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艷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音樂治療學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y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是音樂作用于傳統(tǒng)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領域之外的應用和發(fā)展。它以音樂為媒介,對人們的心理進行疏導,以達到和諧身心的目的。
隨著音樂治療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的音樂治療協會和音樂治療家們都試圖給音樂治療下定義。然而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對音樂治療并沒有一個權威的、得到各國公認的科學定義。各國專家也都在根據各自開展音樂治療的領域及治療方法試圖給音樂治療下定義。
在眾多的定義中,筆者認為,相對較為全面和精確的應該是美國Temple大學教授Bruscia在自己所寫的《定義音樂治療》一書中對音樂治療所提出的定義,即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tǒng)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音樂體驗,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的目的。在這個定義中,Bruscia強調了三點:一是音樂治療是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治療過程,它不同于簡單、單一、隨意和無計劃的音樂活動。二是音樂治療與其他各種治療形式的一個根本區(qū)別在于它是以運用音樂為手段進行治療的。三是在音樂治療過程中必須包括音樂、治療對象和經過專門訓練的音樂治療師,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
人是生理與心理的矛盾統(tǒng)一體,其發(fā)展既具有連續(xù)性又具有階段性。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生理發(fā)展與心理發(fā)展的速度是相互協調的,因而其身心能處于一種平衡、和諧的健康狀態(tài)。
但大學階段是人類個體生命過程中的一個較特殊的階段,大腦皮層的發(fā)育,呈現“飛躍”狀態(tài),為促使大學生的感覺、知覺、記憶力、思維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隨著腦機能的運用,腦皮層細胞的活動數量急劇增加,聯絡神經纖維作用的發(fā)揮,又促進腦機能的發(fā)展,尤其是大腦左半球語言系統(tǒng)的最高調節(jié)能力驟增,從而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能力得以增強。其心理水平則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這樣,大學生身心就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tài),引起種種心理發(fā)展上的矛盾。
精神分析學派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這個時期的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目的是獲得自我統(tǒng)一性,并防止統(tǒng)一性混亂,且每一個發(fā)展任務都是以危機的方式出來。如果危機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有助于發(fā)展良好的品質,否則,將引發(fā)各種心理問題。大學生處在成年初級階段,既需要處理好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fā)展任務,也面臨著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所需要完成的發(fā)展任務,他們既渴望迅速成為獨立的社會個體,又暫時還不具備成人所具有的各種品質和能力。當代大學生所承受的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的一系列負擔,同時還要逐步接受社會變革帶來的各種復雜社會問題,由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獨特性,其常見的心理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音樂越來越成為人們娛樂、消遣不可或缺的一種活動。而在大學生中,音樂也非常廣泛地為大學生們所喜愛。在筆者針對醫(yī)學院校大學生中所做的調查統(tǒng)計表明,在大一到大四的大學生中,喜歡聽音樂的占87%,其中喜歡聽流行音樂的占73.6%,喜歡聽古典音樂的占7.28%,喜歡聽戲曲的占4.38%,喜歡聽輕音樂的占27.8%;聽音樂的目的是為了調節(jié)心情的為79%,其中認為音樂能起調節(jié)心情作用的占 91%;認為音樂能引起心情變化的100%;聽音樂時能產生聯想的有87%;喜歡欣賞不同情感音樂的有45%;隨心所欲而聽的為55%。當問及一般會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和情況下欣賞音樂時,多數人會選擇在心情平靜、煩惱甚至苦悶時聽音樂。其中,有沉醉于音樂情緒中經歷的近40%。把音樂作為自己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占100%。以上數據都足以說明音樂為廣大學生們所喜愛和接受,同時音樂也可以為大學生們所理解。這為音樂治療的進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扎實的基礎。
在筆者所調查的大學生中,雖然普遍存在對音樂理論基礎了解甚少的現象,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學生們對音樂的熱愛。他們在心情愉悅時會尋找一些熱情奔放的音樂來聽,甚至跟隨音樂舞動身姿,與音樂融為一體,享受音樂和愉悅的快樂。當情緒低落時會尋找節(jié)奏舒緩的輕音樂來聽,有時會跟著音樂落淚,釋放壓抑的情緒。
