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唐山的山丘文化與海洋文化

    2012-08-15 00:47:30王士立
    唐山學院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灤河唐山文化

    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試論唐山的山丘文化與海洋文化

    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北連燕山,南臨渤海,灤河縱貫其間。唐山文化不僅是灤河文化的一部分,還包含山丘文化與海洋文化,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

    唐山文化;山丘文化;海洋文化

    廣義的文化如《大英百科全書》所述:等同于“總體的人類社會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乃至人類自身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或者如《辭?!匪硎觯骸叭祟惿鐣v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敝袊鴮W者梁漱溟先生也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幕玖x,應在經(jīng)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碧粕轿幕刺粕降赜虻娜祟愒谇f年的社會歷史

    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源遠流長,包羅萬象。

    中國因地域廣闊復雜,自古就形成了幾種不同的文化類

    型,如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山丘)型和海洋型等,各有特點。唐山地域北部有燕山山地丘陵和燕山山前平原,南部是灤河三角洲平原和渤海沿岸,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唐山地域的

    文化是河谷型、山丘型和海洋型的混合型文化,即灤河文化、燕山文化和渤海文化三種類型,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為許多地域文化所不及。唐山地域文化的主體是灤河文化,灤河文化與燕山文化、渤海文化之間部分交叉重疊,互相滲透,或進一步延伸,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呈現(xiàn)為錯綜的圖畫。關于唐山文化與灤河文化的關系筆者已有專文論述。本文要討論的是唐山的山丘文化與海洋文化,現(xiàn)分述如下,以就教于學者方家。

    1 山丘文化

    唐山文化是灤河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唐山文化還包涵一部分燕山山丘文化。

    燕山位于河北省和北京、天津北部,即壩上高原以南,河北平原以北,潮白河谷地以東,山海關以西山地。燕山山脈形成于約2億年前。大致呈東西走向,長300多公里。主峰霧靈山在興隆縣北部,海拔2 116米。燕山是華北平原北部的重要屏障。在歷史的長河中燕山地域的民眾創(chuàng)造了內(nèi)容豐富的山岳文化。

    唐山地域位于東部燕山南麓,其地貌可分為灤河平原區(qū)和燕山山地丘陵區(qū)兩部分。唐山北部和東北部多山,是燕山山脈南麓的余脈,略呈東西走向,最高峰是遷西的八面峰,海拔895米。由于歲月風化和河流切割、侵蝕,山體破碎,山勢低緩,導致唐山境內(nèi)多數(shù)為低山,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間。遵化、遷西為山區(qū),遷安為半山區(qū),玉田、灤縣北部和市區(qū)豐潤、古冶、開平、路北、路南有少數(shù)低山、丘陵,故稱山丘文化。燕山東南部的山丘文化構成唐山文化的一部分。

    灤河自潘家口切斷燕山進入唐山地域,流經(jīng)燕山山地丘陵區(qū),而后至灤河三角洲入海。灤河文化與燕山文化各有特點,而又部分交叉重疊和相互滲透,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

    1.1 依恃燕山發(fā)展林業(yè)和礦業(yè)以及山區(qū)文化

    唐山北部低山丘陵區(qū)形成了涼溫、暖溫森林灌叢草原植被。據(jù)文獻記載,兩三千年之前,燕山山地林叢遍野,原始森林茂密。林木種類有47科133種,主要有油松、酸棗等喬、灌木樹種,是中國落葉果樹分布區(qū)之一,有8科22種,盛產(chǎn)板栗、核桃、山楂等干鮮果品,形成了發(fā)達的林果經(jīng)濟。該地區(qū)礦產(chǎn)資源豐富,品種齊全,有煤、鐵、金、錳、鉻、銀、銅、鋁土、鉬、錫、汞、鉑、鈀、鎳,以及石灰?guī)r、白云巖、石英砂巖、耐火粘土、鐵礬土等金屬礦產(chǎn)和非金屬礦產(chǎn)近30種,為唐山近代工礦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支撐。

    灤河等河流流經(jīng)其間,與燕山直交,切穿山地形成南北交通孔道和險要關隘;如潘家口,古稱盧龍寨,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從北齊開始,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就在層巒疊嶂的燕山深處修筑了險峻宏偉的軍事工程——長城;到了明朝,為了防御北疆蒙古勢力南下,又重修了這條長城,經(jīng)過遵化、遷西、遷安三縣(市),共221.9公里,起到了限隔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的生活區(qū)域,和平相安,求得兩種文化有序地生存與發(fā)展的作用,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標志和象征。同時長城也是一道靚麗的建筑藝術杰作,顯示了雄壯之美。燕山景色秀麗,名勝古跡遍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諸如玉田縣麻山留下了古代陽伯雍種玉的美麗傳說,成為玉田縣得名的緣由。灤縣青龍山有“九廟十八寺”的古代宗教遺跡,聲名遠播。遷西縣的景忠山,建有明代“三忠祠”、碧霞元君廟和其他寺廟,是宗教勝地,被譽為“冀東第一山”。清朝在遵化的昌瑞山建有體系完整的皇家陵寢建筑群——清東陵,極富東方審美情趣,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孤峰獨秀的車軸山上有聞名遐邇的豐潤中學(今車軸山中學),山上有千年建筑無梁閣。燕山長城有喜峰口、羅文峪口、冷口等關隘,近代爆發(fā)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長城抗戰(zhàn),青史留輝。豐潤的腰帶山和遷安的掛云山曾是冀東抗日根據(jù)地,寫下了氣壯山河的一頁。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唐山山區(qū)民眾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燕山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之一。

    歷史上燕山山地屬于苦寒地區(qū),山區(qū)民眾求生維艱,有一首《樵夫歌》道出了山民的痛苦生活:

    “拾柴禾不用本,越拾越加緊兒;

    鞋也耍了圈兒,襪子掉了底兒;

    棉襖半截袖兒,棉褲沒了腿兒;

    累成細長脖兒,壓成羅圈腿兒?!保?]

