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六一
(浙江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國債管理體制研究
陳六一
(浙江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美國債務危機還未結束,歐洲債務危機又全面爆發(fā),大有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當前,我國國債管理體制存在國債市場被人為分割、國債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建議建立統(tǒng)一的國債二級市場、恢復國債期貨交易,并以日本政府購買我國國債為契機,促使西方八國集團(G8),尤其是美國購買我國國債,達到“相互持債”,確保我國資產安全。
金融危機;國債管理;研究
2009年9月,筆者在《企業(yè)經濟》撰寫《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國債流動性研究》一文,首次提出了為加強我國國債市場流動性,進行對外開放的“相互持債”概念;2011年,又撰寫《恢復國債期貨市場的管理體制研究》(見《管理科學》2011年第6期),強烈呼吁我國在“購買國外債券的同時,必須讓對方也購買我國的國債”,并堅信只有通過“相互持債”,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其他國家保持信用,信守承諾,保證我國資產的安全。2012年3月,我國政府正式批準日本政府購買65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國債,以當前的匯率計算大概相當于103億美元。雖然與2011年我國購買450億美元日本國債相比,數(shù)字有點小,但畢竟是個良好的開端,它打破了我國單方面持有他國國債的不正?,F(xiàn)象,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經濟穩(wěn)步增長,加快開放金融市場的步伐,有著重要的示范效應。
源于2008年的美國債務危機,現(xiàn)在看來還遠遠沒有結束的跡象。美國的財政黑洞不能簡單的歸咎于“次貸危機”,其僅僅是一個導火線而已,美國債務危機看來偶然,其實是必然要發(fā)生的結果。其根本原因就是窮兵黷武的必然結果,縱觀美國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國家的侵略性較大,從其領土看,自從“美墨戰(zhàn)爭”后,基本上就沒有什么領土之爭,但是它總是要隔三差五地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最近十幾年的“阿富汗戰(zhàn)爭”、“ 伊拉克戰(zhàn)爭”到“利比亞戰(zhàn)爭”無不如此。炫耀武力首先可以保持其“第一超級大國”地位,其次是“輸出軍火、拉動外輸”,但是戰(zhàn)爭也給美國政府帶來巨大的軍費開支,2010年,美國軍費開支高達7000億美元, 2011年開始的伊朗“核危機”、2012年4月朝鮮的“射星危機”還沒有落幕,美國的軍費開支還將持續(xù)攀升,盡管美國政府采取了所謂的“量化寬松政策”,但是只要它揮舞戰(zhàn)爭大棒,其債務危機很難結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債務危機還沒有結束,源于冰島的歐洲債務危機現(xiàn)已蔓延到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尤其是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最為嚴重,4月24日,又傳來“荷蘭債務危機加劇,首相馬克·呂特內閣可能倒臺”的消息,歐洲債務危機正一發(fā)不可收。與美國債務危機不同的是,歐洲債務危機是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長期的過度舉債造成的,而政府的過度舉債主要源于西方社會的“選舉制度”。制度所在,積重難返,解決危機也并不樂觀。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后,由于美國財團法人持有大量的歐洲危機國家的債券,致使美國的情況雪上加霜,其無心也無力救助歐洲。以法國、德國為首的歐盟大國為了避免“禍及自身”,力邀我國救助歐洲。歐洲是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而我國的經濟增長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外部的需求,如果歐洲債務危機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必將影響我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從而引發(fā)全球的金融危機。
當前,我國國債管理體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被分割的市場參與主體。就目前來說,我國國債流通市場按照參與的投資者類型可以劃分為三個市場:證券交易所(又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國債市場、銀行間國債市場和國債柜臺交易市場。眾所周知,國債流通市場上的投資者有著各自不同的負債性質和資產經營目的,從而就進一步產生了對國債需求的差異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才有了國債交易的需求,有了產生國債交易的動機和行為。但是,我國目前國債流通市場的市場設計,恰恰是抹殺了這種差異性的存在?,F(xiàn)實情況中,商業(yè)銀行無法進入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個人和一部分社會機構投資者則無法進入銀行間國債市場;國債柜臺交易市場則僅僅對個人投資者開放。而相同類型、相同需求的國債投資者在相同市場參與交易,他們之間的交易也就清淡如水了。
