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喜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北碚400715)
健全學生的人格鑄造是學校理性德育構建的基礎。它不僅是一個心理前提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現(xiàn)實動力問題。作為人類行為指導的內在心理依據(jù),學生是否具備健全的人格將在最終意義上決定其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是否愿意接納外界的道德灌輸,或者說,在何種程度上具備健全的道德素質,且人格一旦形成,道德品質也就相應地內化,并具有其特殊穩(wěn)定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生健全人格的鑄造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著力點。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學生健全人格的鑄造過程就是一個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一個教學不斷行進、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心理不斷健全、素質不斷提升、修養(yǎng)不斷陶冶的過程。我們不能將學生的道德建設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建構過程,而應把它看做一個綜合性的學識、能力、道德修養(yǎng)不斷進步的過程。此過程也必須是一個知行統(tǒng)一的過程,通過各種途徑傳授給學生的道德知識,必須經(jīng)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判斷與選擇,內化為學生道德信念的一部分,進而升華為道德行為。
首先,通過人文活動的強力滲透性能把學生置于一個充滿科學、理性、溫馨的人文環(huán)境中,以確保其靈魂凈化、道德提升、人格完善。良性的人文活動,就其滲透性而言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和輿論力量的干預,這樣一種干預在現(xiàn)實的運作過程中能對生活在這環(huán)境中的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高雅的人文環(huán)境為學生鑒別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文化陣營;生動的人文環(huán)境能對學生的理性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形成起到誘導作用;莊嚴、寂靜的人文環(huán)境則是學生心靈凈化、人格完善的無聲“煉獄”。學校應該努力著眼于自身的形象建設,善于開發(fā)利用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方面的德育資源,有助于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提升德育實效。
其次,學校人文環(huán)境滲透下的德育建構就其路徑的選擇來看,是一個間接的、靜態(tài)的滲透過程。文化氛圍的建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眾化參與,學校生活、家庭、社會與學生相互聯(lián)系且密不可分,因此可以構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一體化的德育網(wǎng)絡,廣泛動員、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學校道德與社會道德應該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不能有兩套倫理學原則,一套為校內生活,另一套為校外生活。因為行為是一個,因此行為的原則也只是一個?!保?]應重視家庭和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只要學校、家庭、社會與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德育就能發(fā)揮更大的效能,就會在“更大的、間接的和重要的領域”完成對良好人格的培養(yǎng)。
在德育過程中,首先要肯定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價值,但要避免將其理想化和絕對化,要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反對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和消極的狀態(tài)。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只有在個人的意志中才有它的地位”,“德育絕不是發(fā)展某種外表的行為模式,而是要在學生心靈中培養(yǎng)起明智及其適宜的意志來?!保?]學校德育建構的關鍵在于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德育的主體,應實現(xiàn)學校德育和教學行動系統(tǒng)的有機結合。以這種理念為指導,可以培養(yǎng)和深化學生接受德育知識的內部誘因,增加道德實踐的主動性,而且還能有效推動我國德育教學走出原有程序化、機械化的誤區(qū),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促使德育工作真正觸及學生心靈,因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積極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著力于學生自主性德育的建構。
構建學生自主性德育的路徑,重視學生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確保學生在個體的真實體驗下實現(xiàn)自我反省與教育,將道德知識升華為道德行為?!矮@得真知的首要途徑是利用生活經(jīng)驗來學習,生活中的經(jīng)驗對于生活的益處在于能調動學習的興趣,能成為獲得間接知識的橋梁,能理解知識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保?]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和內心信念,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學生的自覺意識和恒久的道德行為。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新型的學生觀、教師觀、課程觀和教學觀,尊重學生的人格,肯定學生是具有自主意志、自主選擇能力,可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道德思考,在道德實踐中達到自主性教育的目的。
當前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新形勢,努力推進學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適應新形勢的科學方法與模式。
這是一種主客體之間互動下的平等德育模式,強調的是主體之間、主客體之間的多向交往與互動,主張變傳統(tǒng)單向的授受和傳授的灌輸式教育為多向交往滲透發(fā)展,即道德學習是一個主體之間、主客體之間交互作用、相互交融的過程。這種主體間和主客間的相互作用在德育學習中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交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學習者與課程資源(包括教材、各種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之間的對話;學習者自我互動——自我的經(jīng)驗反思。[5]課堂之外,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wǎng)絡中,主體與客體,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多種形式的生活、管理對話和互動形式,寓教于學、寓教于美、寓教于管理,使學生在多重形態(tài)的交往與互動中習得正確的道德思想。
多樣性復合型德育模式實施要選擇多樣化的德育載體,強調在載體利用上要改單一式為多樣復合式,將德育內容寓于學校生活和教學之中,注重使多種載體同時發(fā)揮效用,以有效地擴大現(xiàn)有德育工作的廣度與深度。學校隨時都在進行著顯性的和隱性的德育工作:強調以課程為載體,使德育專業(yè)課程與各科課程相兼容、滲透;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方位地進行德育;以教師隊伍形象建設為載體,感染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以學校德育管理機制為載體,有章可循地進行學生道德評估系統(tǒng)建設;以校園人文環(huán)境建設為載體,開展隱性化的德育感化;以多種形式的學生道德活動為載體,營造一種大德育氛圍。這樣一種多樣復合型德育模式在現(xiàn)階段我國廣大學校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發(fā)揮著十分巨大的作用。
隨著多元化和國際化時代的到來,學校德育模式越發(fā)朝著全面、開放、現(xiàn)代、動態(tài)的方向發(fā)展,表現(xiàn)為一種動態(tài)開放型的德育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學校德育內容的全面化、教學形式的開放化、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以及教育格局的動態(tài)化;“封閉式”的道德教育已經(jīng)不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市場的道德高標準要求的學校德育建構必須是一種開放引導式,改封閉式為開放式,改靜態(tài)式為動態(tài)式;學校德育建構必須充分重視利用現(xiàn)代技術。
學校必須完善德育評價體系,構建多元、動態(tài)、開放、發(fā)展的德育評價體系。堅持德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和家長都要主動參與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管理能力;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考慮到德育的條件、過程、效果等方面;評價方法的科學性,要做到四個“結合”即: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靜態(tài)評價和動態(tài)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
發(fā)生學認為,道德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新課程認為: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6]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7]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貼近學生生活,不斷走出課堂的封閉式誤區(qū)。以生活道德的教育作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其構建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在努力培養(yǎng)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下確立人際交往道德。在學生健全人格的建構上,我們也要重視日常生活的德育價值,把德育的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通過遵守日常行為規(guī)范評比、禮儀常規(guī)競賽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健康的人格滲透;通過日常的師生交流、行為暗示以及積極的班級集體活動,讓學生在激勵氛圍中形成積極的人格。
[1] 趙春雷.對新加坡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2).
[2] 趙祥麟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 黃寶源.試論中小學德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 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編.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6] 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
[7]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