    他們在窮苦的歲月里,表現(xiàn)出奮斗自強的精神。新中國建立后,山民成了山區(qū)的主人。遵化西鋪山區(qū)23戶貧農(nóng)以“三條驢腿”辦“窮棒子社”(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成為“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遵化山區(qū)民眾在“土如珍珠水如油,滿山遍野大石頭”的沙石峪戰(zhàn)天斗地,創(chuàng)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chuàng)高產(chǎn)”的“當代愚公”精神,譜寫了“愚公移山”的現(xiàn)代篇章。這種奮斗自強的精神是山丘文化的靈魂,是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發(fā)揚。

    1.2 “一脈五山”發(fā)祥唐山市中心區(qū)

    在唐山市中心區(qū)有燕山余脈5個山丘,對唐山市區(qū)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影響巨大而深遠。

    唐山市中心區(qū)的北部和東北部是海拔不高的山地丘陵,有5座低山:一是彎道山(原名豌豆山),海拔約30米;二是大城山(原名唐山,俗稱北山),海拔122米,是市中心區(qū)最高山峰;三是賈家山(原名晾甲山),海拔80米;四是鳳凰山(原名雙鳳山,俗稱鐵菩薩山),海拔88米;五是小山(原名小南山),海拔17米。五山是燕山余脈,自東北向西南一脈相連,可謂“一脈五山”。所以唐山人稱大城山為北山,而稱小山為小南山。唐山市資深文史研究工作者趙競存老先生對此問題有專文論述,他說:“在70年前還曾見大城山與鳳凰山相接,中間只有一條通行馬車和行人的狹窄小路,即至今發(fā)展成龍澤路的大通道。當年從鳳凰山東南經(jīng)今龍澤南路、喬屯至小山也是一條小小丘陵地帶?!保?]可以說老唐山中心區(qū)就是以喬屯為中心,向南、向北,沿著這5座山的走向發(fā)展起來的。研究唐山市中心區(qū)歷史文化要從“一脈五山”說起。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碧粕绞兄行膮^(qū)的“一脈五山”有哪些“仙跡”呢?

    1.2.1 大城山——唐山市中心區(qū)歷史文化的根

    大城山有東西兩峰,西峰二城山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處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距今約4 000多年,屬于冀東濱海地區(qū)龍山文化類型。山上可穴居,山下有龍鮮水(陡河)供養(yǎng)。大城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和細石器,有了原始的鋤耕農(nóng)業(yè)和家畜飼養(yǎng)業(yè),產(chǎn)生了輪制陶器和紡織手工業(yè);并且發(fā)現(xiàn)了兩件采用冷鍛法制成的有薄刃的紅銅刀具,這是目前國內(nèi)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很少的幾件銅制工具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大城山遺址出土了玉圭、穿孔蚌殼等飾品;還出土了4塊卜骨,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萌芽。大城山遺址是唐山市中心區(qū)歷史文化的根。唐山市中心區(qū)的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都是大城山遺址文化的延續(xù)。唐山市中心區(qū)已有4 000多年的歷史。偉哉,古老的唐山!

    大城山文化遺址不僅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還有商代、周代和漢代遺存。大城山北部的雹神廟發(fā)現(xiàn)屬于周代用于鑄造銅器的石范;與大城山隔河相望的賈家山之西坡高地上曾發(fā)現(xiàn)古墓群,出土上至戰(zhàn)國燕國的青銅器、陶器,下至新莽時期的陶器、錢幣等遺物。說明大城山這里長期有先民居住。明朝初年移民屯田,在大城山腳下形成了許多社屯。

    唐山得名也與大城山相關。唐太宗貞觀年間曾統(tǒng)兵東征高麗(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河以東地區(qū)),往返兩次途經(jīng)今唐山地域,期間唐軍在今唐山市區(qū)大城山屯駐,以后此山遂名“唐山”。山下龍鮮水名“唐溪”(今陡河),溪上建橋名“唐山橋”(毀于明末清初,原在今市區(qū)陡河鋼廠橋至華新橋之間)。據(jù)明萬歷版《永平府志》卷二《津粱》載:“唐山橋在州(指灤州——引者)西一百里,唐太宗建?!绷砬迩 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畿輔通志》、嘉慶《灤州志》、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志乘中,也均有唐山橋建于唐太宗時的記載。

