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曉菊
(重慶市黔江區(qū)城西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重慶 409000)
產后出血是臨床產科常見的高危因素,其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在孕產婦死亡原因中,有絕大部分均為產后出血。有調查研究發(fā)現,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占分娩產婦總數的2%~3%之間[1]。中心為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總結了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對我中心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7例產后大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產婦年齡21~42歲,平均(28.13±5.57)歲。其中21例產婦為在我中心分娩產婦,6例為外院分娩后發(fā)生大出血轉入我院。其中單胎妊娠25例,雙胎妊娠2例。產婦分娩方式為:自然分娩10例,使用吸引器等助產3例,剖宮產14例。
導致產后大出血的原因為:宮縮乏力22例,胎盤因素2例,軟產道損傷2例,子宮破裂1例。
對2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其臨床觀察的主要內容和護理干預的要點。
27例產后大出血的患者經過我中心的積極治療和護理,患者均康復出院,無死亡患者。患者出血量均在650mL以上,出血時間為2~11h,平均(60.1±1.54)h。
對產后大出血患者的臨床觀察內容主要以產時監(jiān)測為主。第一產程要對產程進展、宮縮情況密切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是否有產程延緩和產程停滯[2];第二產程要重視對胎心和產婦軟產道損傷情況給予監(jiān)測,當胎兒娩出后,立即收集出血量;第三產程要準確觀察胎盤的剝離情況,避免過早地牽拉臍帶,不可按揉子宮[3],還要觀察胎膜是否完整。此外,準確觀察和測量產婦產后2h出血量也十分重要。護士除了要準確收集出血量外,還要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面色及全身狀態(tài)。
除此之外,臨床觀察的內容還要包括對患者的詢問:詢問其是否有頭暈、惡心、嘔吐或者煩躁不安等。
3.2.1 一般護理 產婦在入院后,護士要詳細評價產婦的各種情況,判斷是否為高危妊娠、有無并發(fā)癥等情況。與醫(yī)生一同為產婦選擇最佳的分娩方式。如產婦有嘔吐、產程較長者,可給予靜脈輸注營養(yǎng)液。鼓勵產婦在宮縮不強、胎膜未破時下床活動,以促進產程的進展。如產婦有胎位不正、胎膜早破等,需臥床休息,并加強巡視。
3.2.2 心理護理 與產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用熱情、溫暖的語言,消除產婦的陌生心理。為產婦提供有關分娩的相關知識,使產婦能夠正視分娩,消除其內心的恐懼不安。鼓勵產婦在陣痛期間進食,并強調進食的重要性。可給予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的流食和半流食,如雞蛋、巧克力、面條等。盡量滿足產婦的各種需求,指導產婦如何在宮縮時用力。在宮縮間隙放松,給予擦汗、飲水、巧克力等,補充產婦流失的水分和體力。多鼓勵產婦,使用正性激勵語言。
安撫產婦緊張焦慮的情緒,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為產婦耐心地講解各種治療性操作的目的,并提供其治愈的病例。
3.2.3 預防感染 由于產后出血患者會出現機體的抵抗力降低,并可能會由于各種操作引起感染等。因此,護士要積極給予感染的預防,保證產婦病房的環(huán)境清潔,注意空氣流通。在進行產婦陰道內及宮腔操作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范。遵醫(yī)囑為患者給予抗生素,每4h監(jiān)測一次患者體溫。
3.2.4 搶救護理 一旦發(fā)現患者出現產后大出血,醫(yī)護人員要立即給予救助,并保證搶救工作能夠有條不紊進行。護士迅速為患者開通靜脈通路,使用留置針。連接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其顏色、表情等變化,及時調整輸液速度,避免輸液過快。立即給予吸氧,氧流量為4~6L/min,注意觀察患者吸氧過程中呼吸是否通暢。協(xié)助產婦取頭低腳高位,以促進靜脈回流。刺激產婦子宮收縮,用手按摩產婦的子宮底,護士左手在恥骨聯合上緣按壓,并將子宮向上推,右手在子宮底部做按摩,這樣能夠將子宮腔內的積血壓出,進而達到有效的止血。與醫(yī)生一同尋找產婦發(fā)生產后出血的原因,以給予針對性的干預。
產婦發(fā)生產后出血,能夠直接危險產婦的生命安全。其發(fā)生原因較為復雜,多與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和軟組織損傷等因素密切相關。而產后出血的首要工作是預防,護士要幫助產婦準確識別是否有危險妊娠。在產婦產后2h內,密切觀察期實際情況,重視生命體征、陰道內流血及宮縮進展。一旦發(fā)現其在產后有大出血,要及時給予搶救。護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積極積累臨床經驗,總結產婦大出血的護理措施,以給予患者更好的照顧。
[1] 龐海燕,徐亞紅,李秀梅,等.產后大出血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21(24):3159.
[2] 徐細毛,孫曄.28例產后大出血搶救護理心得[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2):73.
[3] 鄒錦鑾.產后大出血58例治療觀察及護理體會[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7):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