想提升的彩色的舞臺,考試則是調適教學的手段,使之更加適合于學生。所以,語文教學主體牽動,與考試聯(lián)手互動、和諧運行成為必然。
三、返歸本真,培養(yǎng)語文素質。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功利化色彩比較濃重,運行狀況隨著考試風標的變化而變化。在應試教育旗幟下,語文教學已經失去了培養(yǎng)素質的本真。而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和考試的共同使命就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語文素質的養(yǎng)成首先需要建立整體發(fā)展、和諧生成的培育機制。常聽人這樣說:張三這方面語文水平高,李四那方面語文能力強。這實在是違背了語文素質養(yǎng)成的規(guī)律。事實上,一個人在語文素質上雖然可能在某一方面見長,但如果其他方面的素養(yǎng)很差,那就不能認定他(她)語文素質高,因為局部性的零散優(yōu)勢只等同于技巧。相反,一個人語文整體素質很高,則能有力地促進自己個性化語文優(yōu)勢的發(fā)揮。另外,還要突破語文教學傳統(tǒng)的學科界限,將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放到更廣泛的空間里,充分挖掘、利用其他學科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資源。常說“文史地不分家”,人文學科自然是知識相融、價值貫通的。而數學、物理學科準確而嚴密的定義、縝密而靈活的思維等對學生語文素質的養(yǎng)成也能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這恰恰被我們忽視了?!按笳Z文”理論拓展了我們的語文視野,但需要關注、闡釋學科資源的整合問題。再者,培養(yǎng)語文素質,還要突破課堂限制?!靶抡n標”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社會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更加豐富多彩。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體驗生活,但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小天地里,學生很難真切地體驗社會生活的本真。所以,語文教學與考試的運行要目標一致地關注學生語文素質的養(yǎng)成問題。
四、夯實基礎,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強調“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但“知識”和“能力”兩個維度過于概括化,不但讓教學實踐很難將兩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而且人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將教學的重點和焦點集中在知識層面上,能力要素被嚴重忽視,只是技巧性地定位于“聽、說、讀、寫”。所以,我們必須更新語文教學“基礎觀”。在新課程背景下,首先要以“智能觀”取代以前的“雙基觀”,將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的內容涵蓋具體化,強化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著力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感基礎、個性基礎、綜合基礎、方法基礎等素質,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創(chuàng)新基礎能力的形成。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壇上最閃亮的一個詞兒就是“創(chuàng)新”,然而創(chuàng)新的內涵到底包容哪些有效成分,到底如何創(chuàng)新,這都是要弄清的問題。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在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的基礎上生成“感、思、想、悟”等能力,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發(fā)展語文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發(fā)展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要引導、鼓勵學生對文本資源敢于質疑、對社會資源積極攝取、對既定價值標準勇于否定;同時,加強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yǎng)成努力發(fā)現問題、積極生成問題、靈活解剖問題、圓滿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另外,創(chuàng)新必須放飛學生的思維風箏,自由發(fā)掘文本所包容的語文價值。假如有個學生在學習《荷塘月色》時,對朱自清的內心感受沒有真切體驗,因而對作者的寫景抒情也沒有產生多大興趣,反而對文章引用的《西洲曲》非常感興趣,并生發(fā)出靈感,得到許多獨特的感受,從而對南北朝樂府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覺地廣泛涉獵有關南北朝的文學。試想,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引導、熱情鼓勵這個學生堅持下去,也許他能以此為契機將學習的觸角伸展到其他語文領域,將來會學有所成;但如果教師以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和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將學生的思維鉗制住,或者指責學生“心不正用”、“歪門邪道”,那么這個學生語文學習的前景可想而知。如果考試能夠步調一致地主動配合上述的教學創(chuàng)新,無疑會對語文教學改革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