2.被分割的資金?,F(xiàn)階段,我國國債市場共有兩個托管清算系統(tǒng):首先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央行)監(jiān)管的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作為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后臺支撐系統(tǒng),擔負著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交易和其他債券的托管與清算任務;其次是由中國證監(jiān)會監(jiān)管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擔負著證券交易所(上海和深圳)包括其他債券在內的所有場內證券的托管和清算任務。由于兩個托管清算系統(tǒng)存在著事實上的競爭關系,相互之間也沒有完善的協(xié)調機制,使我國國債市場始終無法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國債托管、清算體系。這樣,即便是投資者被允許進入各個市場,假設各個市場也可以交易同一國債品種,那么其交易的直接結果也只能是:在一方發(fā)生交易的國債市場開設獨立的托管賬戶和資金賬戶,根本無法存在直接跨市場交易的可能。投資者如果要跨市套利,必須局限在跨市場發(fā)行的品種,且要辦理轉托管。但目前這種不統(tǒng)一的國債托管清算系統(tǒng)造成的結果是:要么使得國債難以在交易所債券市場與銀行間債券市場之間轉托管,要么轉托管費用太高不為投資者接受,兩個市場間的套利無法進行下去,市場和資金的分割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極大地降低了國債的流動性。
當前,我國國債結構仍然存在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國債品種結構和國債期限結構不合理,難以適應不同投資者的不同投資目的需求,造成國債市場流動性較差;其次,沒有恢復國債期貨交易,極大地抑制了國債交易的活躍程度,也是造成國債市場流動性較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1992年末,上海證券交易所借鑒美國經驗,首先向證券商自營業(yè)務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先后一共推出了12個品種的期貨合約。1993年10月,國債期貨交易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至此,我國的國債期貨市場基本形成。同時,上交所還開辦了國債回購業(yè)務,這樣國債市場便形成了現(xiàn)貨、期貨、回購業(yè)務“三駕馬車”,當時盛況空前,形成了一級市場認購踴躍、二級市場現(xiàn)券上揚、回購業(yè)務購銷兩旺的“三贏”局面。但是在1995年 “327事件”發(fā)生后,中國證監(jiān)會一紙批文《關于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暫?!绷藝鴤谪浭袌觯两駴]有恢復國債期貨交易。
長期以來,我國的國債市場對外開放緩慢,未有效吸納發(fā)達國家的資金,尤其是美國等西方八國集團(G8)的資金。我國外匯儲備已十分充盈,而且有逐步上升的能力和趨勢,為追求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最近十幾年來我國購買了美國的大量“國債”,與此同時,我國還持有大量的日本國債,這種單方面持有,就連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也認為是“不正常的”,他認為必須“實現(xiàn)雙向持有國債,以增強中日經濟合作關系”。時至今日,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美國的頭號“債主”,累計數(shù)字已經超過美國70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
針對我國國債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統(tǒng)一的國債二級市場,實現(xiàn)場內交易與場外交易的互補。首先,取消市場參與主體的市場進入限制。允許商業(yè)銀行、城市合作銀行等機構參與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國債交易;開放個人和法人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國債交易。其次,改革國債托管體制,建設統(tǒng)一高效的國債托管清算系統(tǒng)。在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jiān)會共同協(xié)調下,建立統(tǒng)一高效的國家級國債托管清算系統(tǒng),取代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與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承擔所有的國債托管、清算業(yè)務。
2.健全國債品種結構,實現(xiàn)國債品種多元化,恢復國債期貨交易。建議增加國債的品種,如財政債券、建設債券、可轉換債券、儲蓄債券、指數(shù)型債券券等;增加長期、中期、短期國債發(fā)行的梯次,并且實行短期國債的滾動發(fā)行;創(chuàng)造合理安排國債期限結構的體制條件。另外,恢復國債期貨市場,增強國債流動性,有效化解利率風險。
3.加快國債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與發(fā)達國家“相互持債”。建議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理順國債管理體制,加快國債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并以此為契機,使西方八國集團(G8),尤其是我國的頭號“債務國”美國購買我國國債,只有通過“相互持債”,才能在復雜的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確保我國資產的安全,也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的新幣種開辟一條新路。
[1]光明網(wǎng).日本獲批購買650億元中國國債.
http://economy.gmw.cn/2012-03/14/content_3760667.htm
[2]中國資本證券網(wǎng).歐債危機開出三劑藥方 中國救助歐洲頭腦要清醒.
http://www.ccstock.cn/finance/hongguanjingji/2011-10-28/A604591.html
[3]參考消息. 國債減記令希臘銀行嚴重虧損.2012年4月22日第4版.
[4]陳健. 中國巨額外匯:買美國國債不如買美國企業(yè)[J] .中國國情國力,2007年,(04).
[5]劉華. 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外匯儲備管理戰(zhàn)略探析[J].特區(qū)經濟,2010年,(05).
[6]陳六一.恢復國債期貨市場的管理體制研究[J] .企業(yè)經濟,2011年,(03).
(責任編輯:張巧燕)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