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王麗
談中等職業(yè)教育中作文教育教學管理的改革
黑龍江 王麗
作文作為語文教學里的“重頭戲”不可或缺,在中等職業(yè)教育里,作文也十分重要,但現(xiàn)在學生寫出的作文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諸如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層次是否清楚,語句是否通順等,掌握的都不是很好,教師運用了好的教學方法,便能使學生寫好作文,好的作文在客觀上反映學生思維清晰,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中也多了一項長處,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作文;教學;改革
教學的老師都知道,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是個難點,學生們無從下筆,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出題或提供給學生材料依據,接著加以簡單指導,學生就悶在課堂上寫這種封閉型的教學結構,但這種呆板的教學結構是不合理的,應該有所改革才是。作為教育管理專業(yè)的教師,我對中等職業(yè)學校里作文教育教學的改革簡單談談看法。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基礎薄,有的學生拿起筆,卻不知如何開頭,腦子一片空白,沒有思路,為避免學生的盲目性,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課前指導:①課前指導采用師生結合的方法,作文量或材料依據公布之后,老師根據課前備課列出問題,然后給學生以短時間思考認識,接著再依次請幾名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審題的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最后教師因勢引導,加以總結和完善。②學生的習作是他們對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產物。這樣的習作往往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并體現(xiàn)著表現(xiàn)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它沒有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習作沖動絕不會只等到上作文課時才產生。如果把學生的習作都框定在作文課上,學生也許因為缺乏習作的興趣而走上為文而文的歧途。讓學生到農村、野外去體驗生活,觀察山水的美景,使頭腦里有一個畫面,積攢撰寫素材,然后讓學生把撰寫素材加工后形成作文,最后老師再加以引導、總結和完善,這樣做既能體現(xiàn)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作用,又能節(jié)約寫作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因此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就要求教師把作文課上得生動活潑。復雜的寫作過程中,如果把生活的積累稱為“量”,而把積累的生活素材通過藝術手法組合在一起稱為“質”的話,那么,從量變到質的飛躍往往要經過一段“跳板”——靈感的啟迪。錢學森曾經說過:得到靈感的人總是經過一長段其他兩種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苦苦思索來做其準備的。所以靈感還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腦活動,是一種思維。由此可見,靈感并非想象的那么神秘,只有當各種材料準備充分之時,思維中偶然間的升華,便構成靈感的啟迪開始。我們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和其它基礎教育的高中學生相比,知識結構的掌握有差距,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書籍,或靜思,或在看到一些自然現(xiàn)象后,細心引導、啟發(fā)學生,看他們內心有什么感慨,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寫了一個好的開頭,而后就會一瀉千里,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就是一篇好作文。
在學生寫作時,教師要巡回指導隨時指出不足,少出毛病、少走彎路。這個過程不能省略,因為這時的學生悶在課堂里自己完成作文,不一定馬上有好的靈感來源。教師在巡回過程中,能及時發(fā)現(xiàn),加上淺淺的引導,使學生更好的打開思路,開始動筆。在動筆的過程過,教師還是繼續(xù)巡回指導,這樣一來,又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瑕疵處,使其改正,完善他們的作文。當學生全部寫完之后,老師應面批,指出他的成功,首先要肯定成績,給個小甜頭,使學生有一種滿足感,接下來再找學生不足之處,比如語句、作文的布局等等,并指正下次寫作時讓他注意這一次寫作出現(xiàn)的不足。師生面對面,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這種面對面的指導,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避免在下次寫作時出現(xiàn)相同的毛病。
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視,職業(yè)教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其中作文的教育教學更是不容忽視,寫好了作文,有好的文筆,為學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任何事物都要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發(fā)展,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作為教師應該不斷總結教訓,有所改革,才能有所進步,作文教學才會有一個新的提高。
[1]謝麗娟.語文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優(yōu)勢[J].文學教育(中),2010-06-15.[2]鄭循強.淺談合作學習[J].新西部,2010-05-31.[3]陳景山.中職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芻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8-15.
(作者單位:鶴崗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