    又相傳后唐明宗李嗣源曾屯兵于唐山,筑石城200余丈,以御契丹。故此后唐山又名石城山。

    關于大城山還有兩則歷史傳說。一則是據(jù)《灤縣志》(民國26年版)注引元代張勖撰的《后唐姜將軍墓志銘》記:后唐清泰年間有姜將軍(無名,或曰姜興)“受命持節(jié),北鎮(zhèn)榆關(今山海關)碣石(碣石山),有縣曰石城(今開平),有山曰唐山(今大城山)。山麓有水曰唐溪(今陡河),……將軍乃建城郭而居之。唐溪之水有蛟為害,觸岸崩崖,波濤洶涌,居民苦之。將軍憤怒提劍,斬蛟于溪上。民咸以為神也。及將軍歿,葬于山嶺。闕后,唐溪之民感其功,思其德,建廟于溪側,號其廟曰神慶,時致祭焉。”后有道人創(chuàng)殿于廟東,金代道士長春真人題“洞貞觀”,內(nèi)有姜將軍廟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灤州知州顏樾重新立碑于姜將軍墓前,碑上鐫“后唐姜將軍之墓”。直到20世紀50年代,姜將軍墓和墓碑尚在,而神慶廟被毀不存。唐山大地震后,在大城山重建了姜將軍碑和姜將軍碑亭。后唐姜將軍唐溪斬蛟之說流傳很廣,但灤州自后唐天成初已屬契丹,頗有疑問。后唐姜將軍正史也無考。

    另一則是據(jù)王知之編《唐山事》(民國37年出版)一書中白雪著文《唐山游記并姜將軍墓》載:“姜興本,唐時人,隨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屢樹戰(zhàn)功。后摩天嶺一役,以身殉國,太宗嘉其功,埋骨唐山,蓋唐山之‘唐’字,始自此時也?!辈椤缎绿茣酚薪斜緜鳎懹^中為宣威將軍,遼東之役中流矢卒,陪葬昭陵。與白雪文有異。謹錄于此,備考。

    唐山橋頭有一荒村,名“橋頭屯”。清朝光緒年間,直隸總督李鴻章命唐廷樞建開平礦務局,開采的第一座煤礦在唐山(山名)附近的橋頭屯,定名為唐山礦。以后橋頭屯簡稱“喬屯”,即今路北區(qū)喬屯。再以后逐漸發(fā)展為市鎮(zhèn),稱喬屯鎮(zhèn)。但“唐山”之名因唐山礦比“喬屯”更為出名,遂改名唐山鎮(zhèn),時在清朝末年。20世紀30年代后,為區(qū)分唐山(山名)與唐山鎮(zhèn)(地名),將山名改稱大城山,緣后唐明宗李嗣源在山上筑石城防御契丹,沿用至今。唐山鎮(zhèn)至1946年4月建立唐山市。

    大城山與唐山近代工業(yè)興起有密切關系。1889年開平礦務局創(chuàng)辦唐山細綿土廠(“細綿土”是“水泥”的英語譯音),廠址選在大城山南麓今唐山陶瓷廠院內(nèi)。主要原料石灰石在大城山開采,粘土從廣東省香山縣運來。后來很長時間大城山是啟新洋灰公司水泥原料石灰石的采石場和唐山居民住房石料的供給地。大城山下有諸多近代工礦企業(yè)。很長時期大城山又是唐山市區(qū)的宗教中心。唐朝時在唐山(大城山)主峰南坡建有興國寺,是唐太宗為彰顯他東征高麗“大業(yè)”而勅建的。廟址和香火地共占地約30.7公頃。殿宇巍峨,香煙繚繞。歷唐、遼、金、元、明、清六代,是千年名剎。因該寺周圍遍植花椒樹,故俗稱花椒寺。20世紀30年代因啟新洋灰公司擴大采石用地,花椒寺西遷至原窯神廟基址重建過。至解放后已毀。2005年后在大城山復建新寺。在古代唐山(大城山)除神慶廟、洞貞觀外,還有雹神廟、窯神廟等道教道場。

    解放后大城山辟為公園,幾經(jīng)整修,有現(xiàn)代園林特色。1988年在大城山建有“冀東人民抗日暴動紀念碑”,彰顯了冀東20萬軍民抗日暴動的歷史功績和愛國主義光榮傳統(tǒng)。

    一個城市有了古跡名勝,就有了文化,有了歷史,有了如陳釀佳醪一般令人回味無窮的榮耀。尤其是像大城山這樣的文化遺址,在一個城市的中心區(qū),4 000多年一脈傳承下來,確不多見。

    1.2.2 賈家山——大城山遺址文化的延續(xù)

    賈家山,又稱亮甲山、晾甲山,也是低矮的山丘,在大城山東1公里。傳說唐太宗率軍東征高麗時曾途經(jīng)此地,將士遇雨,在此山晾曬鎧甲,故名。賈家山與大城山隔陡河相望,山之南麓有村落賈各莊。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賈家山之西坡高地上發(fā)掘了戰(zhàn)國兩漢時的古墓群(30多座),除人的遺骸外,出土了上至戰(zhàn)國燕國的陶器和青銅器(有劍、戈、戟、斧、錛、鑿、刀、鏃等青銅兵器),下至兩漢和新莽時期的陶器和五銖錢、“貨泉”、“大泉五十”等圓形方孔銅幣。在賈各莊前的洼溝里,還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前用于埋葬嬰兒由陶甕套合而成的甕棺(當?shù)厝朔Q“魚骨盆”,已殘破),以及漢磚、漢瓦等。這里是延續(xù)了大城山的古代唐山人的居地,實證了唐山的歷史文化。據(jù)清光緒修《灤州志》記:山上有藥王廟(紀念唐朝醫(yī)藥學家孫思邈),前有石佛洞。到了近代,在賈各莊一帶興辦了鋼鐵廠,賈家山和賈各莊都被包圍在鋼鐵廠內(nèi)。賈家山成為唐山鋼鐵工業(yè)的發(fā)祥之地。

