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梅
黑龍江省雞西礦業(yè)集團總醫(yī)院兒科,黑龍江雞西 158100
2012年1—3月本科共收治了新生兒45例,男26例,女19例,其中新生兒黃疸18例,新生兒窒息12例,新生兒吸入性肺炎7例,新生兒顱內(nèi)出血5例,新生兒敗血癥2例,新生兒大皰表皮松解癥1例。年齡1h~28 d,體重2000~4000 g,均需采血做生化檢查,協(xié)助臨床診斷治療。
皮膚消毒液、棉簽、膠布5 mL或10 mL注射器5.5號小兒頭皮針 標本容器。
2.2.1 十字法 患兒平臥位,暴露穿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皮膚,頭皮針接上注射器,定位:從橈骨莖突向前臂內(nèi)側中線,可見一淺溝,作一水平線,再以此水平線的中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即成一十字,于十字的交叉點往掌根部約0.5 cm,于第一腕橫紋處或第一至第二腕橫紋之間,即為進針點。術者左手掌托住患兒穿刺側手臂、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將手掌輕輕拉向手背約40°,消毒皮膚范圍約6 cm[1],右手持針翼以20~30°進針,進針后囑助手輕輕拉動活塞,見回血后放平患兒的手,固定針頭后即可采血,采血完畢,用無菌棉球膠布粘貼壓迫穿刺部位5~10min。
2.2.2 觸摸法 患兒于床上取仰臥位,在腕部下墊一小軟枕,手心向上平放于床上,使穿刺部位暴露。囑助手將患兒穿刺側手掌固定。將頭皮針與注射器連接,對皮膚及術者左手食指、中指進行常規(guī)消毒,左手中指觸摸橈動脈于搏動最明顯處稍加固定。右手持針翼在近食指側邊以20~30°進針由助手輕拉活塞,見血后將左手移開,固定針頭取血。采血完畢用無菌棉球膠布粘貼壓迫穿刺部位。
①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消毒皮膚面積要大,以防感染。②采血時,動作要輕柔、細心,避免對患兒 造成不必要的傷害。③固定和保持患兒體位是采血中最關鍵的一步,新生兒易動,不合作,而體位改變穿刺肯定會失敗,因此操作時必須固定好體位,既可避免誤傷患兒,也有利于順利的采血。④拔針后按壓時間要充足,防止血腫的發(fā)生,10 min后要檢查穿刺點,確保無滲血。⑤根據(jù)不同的檢驗目的,選擇標本容器,并計算所需血量,同時抽取幾個項目的血標本,一般先注入血培養(yǎng)瓶,其次注入抗凝瓶,最后注入干燥試管。
①在新生兒病房,無家屬陪護,采用其他方法采血,多需兩個人協(xié)作,一人按壓,一人處理血標本,而橈動脈采血后即用準備好的10 cm膠布壓住棉球繞新生兒手腕圈余按壓,利用膠布的彈性自動按壓,術者可及時處理血標本,處理后,觀察患兒手指血運情況,止血后及時放松按壓,這樣既可避免血標本凝固又可保證按壓效果,整個過程可由一操作完成,減少了人力消耗。②橈動脈穿刺成功后易固定,可更換注射器,且出血量大,一次穿刺采血就可達到所需較大血量的要求,減少穿刺次數(shù),從而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減輕了患兒的痛苦。
在本院45例新生兒應用此種方法采血,一次穿刺成功39例,成功率達87%,二次成功6例,占13%,無局部血腫,淤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經(jīng)橈動脈穿刺不需要特殊體位,只需露出前臂,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極為方便[2],為搶救贏得了機會;橈動脈穿刺時手臂前臂光滑平整,胎脂較少,局部皮膚消毒好后,整個采血過程不易被污染;橈動脈附近迷走神經(jīng)分布少,無重要的神經(jīng)和血管,不易發(fā)生神經(jīng)血管損傷;采用橈動脈穿刺法,不用止血帶,血容量充盈,能有效的防止溶血的發(fā)生。因此橈動脈采血法提高了新生兒穿刺采血的成功率,操作時間短,不易被污染,對血管和周圍組織損傷小,并且護理人員能獨立完成這項操作,大大提高了護理技術水平和獨立工作的能力,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了依據(jù),減輕了護士負擔,減少了患兒痛苦。是一種有效的采血方法,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譚亞飛.橈動脈穿刺在兒科的應用.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06(2):105-106.
[2]吳愛琳.股動脈采血與橈動脈采血的臨床應用比較[J].現(xiàn)代護理,2006,12(5):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