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楊超
(黑龍江工程學院昆侖旅游學院)
關聯(lián)理論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在在研究語言的應用及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完善,最終形成獨立學科。Sperber和Wilson在1986提出了認知語用學理論,就是關聯(lián)理論。它從多學科角度,對語言交際的過程做出了新的解釋,把認知與交際統(tǒng)一起來。在關聯(lián)理論中,認知靠的就是關聯(lián)。關聯(lián)理論認為我們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要想真正理解語言的意思,就必須從語境入手尋找相關聯(lián)的信息,最后再根據(jù)話語和語境的關聯(lián)進行推理。關聯(lián)理論從相互認知環(huán)境和互明的角度重新闡明了人類交際的本質和實現(xiàn)成功交際的途徑。信息關聯(lián)性越強,效果越好,反之亦然。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交際、交流和溝通,就是因為人們能夠根據(jù)對方的表達進行各種推理、判斷。
只有讓學生懂得英語的真正魅力,才能讓他們從內心愛上這門課,并學好它。近年來,學者對寫作理論的研究給予極大關注。他們從語言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等各個不同角度,對寫作課程作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全面的和系統(tǒng)的外語寫作教學方法及研究體系,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在中國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中,一方面,寫作被看成是孤立于其它各技能的獨立活動;另一方面,語言寫作也被看成是簡單易學的東西,認為學習者只要會讀了會翻譯了就會寫了,可以無師自通。從本質上講,寫作也是一種交際行為,交際自然要看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期待。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交際是因為人們能夠對行為或語言進行各種推理、判斷。寫作者腦海中語篇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關聯(lián)的過程,而一但找到關聯(lián),則文章也就明晰化了。
寫作過程也是作者對語言進行推理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尋找關聯(lián),確定關聯(lián)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滲透如何遵循關聯(lián)性的認知原則。按照這個原則,整個過程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字面理解,推論理解,評價理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一定會調動所有所學內容從組織文章中心開始,尋找第一層關聯(lián),什么樣的詞語能體現(xiàn)作者的意圖。然后,進行第二層推論,組織文章行文的思路。最后,到第三層,運用換位思考考慮,讀者是否會讀懂自己的文章,會有什么樣的評論等等。大學英語寫作的教學,不應該僅僅以理解詞語和句子為重點,更應著眼于整體的認知。在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充分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又要對整體脈絡進行提前的歸納,并且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合理的恰當?shù)恼J知環(huán)境,尋求最佳關聯(lián)。也就是說教師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寫作要求的情況下,換位思考,學生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相關聯(lián)的背景及文化知識,從而提供一些指導性的關聯(lián)信息,幫助學生造就一個微語言文化環(huán)境。
從關聯(lián)理論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看出,關聯(lián)理論對英語教學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一方面,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導教學;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習者改進學習策略,聽、說、讀、寫、譯都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都需要語言學習者去積極的思考。英語教學不僅是認識多少個單詞、學會多少個句子,更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最終提高英語水平。
[1]Wilson,D Smith N.Relevance Theory[J].Lingua,1992.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lián)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楊淑俠.關聯(lián)理論對高級英語教學的啟示[J].英語教學研,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