    1.2.3 彎道山——唐山近代陶瓷工業(yè)的發(fā)祥地

    彎道山位于唐山(今大城山)北約3公里。據(jù)唐山市資深文史研究工作者趙競存老先生說:在六七十年前,聽到民間相傳彎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個荒丘,明初屬灤州曹家口社之地,農(nóng)家在這里種豌豆,故而名豌豆山。這里地下淺層有豐富的耐火粘土,適宜燒制陶瓷。后來由于采掘粘土的場所與燒制大缸的作坊、窯地之間有一條彎道相接;又因為“豌豆”與“彎道”諧音,天長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稱為“彎道山”了。

    彎道山是唐山陶瓷工業(yè)的發(fā)祥地。據(jù)民間相傳,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有來自山西介休縣的田氏、范氏兩家,一同移居豌豆山地區(qū)(即今唐山市西缸窯)落戶。兩家原來都通曉制缸技術,見當?shù)赜写罅刻胀量梢灾聘祝钟忻翰乜勺髟?,于是在農(nóng)作之余,分別燒磚建窯,燒制缸、盆等粗瓷用品。以后此地乃名缸窯;明嘉靖以后,名西缸窯。至清朝光緒年間,田家窯開始生產(chǎn)化妝土白瓷。光緒末年,田家的中堅人物田鶴群生產(chǎn)出唐山最早的細瓷用具,聞名遐邇。明成祖永樂二年,又有山東棗林莊的秦氏家族移居豌豆山地區(qū)(即今唐山市東缸窯)落戶,而后此地名秦莊。秦家以種田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已成為當?shù)馗粦簟_@時,有常姓人家也從山東棗林莊移居這里。常家會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資,雇常家人做工,興辦窯廠,生產(chǎn)缸、盆等粗瓷制品,始名陶成局;以后此地即名東缸窯。至清末陶成局又仿造各種細瓷,是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資本主義性質的陶瓷廠。1925年又有啟新瓷廠率先使用機器生產(chǎn)出中國的第一件衛(wèi)生陶瓷。1930年秦幼林在二城山北坡雹神廟旁購地建成德盛窯業(yè)廠,最先用電動機取代柴油機,生產(chǎn)日用細瓷和衛(wèi)生瓷。唐山乃有“北方景德鎮(zhèn)”之譽。解放后彎道山辟為公園。

    1.2.4 鳳凰山——唐山宗教勝地,近代開灤礦務局的生活服務區(qū)

    鳳凰山原名雙鳳山,前后雙峰,“其前山如鳳之展翅凌云,后山如雙鳳凰翹首霄漢。雙鳳聯(lián)翩,聳然獨立”。(民國27年重修廟宇碑)故而得名。雙鳳山在大城山西約半公里。唐朝以前雙鳳山頂建有三霄宮,山腰有朝陽洞,是為道教洞觀;[3]其后興衰情況無考。唐朝以后朝陽洞變?yōu)榉鸾痰缊?,在山頂建朝陽寺。?jù)清光緒年間《重修雙鳳山廟像碑記》記載:“唐山之西雙鳳山,朝陽寺山頂,蓋有神廟三楹,相傳建肇唐代?!保?]山之南麓有蓮花池,山之東麓有灃泉,景色秀麗。明朝永樂年間,以山西劉莊為首的四鄉(xiāng)民眾集資出力,治山修寺。首先于雙鳳山西坡建起高十余層的寶塔。以后在山頂朝陽寺內(nèi)建鐵菩薩殿,供奉一尊丈余高的鐵菩薩,故雙鳳山又名鐵菩薩山。又陸續(xù)修建了娘娘宮、僧房、客舍,環(huán)山修建了墻垣。在山腰的朝陽洞內(nèi)安置了一座彌勒佛,乃名彌勒佛洞。由是雙鳳山僧尼漸增,晨鐘暮鼓,響徹云空。500多年間雙鳳山的香火一直不衰。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日,五月初五日(端午節(jié)),九月初九日(重陽節(jié)),以及每逢朔(農(nóng)歷初一)、望(農(nóng)歷十五),香客絡繹不絕。后來于山前廣場又有廟會,有商販攤點、說書唱戲、武術賣藝等商業(yè)和文化活動,游人云集。自清初至民國年間雙鳳山的琳宮梵宇又經(jīng)6次重修,前后留下了5通石碑。至唐山解放前夕,雙鳳山的廟宇毀壞嚴重。

    雙鳳山與近代工業(yè)企業(yè)開灤煤礦的發(fā)展也有密切關系。清末民初雙鳳山南麓山坡大片土地建有開灤礦務局高級別墅、俱樂部、酒店、跑馬場等,是英國管理人員和中外高級員司的生活區(qū),具有西方的風情文化。在雙鳳山的西南角建有開灤公墓(“洋人墳”),呈現(xiàn)西方的喪葬文化。解放后鳳凰山辟為公園,幾經(jīng)整修,有現(xiàn)代園林特色。

