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梁 健
當前,老年刊物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但在面臨更多機遇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很多問題制約著老年刊物的進一步發(fā)展。如何打破制約老年刊物發(fā)展的瓶頸,激發(fā)老年刊物的生機和活力,實現老年刊物的長足發(fā)展,是擺在每個老年刊物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無疑為老年刊物如何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梢哉f,“三貼近”是老年刊物實現長足發(fā)展的關鍵。那么,老年刊物何如做到“三貼近”呢?
貼近實際,就是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實際,是社會生活的實際,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罢鎸嵤切侣劦纳保R克思在主編《萊茵報》時期提出“真實”和“純潔”是報刊的本質,他認為報刊應當“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應當“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
作為老年刊物,其內容就要真實地反映老年人所生活的實際。只有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及時發(fā)現好的素材,洞察老年人之所難、所需、所想、所急?!锻砬纭冯s志的刊物內容,一直注重反映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實際,真實反映他們生活的客觀事物。把真實地反映老年人的生活、情感作為做好內容的出發(fā)點。
要達到真實,就必須調查研究。毛澤東說過:“我們的口號:一是不做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二是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眻猿中侣務鎸嵭栽瓌t,就是要求我們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深入采訪、把握全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發(fā)言權、話語權。在貴州各地采訪時,《晚晴》編輯部采編人員發(fā)現,貴州省的百歲老人正在不斷增多,于是決定以《敢活100歲》為題,并組織采寫了這組系列報道,在2007年第6期刊出。為了采寫好這組稿件,采編人員走出辦公室,來到社區(qū)、村寨等基層尋常百姓家,先后深入到玉屏、盤縣、貞豐、遵義、安順、畢節(jié)、都勻、臺江等地分別采訪了8位百歲老人。同時還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編寫了稿件,力求將這組稿件編寫得更加富有代表性和可讀性,以介紹經驗和吸引讀者。
該系列報道刊出后,貴州省新聞出版局主編的《報刊審讀與管理》專門撰文對這組報道給予了表揚和肯定。黔東南州老齡委受這組報道啟示,舉辦了100名百歲老人圖片展。同時,這組報道還受到了很多老年讀者的歡迎,紛紛電話咨詢本刊,對該組報道給予了充分肯定。許多讀者認為,該組報道還宣傳了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老有所樂、老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是一組反映社會進步的好文章。
周恩來說:“只有忠實于事實,才能忠實于真理”。劉少奇在1948年對華親記者團的講話中指出,新聞工作“第一要真實”?!案畈拍苋~茂”,老年刊物之根只有深植于現實的土壤,才能帶來內容之葉的蔥郁茂盛。
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使宣傳思想工作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
作為老年刊物,其內容就要反映老年人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毛澤東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p>
怎樣才能把刊物辦得讓老年讀者喜聞樂見,這是《晚晴》采編人員不斷思考的問題。自創(chuàng)刊以來,《晚晴》堅持“豐富老年情感,關注老年健康,引導老年理財,報道老年玩樂”的辦刊宗旨,融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生活性、趣味性于一體,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楊丹如是貴陽環(huán)保系統(tǒng)的一個退休干部,她與丈夫劉正龍得知新疆喀什地區(qū)莎車縣一個邊遠小學缺少漢語教師的消息后,便自費到5000余千米遠的民族地區(qū)義務支教了一年時間。一年中,他們克服了語言不通、飲食不同以及嚴寒與酷暑的考驗,用自己無私的關愛,贏得了全校師生的愛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一曲民族團結進步的頌歌。得知楊丹如夫婦的感人故事,《晚晴》記者在他們回到貴陽后,先后三次前往其住處采訪,聽他們講述在新疆支教的所見所聞,那種念念不忘、依依不舍的真情,那一封封從遙遠的新疆用還不流暢的漢語書寫的思念老師的信函,促使記者一次次加深感悟完成通訊報道。
由于該報道詳實,感情真摯,動人心魄,楊丹如夫婦的事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楊丹如當選為奧運火炬手?!吨袊鴭D女》雜志社也因此特邀《晚晴》記者為他們撰寫了后續(xù)報道。由此可知,老年刊物應深入生活,了解老年人關注的焦點,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才能引起老年讀者的廣泛關注。可以說,貼近生活是老年刊物走向社會的通道。
貼近群眾,就是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愿望,說群眾想說的話、想聽的話,使宣傳思想工作可親可信、深入人心。
作為老年刊物,其內容就要貼近老年人這個特殊的群體。毛澤東說:“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么文藝創(chuàng)造呢……你要群眾了解你,你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就得下決心,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練?!泵珴蓶|的新聞作品的一個特點是充分運用群眾的語言,特別是廣為人知的成語,從而容易為群眾接受。
于大多數退休老人來說,他們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家中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而貴州青巖老年放映隊的幾位退休老人,卻抱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生活態(tài)度,選擇了貼錢貼力義務為群眾放電影?!锻砬纭返挠浾邔F州青巖老年放映隊和當地群眾進行了實地跟蹤采訪,目睹了老年放映隊在各個村寨放映的過程,用一顆敬仰的心紀錄下了老年放映隊的艱辛付出。通訊報道語言流暢、層次清晰,通過倒敘、細節(jié)描寫等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老人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風采躍然紙上??龊笃鸬搅肆己玫纳鐣Ч偷湫褪痉蹲饔?,使許多老年人樹立了為社會奉獻余熱的生活觀念。社會的文明需要文化的傳播,該報道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播的隊伍中。
卓越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鄒韜奮提倡和身體力行“竭誠為讀者服務”;20世紀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新聞事跡與他的《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聞經典作品之所以彪炳史冊,就是因為他始終矜持“民本”新聞觀,新聞報道始終以民眾為核心、為本原、為目的、為歸宿……作為老年刊物,應當學習和弘揚這種貼近群眾的典范。
一言以蔽之,于老年刊物來說,“三貼近”歸根結底就是要代表廣大老年群體的利益。2009年10月9日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說道:“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媒體發(fā)展,鼓勵和支持中國媒體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手段,增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作為老年刊物,應始終把“三貼近”作為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指導原則,使刊物成為老年讀者真正的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
[1] 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毛澤東,1942年5月.
[2] 社科院新聞. 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3] 社科院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匯編.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當代貴州雜志社《晚晴》編輯部,貴陽 5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