大學生獲取音樂的渠道非常多,如購買CD、網絡下載等。聽音樂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高校開設的音樂選修課也非常受到歡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的。青年大學生的熱情奔放、情感濃烈,情緒的變化比較明顯,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較大,他們既會為一時的成功而激動不已,也會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诖?音樂通常會成為他們排遣憂傷、點綴生活、振奮精神、發(fā)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再加上大學生們逆反心理強,群體中有很多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抵觸情緒,他們在內心普遍認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詢,需要心理干預。這種思想不利于全面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而聆聽音樂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大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可以自由地選擇歌曲種類和形式(如:可以是獨自一人聆聽也可以是朋友一起共賞;可以是默默聆聽也可以是大聲歌唱等),以放松自己心情,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達到心理健康平衡的目的。而這些是其它以語言為主的心理輔導所解決不了的。此時,如果能夠適當的語言引導加以扶助,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目前,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輔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它的治療方式有很多適用于大學生心理輔導,如聆聽法、參與法、即興演奏等大多可以在普通高?,F有條件下實現,實施起來也很易于操作,不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軟件。而且,以這些方式進行的音樂治療既可以針對團體輔導也可以針對個別輔導,靈活性和授眾性都非常強,易于在學校中開展。
大學生處于人生重要轉折時期,也是其人格的重組整合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大學生,他們的情緒與情感正處于強烈、易于激動時期,同時又處于極其不穩(wěn)定階段,容易感情用事,難以及時地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音樂作為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fā)、宣泄感情的藝術。兩者的結合可以很好地體現滿足各自的特點。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感情體驗是一種最普遍、最強的心理活動。古典音樂因其平穩(wěn)、和諧的特點,能夠使激動、煩躁的心情逐漸達到放松;浪漫音樂變化豐富、個性強烈,有利于人們傾訴內心情感,表達自我意識;現代搖滾音樂則以強烈的節(jié)奏、突變的調性來刺激人們的感官,使現代人疲憊的精神得以積極、亢奮起來。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大學生所處年齡階段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并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在這一時期,需要學習、攝取不同的價值觀念,形成完整、統(tǒng)一的人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也會遇到種種煩惱,產生種種情緒問題,因此,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常常伴隨著情緒困擾。而音樂治療的主要機制即在于對情緒的良好調節(jié)作用,有效緩解學生的情緒問題,這將有助于心理輔導的順利進行,對于當今高校的心理輔導工作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此外,一次成功的音樂治療,不僅僅取決于治療師,更取決于來訪者。在音樂治療中對來訪者是有一定要求的。如在治療過程中,當來訪者在聆聽音樂時,需要來訪者能聽懂音樂,與音樂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理解音樂,感受音樂,進而能隨著音樂的發(fā)展產生一定的聯想,以達到調整情緒體驗的目的。也就是說,作為來訪者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感受性才能完成音樂治療。而大學生普遍喜愛音樂,有較廣的音樂欣賞功底,且具有較為活躍的想象力,常常會陶醉在想象的情境之中。他們知識豐富,加工言語信息的能力較強,能夠較為準確地描述事物和表達情感,具有良好的再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能夠依照外在語言的描述很好的想象各種相應的場景。大學生對情緒的感受性較強,更加容易沉浸在音樂帶來的想象意境之中,產生美好的情緒體驗。
因此,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在高校開展音樂治療的可行性,音樂治療作為一種心理輔導措施將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具有光明的前景。
由于音樂具有的潛效應,大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質更易接受音樂心理暗示,這對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具有特殊的效果。
[1]高天.音樂治療導論[M].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6.
[2]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3](英)梅塞德斯·帕夫利切維奇.音樂治療理論與實踐[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4]王小波.城市化與流行音樂——現代流行音樂流行原因之初探[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