    1.2.5 小山——唐山近代商業(yè)中心和演藝娛樂中心

    唐山近代工業(yè)的興起帶動了商業(yè)的發(fā)展,最初的商業(yè)中心在鐵道北糧市街(今建國路)。20世紀30年代以后,唐山商業(yè)中心由鐵道北向鐵道南轉移,圍繞小山形成了新的商業(yè)中心。小山是大城山余脈所形成的方園三四百米、呈龜背狀的一個土丘,因形似小山而得名。富商大賈競相在這里開設商店、飯館、旅店、浴池,建筑民居。商人除來自唐山附近城鄉(xiāng)外,還有廣東和河北各地的商人。小山北坡先后形成小山大街、東街、西街、前街、瓦房街等商業(yè)街;小山西南形成了便宜街、東新街、新立街等商業(yè)街。其中以便宜街最為繁榮,此街長不過500米,商店林立,各類商店近百家,商品琳瑯滿目。1934年唐山裕豐飯店經(jīng)理白月亭集資在小山的最高點,仿照上?!按笄澜纭钡慕ㄖJ脚d建了一座大型聯(lián)營商場,亦名“大千世界”,俗稱“大世界”。這個建筑造型別致,氣勢恢宏。商場分東西兩部,上下兩層;樓上東西兩部分之間建有天橋通道,連為一體。商場內(nèi)有百貨店、水果攤、大飯莊、小吃店,還有戲院和電影院等娛樂場所等。在“大世界”附近,一些樓房拔地而起,較大的飲食業(yè)和其它服務業(yè)如商店先后開張。幾條主要街道各類商店陸續(xù)增加,鱗次櫛比,如“麻糖大王”新新公司、會德祥熏雞店、九美齋飯館,以及服裝店、首飾店等;還有小戲院、小茶園20余家。小山“大世界”的建成和多條商業(yè)街的繁盛,標志著小山已成為唐山的商業(yè)中心。小山在全國也頗知名,有“不到小山,枉來唐山”之說。至今歷經(jīng)近百年,小山的商業(yè)依然不衰。

    小山還集中了一批文化產(chǎn)業(yè),是唐山市區(qū)演藝和娛樂的中心。隨著唐山城市的興起,很早就有藝人在小山曠地“撂地作藝”,有拉洋片的、耍猴的、變戲法的、賣藝的、唱戲的、說大鼓書的等等;后來出現(xiàn)了小茶園招納戲班定時定場演出。如慶仙、永盛、松茂、升平、權樂、四海等戲院和書館,不下二十余家;以后又有較大的茶園如斌樂、鳴盛、鋒聲、九天仙和近天樓戲院等相繼出現(xiàn)。1909年評劇主要創(chuàng)始人成兆才帶領慶春平腔班進入唐山,在永盛茶園(今小山西下坡)演出平腔梆子戲;后來評劇著名演員任善豐(月明珠)和金開芳都在這里演出過,一度轟動唐山。1917年后樂亭大鼓藝人胡少蘭,以及后來的戚文峰、靳文然都在小山書館演出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小山有書館十多處,常年演出的曲藝藝人達五六十人至百余人之多。1918年以后,灤州皮影戲進入唐山,由名髯張繩武領銜先后在小山慶仙茶園和永盛茶園演出。1934年白月亭在小山建的“大世界”,東部樓上是天光皮影院和天娥大戲院,東部樓下是天宮電影院;西部小桃園飯莊以北有近天樓,后改名天樂評戲園,規(guī)模都較大,設備比較完備。1942年前后小山永盛茶園改稱唐山影劇院,既演戲也放映電影;1945年后又改稱唐山電影院。小山演藝和娛樂中心的地位經(jīng)久不衰。

    唐山市中心區(qū)的山丘文化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也有近現(xiàn)代工商業(yè)文化、演藝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既有傳統(tǒng)文化,也吸納了西方文化。其特征是源遠流長、包容開放、勸德?lián)P善、奮斗自強,與灤河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也是相承接的。

    2 唐山的海洋文化

    唐山的海洋文化是渤海文化的一部分。渤海是地處中國大陸東部的最北端的內(nèi)海,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三個海灣和中部海區(qū)組成,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岬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間的連線與黃海為界。三面環(huán)陸,為遼寧、河北、天津、山東三省一市環(huán)抱。海域面積77萬多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2 668公里,有13座環(huán)渤海城市。擁有漁業(yè)、海鹽、石油、港口和海上景觀五大優(yōu)勢資源,沿海民眾依恃這些優(yōu)勢資源創(chuàng)造了有特色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形成了寬廣的開放胸懷和勇敢冒險的人文精神。近年來由于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圈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渤海文化新的華章。

