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華
(淮安市清河中學,江蘇淮安 223001)
研究性學習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合作和交流的過程。生物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一種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信息的來源、信息量,以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加工能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傳統(tǒng)媒體的應用不足以滿足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需求。隨著網絡在現(xiàn)代教學中的應用,信息來源更加豐富,信息容量更大,內容更充實,同時能保留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活動過程,在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和處理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成為優(yōu)化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手段。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資源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伴隨著問題的產生與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預先準備,甚至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的知識,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解決問題相關的信息。網絡媒體可以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豐富的信息來源。
筆者在講授人教版新教材選修1模塊《生物技術實踐》專題四《酶的研究與應用》時,考慮到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酶已走出實驗室,走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所以,筆者將學生帶到網絡教室中利用網絡進行本節(jié)課的學習。筆者將課題改為研究性學習“通過網絡調查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布置學生分組通過網絡收集相關酶和酶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資料。由學生合作小組按興趣和意愿確定調查的子課題。學生合作小組根據(jù)選定的子課題,確定調查方案、計劃、步驟,并實施。各組將在互聯(lián)網上收集到的圖片、文字資料設計成幻燈片、小課件及其他展示形式,在課堂交流,相互提問和答辯。同時,筆者引導學生交流分享網絡調查過程中收集資料的經驗。比如:通過哪些網站可以搜集到所需要的資料?通過哪些方法可以快速收集所需的資料?為什么要對資料進行分類等等。這樣利用網絡的豐富資源,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自己學習的目的去發(fā)現(xiàn)、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檢索、篩選、鑒別、使用、表達和輸入信息的能力,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的優(yōu)勢。
研究性學習可以是個人的單獨研究,也可以是多人的合作。但因為每個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學習時間有限,研究手段也比較單一,能夠收集到的資料有限,因此,研究性學習往往難以單獨完成,通常需要與他人合作學習完成。
網絡為學生的研討和交流提供更多有效便捷的互動交流方式,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如:同步交流的IP電話、視頻會議和聊天室;異步交流的E-mail、BBS、郵件列表等。我們的學生曾經在進行《設計并制作小生態(tài)瓶,觀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研究性學習時利用網絡在聊天室貼一張?zhí)訉ふ液献骰锇椋业胶献骰锇楹笥秒娮余]件進行快捷的遠程交流,互相交換收集到的資料、交流研究心得、共同探討研究方案等。
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自由選擇合適的教師,使其成為研究性學習的輔導老師。因為,網上有很多人力資源,許多教師、特定領域的頂尖級專家或學者都會在網絡平臺注冊成為導師或建立博客,標明自己的研究領域,他們可以接受或選擇學生的輔導請求。這樣學生可以平等地與教師、專家或學者進行討論、交流,向他們請教相關的知識。筆者的學生經常在多媒體教室開放時間到網上與名家、專家進行遠程交流,虛心向他們請教,有的學習合作小組甚至聘請他們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組員。這樣既可以達成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資源和合作交流能力。
研究性學習將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重要性等同起來,不僅強調學習結果也注重學習過程。借助網絡學生可以自主地將學習活動的相關信息完好地記錄下來,保存和記錄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學習活動情況,完成對學習的自我評估、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過程,而且這種對學習過程的記錄便于學生后來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完善和修正,也便于過程性學習評價與管理,更便于關注研究性學習內容和研究性學習過程。
例如:學生在進行《食物營養(yǎng)與人體健康》研究性學習時,要分組調查本校高中生一周的食譜,我們就請信息技術老師先教學生學習E-portfolio(電子學檔)技術,然后用于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記錄了高中學生一周的食譜,還利用學到的營養(yǎng)學知識幫助一部分學生修訂食譜,使他們的食譜更加科學合理,在這過程中充分展示了E-portfolio(電子學檔)技術的優(yōu)勢,使研究性學習如虎添翼。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最后形成成果并展示。在成果展示中既是對學生學習行為與成果的積極肯定,也是學生展示自我、與人分享研究成果、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表現(xiàn),更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傳統(tǒng)的研究性學習,學生成果往往是研究報告、論文、實物模型和戲劇表演等形式。而借助于網絡,學生的成果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如:錄像片段、錄音片段、系列圖片、網頁、電子幻燈片、多媒體課件、電子簡報等等,有時學生還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互聯(lián)網上,使得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夠分享他們的作品,滿足心理成功需求。
比如:我們布置學生進行《校園內的植物資源再認》研究性學習,學生分組合作進行研究,由于學生對植物分類知識知之甚少,他們在網上咨詢知名植物學家相關的問題,最后將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標本,并采集實物和撰寫論文。學生們利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展示成果,有的小組將制作的電子簡報發(fā)布到學校的網站上,有的小組將多媒體課件發(fā)布到教師建的研究性學習和校本教研專題網站上,有的小組將研究成果特別是自己做的標本、采集的實物拍成照片傳給專家,受到專家們一致的好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應用網絡開展中學生物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充分獲取、組合、分析、處理和利用各種信息和學習資源,在充滿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運用各種資源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拓展研究性學習空間,并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結果,從而充分展示網絡的優(yōu)勢,優(yōu)化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調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愿意進行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為將來成為研究型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