    唐山地域樂亭、灤南、唐海、豐南四縣(區(qū))濱臨渤海。唐山海區(qū)東起樂亭縣灤河入???,西至豐南區(qū)澗河口西之灑金坨插網(wǎng)鋪,地處渤海西部北岸。唐山海區(qū)擁有海岸線長334.8公里,其中大陸岸線199.3公里,島嶼岸線135.5公里??偯娣e7 484.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海岸帶)1 896平方公里,潮間帶829.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4 759.4平方公里;另有島嶼、沙洲70個,面積6.42平方公里。[5]唐山海區(qū)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多次海進與海退,大約距今1.2萬年時,海水進入渤海盆地,距今8 000-7 000年時,海岸線位置與目前走向基本一致;近一二百年南堡一帶的岸線明顯向海突出,形成了南堡咀。古老的“浪蕩河”灤河下游河道歷史上多次遷徙,多年浪蕩于唐山、昌黎海區(qū),最后在樂亭縣蓮花村東南5公里的兜網(wǎng)鋪注入渤海。唐山沿海有12條主要河獨流入渤海,其中以灤河入海水量最大,據(jù)1950-1984年統(tǒng)計平均年入海水量36.4億立方米,占12條河年均入海水總量的93.8%。灤河文化與渤海文化在這里交匯,灤河文化與渤海文化部分重疊交叉和延伸,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

    2.1 漁業(yè)、制鹽業(yè)和海上運輸業(yè)歷史悠久,形成了特色海洋經(jīng)濟

    唐山沿海灘涂寬闊平坦,總面積達125.4萬畝(其中島嶼面積1萬畝);25米以內(nèi)的近海漁業(yè)面積960平方公里,橫跨灤河口和渤海灣兩大漁場。漁業(yè)資源豐富,共出現(xiàn)魚類69種,如黃鯽、鱸魚、銀鯧、小黃魚等,素有“黃、渤海水產(chǎn)資源產(chǎn)床”之譽。早在2 000多年前的古代,沿海居民就從事近海捕撈。到明清時期漁民增多,他們冒著風浪危險以小木帆船在近海區(qū)域捕撈魚蝦。迨至近代,沿海漁村增多,魚蝦產(chǎn)量增加,1920-1937年間樂亭、灤縣(今灤南境)、豐潤(今豐南境)等縣沿海捕魚年產(chǎn)量達4萬多噸。1938年后,由于日本漁輪在渤海進行掠奪性捕撈,唐山沿海漁民和漁船大量減少,產(chǎn)量下降。新中國建立后,漁業(yè)生產(chǎn)得到恢復發(fā)展,機械船只增多。20世紀80年代以后,不僅發(fā)展海洋捕撈,又利用廣闊的灘涂發(fā)展海水養(yǎng)殖,二者并舉;其中,“東方對蝦”享譽中外。在歷史上漁民生產(chǎn)沒有固定的漁船碼頭,只能在灤河口、大清河口和西河口出海和收港。沒有河口的地方,漁民就組織力量開潮溝,利用漲潮時出海和收港。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在漁民生產(chǎn)集中地點修建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漁港碼頭,如黑沿子、澗河口、北堡、南堡、咀東、高尚堡、西河口、北港、大清河口等漁港,為漁業(yè)生產(chǎn)服務。

    唐山地域沿海的制鹽業(yè)素稱發(fā)達,以盛產(chǎn)優(yōu)質的“長蘆鹽”享譽海內(nèi)外。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地就有“魚鹽之饒”的記載。西漢武帝以后鹽鐵官營,據(jù)《漢書·地理志下》記,遼西郡海陽縣(今灤縣、灤南縣地)“有鹽官”,管制鹽業(yè)生產(chǎn)。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朝廷以國用不足,令豐潤(今豐南)近海民可煮鹽,遂置鹽監(jiān)司。樂亭在北魏時也開始有人傍海煮鹽。唐代時沿海的鹽戶一片繁忙,出現(xiàn)了“萬灶而煮”的景象。元、明時蘆臺、越支鹽場(今豐南宋家營附近)是長蘆鹽的重要產(chǎn)地,達到鼎盛。元世祖至元年間在樂亭建石碑鹽場(今馬頭營鎮(zhèn)石碑村),經(jīng)歷了638年,至民國14年(1925年)裁廢。1940年后日本侵略勢力開發(fā)大清河鹽區(qū),抗戰(zhàn)勝利后由人民政府接管,至今長蘆大清河鹽場已成為大型骨干企業(yè)。明清兩代把沿海鹽戶編于州縣,稱為灶戶,灶戶聚居的村落稱灶,如孫家灶、李家灶等。最早的制鹽方法為煎鹽,在海邊埋鍋設灶,引海水刮土淋灰制鹵,再置于鍋中燃薪煎煮成鹽;至清中葉以后改為曬鹽,即引海水曬鹵而制鹽,至今仍用,生產(chǎn)技術更為先進。當前有全國最大鹽業(yè)企業(yè)南堡鹽場。

    唐山南部沿海四縣(區(qū))和近海水域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是20世紀80年代在渤海灣北部發(fā)現(xiàn)的冀東油田的一部分。冀東油田預測資源總量約9億噸。多年來冀東油田實行滾動勘探開發(fā),已見成效。石油工業(yè)是唐山的新興產(chǎn)業(yè),前景廣闊。

    唐山地域海岸線綿長,有灤河、大清河、澗河、高尚堡等諸多海(河)口,為發(fā)展海上運輸提供了條件。如上文所述,東晉十六國時后趙石虎謀伐前燕運輸兵糧,自河通海,開啟了樂亭的海上運輸。隋唐至元明時期,渤海水上運輸一直比較興盛。南方軍資一般由山東登萊(今山東蓬萊)海運北上渤海西岸漂津渝(直沽,今天津),再泛舟入灤河,至平州、灤州一帶集散。元世祖至元年間,疏浚灤河,開通海運,位于今灤南縣溯河入??诘男Q沙口北連灤河,南通直沽(今天津),是轉運漕米的江浙糧船和閩粵商船的避風之所。明初洪武年間每年運糧約有百萬石之巨。明朝中葉以后,自天津至樂亭的海運航線不僅軍運繁忙,還有大批商船往返進行貿(mào)易。清初沿海海運一度蕭條,后期由于洋務運動的刺激,樂亭、豐潤(今豐南地)沿海與東北、山東、天津的商業(yè)貿(mào)易日趨繁榮。樂亭大清河鹽場產(chǎn)的鹽一直經(jīng)由大清河口海運外地。

    2.2 神奇的海洋景觀、歷史遺跡和各種傳說是寶貴的文化資源

    樂亭海岸從東端的灤河口向西南,有與海岸線平行有序排列的多個沙島,形成我國沙質海岸中獨具一格的雙岸并延地貌;海區(qū)島嶼(如菩提島、月坨島、翔云島等)風光秀美,有神奇的海洋景觀;菩提島是“孤懸海中的世外桃源”,“一水盈盈的洞天福地”;又有海岸風物的各種傳說,是近年興起的唐山灣旅游的寶地。

    唐山近海海域有20多個大小島嶼,曹妃甸島、石臼坨島和翔云島由于與公元7世紀中國一個著名皇帝唐太宗的名字聯(lián)在一起而名傳千載且越發(fā)響亮。曹妃甸島面積0.08平方公里,北距灤南縣海岸約10.8海里。相傳唐太宗東征時,有曹妃伴駕,所乘海船遇風駛至該島。依曹妃建議用船上帷幕織網(wǎng)捕撈魚蝦,以解缺糧之困。曹妃選大蝦兩個一對,使首尾相連,成橢圓形擺成一盤,呈于唐太宗品嘗。其后曹妃不幸染病而歿,唐太宗命人在島上建三層大殿,內(nèi)塑曹妃像,名曹妃殿,由是小島得名曹妃甸。唐太宗回到京城長安后,思念曹妃,想起吃雙蝦的事,乃提筆命名“對蝦”,從此“對蝦”之名傳于世。石臼坨島位于樂亭縣南大清河口右側,面積2.25平方公里,是河北海域第一大島。相傳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河以東地區(qū))往返途經(jīng)今唐山地域,曾駐蹕該島19日,乃稱“十九坨”,后來演變?yōu)椤笆售纭薄T搷u又名菩提島,一直是佛教勝地,明朝時島上建有朝陽庵,清末民初重建,改名潮音寺。翔云島位于樂亭海域新開口與撈魚尖交界處,因“島靄祥云”而得名。古代島上有龍興寺和傾斜的“扳倒井”。傳說唐太宗東征過此,天降彩云,遇難呈祥;其愛將薛仁貴以手扳倒水井得水解渴,以后則因奇而出名。以上這些傳說可能有后人附會。比如唐太宗598-649年在世,而據(jù)徐興信先生考證:石臼坨島是由于灤河泥沙在15-16世紀沖積而成的,[6]在唐太宗去世八九百年之后?!笆售纭笔且蚱鋶u“環(huán)沙丘隆起,中凹石臼狀”故名。不過這些歷史傳說卻也反映沿海民眾對英雄人物的崇拜與懷念,是一種懷古的心態(tài)文化。

    曹妃甸島附近海域灘淺浪險,暗沙密布,夜航更難。清末民初有僧人法本(原名郭醇誠)為幫助過往航船,托缽化緣4年,以后又至天津道臺衙門燃指化緣(燃了小指和中指)得水晶燈,終于在曹妃甸島上修了一座堅固明亮的燈塔,惠及世人。1917年75歲的法本圓寂,有一副挽聯(lián):“天上增佛極樂國,人間留澤指航燈?!狈ū竞蜕惺鞘苋俗鹁吹膭钪居袨椤⒖犊柚?,他的名字永遠留在渤海,留在了唐山大地。

    2.3 寬廣的開放胸懷和勇敢自強的人文精神,形成特殊的民俗和愛國主義傳統(tǒng)

    唐山民眾世代居住在渤海岸邊,很早就認識海洋,并試圖征服海洋,許多冒險的開拓者消逝在洶涌波濤之中。唐山南部沿海地區(qū)是勇敢者的光榮家園。唐山南部沿海的漁民、船戶和灶戶在歷史上生活充滿了艱辛。當?shù)赜幸皇酌裰{《漁婦嘆》說:

    “王大姐兒淚汪汪,

    有女別嫁下海郎,

    一年四季守空房。

    海潮未了想我郎,

    海風來了揪斷腸。

    有朝一日回家轉,

    魚滿船,蝦滿艙,

    交過租稅手里光。

    手里光,袋兒里光,

    咸鹽堿兒,剩下兩個耳朵里的蝦毛糠?!保?]

    險惡的生活環(huán)境,鑄造了沿海民眾頑強求生的自強精神,這是渤海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之一。

    沿海漁民、船戶和灶戶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獨特的信仰和民俗。在灤州蠶沙口(在今灤南縣柳贊鄉(xiāng))建有天妃宮(天后宮、海神廟)供奉媽祖,這在我國北方確為少見。漁民出海前多焚香祈求媽祖保護航船。媽祖原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林默,傳說她能“乘席渡?!?,救苦化難,被稱為“神女”。北宋太宗時林默去世,被南方沿海民眾尊稱“媽祖”,建廟供奉;明初被封為“天妃”,清初又被封為“天后”,“海神”地位得到彰顯。唐山沿海的灶戶多信仰鹽母,在附近寧河縣建有鹽母廟,祈求鹽母保佑鹽工平安幸福。

    唐山沿海民眾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唐山南部沿海是國防前沿,在中國近代史開端時就遭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侵擾,留下了人民大眾保家衛(wèi)國的篇章。英國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28日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英國海軍先到達廣東、福建沿海,7月以后沿海北犯。8月11日,即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45天,8艘英國軍艦闖到天津大沽口,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答應鴉片貿(mào)易合法化和割地、賠款等要求。英國軍艦在天津海面停留20余日,這期間,英艦曾自白河口沿渤海海岸向東騷擾,竄到今唐山海域。據(jù)記載,兩艘英艦3次泊于黑沿子海面,英國士兵曾登岸“乞買食物”。由于當?shù)剀娒駠烂芊婪叮④娢茨艹颂摱?。黑沿子村位于陡河入??冢駥儇S南區(qū)。另據(jù)《昌黎縣志》記載,當時“忽有夷船入狼窩口”。浪窩口當時在昌黎縣境,現(xiàn)屬樂亭縣,為灤河的主要入海口。說明當時英國侵略軍也曾到達今樂亭縣沿海騷擾。英國強盜侵犯唐山沿海的消息傳出后,引起了唐山地區(qū)民眾的警覺和反對,沿海民眾組織起來,萬眾一心,在各??谠O警。清朝廷也急忙派兵到唐山沿海地區(qū)設防,曾調(diào)樂亭營官兵43名,古北口官兵240名,提標兵200名,在清河口、臭水溝(今樂亭縣境)設防。又招募鄉(xiāng)勇,查巡???;并辦鄉(xiāng)團,互相保衛(wèi)。8月底,清朝廷派直隸總督琦善在大沽口與英國侵略軍頭目義律會晤,表示退讓,促英軍退回廣州等候談判。9月初,英艦撤離白河口,渤海灣的緊張局勢才有了緩和。第二年,清朝廷派僧格林沁部署天津至山海關一帶的防務,包括唐山沿海在內(nèi)的各???,開始建立炮塔;從吉林、黑龍江調(diào)官兵400名在翔云島、湯家河(在今樂亭縣境)等地駐防。[7]在反對英國侵略軍的侵擾中,唐山沿海民眾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渤海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之一。

    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民眾的內(nèi)陸意識較強;唐山長期有海無大港,海上對外交往尚少,唐山的海洋文化不及東南沿海地區(qū)發(fā)達。近年來,由于唐山灣和北方大港——唐山港的崛起,曹妃甸科學發(fā)展示范區(qū)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唐山海洋文化的內(nèi)涵,開創(chuàng)了渤海文化的新篇章。海洋是希望,海洋是未來,渤海的天空光芒萬丈。

    [1] 魏兆環(huán).唐山風土民情[J].唐山文史資料,1998(19):191.

    [2] 趙競存.唐山歷史三字經(jīng)[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07.

    [3] 常念.簡述唐山地區(qū)的宗教文化[J].灤河文化研究,2007(1):46.

    [4] 劉秉中.昔日唐山[J].唐山文史資料,1992(15):149.

    [5] 靳寶峰,孟祥林.唐山市志:第1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58.

    [6] 徐興信.走進樂亭[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291.

    [7] 董寶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與唐山沿海[N].唐山勞動日報,1990-06-27.

    Tangshan’s Hill Culture and Ocean Culture

    WANG Shi-li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Tangshan is adjacent to Yanshan Mountain in the north and the Bohai Sea in the south with Luanhe River running through it.Tangshan culture is not only part of Luanhe culture but also hill culture and ocean culture,constituting colorful and graceful cultural types.

    Tangshan culture;hill culture;ocean culture

    K2791.2TS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349X(2012)02-0001-06

    2011-12-25

    王士立(1935-),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唐山地方史研究。

    (責任編校:白麗娟)

    猜你喜歡
    灤河唐山文化
    河北省灤河“一河一策”方案編制與實施評估
    河北水利(2022年4期)2022-05-17 05:42:4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中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銀行唐山分行
    讓灤河流域水量豐、水質好、生態(tài)美——河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灤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決定
    唐山香酥饹馇圈
    美麗河北之灤河
    公民與法治(2020年7期)2020-05-11 02:14:10
    誰遠誰近?
    啊,我的灤河燕山
    唐山文學(2017年6期)2017-11-26 05:16:44
    王大根
    永宁县| 阿尔山市| 淮南市| 巩义市| 博罗县| 马龙县| 积石山| 宽甸| 庐江县| 苏尼特左旗| 沽源县| 个旧市| 化隆| 奈曼旗| 称多县| 镇巴县| 通江县| 桃江县| 新疆| 简阳市| 长汀县| 中阳县| 墨江| 湟源县| 岑溪市| 崇州市| 措美县| 涡阳县| 探索| 蓝山县| 邹平县| 江山市| 巧家县| 泰安市| 平度市| 贡山| 义马市| 临猗县| 海口市| 永川市|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