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躍威
變更基準油何罪之有
○ 文/馮躍威
兩大石油公司改選迪拜原油做基準油,是正常的經營行為,也是經營決策的進步,更是邁向科學經營方式和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近期,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三季度業(yè)績報告出臺之后,有媒體質疑兩大公司“少繳特別收益金300億元”。該媒體分析原因,認為是兩大石油公司“變更了基準油”,并對這一行為提出了疑問。
其實,2007年下半年,中石化就將油田掛靠的國際原油品種(又稱基準油)從“辛塔”調整到了“杜里”,中石油則是在2008年5月將掛靠的品種從“米納斯”調整到了“辛塔”。今年初,兩大石油公司又分別將掛靠的國際原油品種變到“迪拜”的原油。
客觀地觀察這幾次基準油的調整,的確造成了報表表觀稅負的下降,特別是這四種原油的價格在通常情況下是遞減的,所以石油公司調整基準油以避稅的說法也不脛而走。
其實,“米納斯”原油是產自印度尼西亞的輕質原油,“辛塔”原油是指印尼不同產地原油經過混合后,再通過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和蘇門達臘島之間的巽他海峽北口的辛塔油港出口而被命名的一個標價油種。因前者的油品品質優(yōu)于后者,所以價格要高于后者。
從供需情況看,印尼2012年一季度原油日產量僅有88.6萬桶,而2010年日需求量達到了142.6萬桶,巨大的需求缺口,其價格必然要高于產油國的油價。因此,印尼的這兩個原油價格全都高于迪拜的原油價格。新加坡自身不產原油,僅是一個石油貿易市場,所以“杜里”原油價格是消費型的貿易價格。因此,無論選擇“米納斯”、“辛塔”還是“杜里”,其實都是一種非常不科學的決定。他們都會造成中國國內原產地原油的過度繳稅,并對國內石油企業(yè)形成盤剝。
縱觀全球石油消費大國的原油貿易標價選擇的取向,幾乎沒有人愿意將自己的用油定價標準綁定在別的小消費國的價格體系或小“倒爺”市場的價格體系上,將本國國民的用油安全交給與實物資源資產不相干的市場。為此,他們更多的是根據所在地區(qū)選擇紐約商業(yè)交易所(NYMEX)或洲際交易所(ICE)或迪拜商品交易所(DME),并依據各自的旗艦期貨合約價作為議價或現(xiàn)貨交易的標價依據。
盡管這三個期貨市場與合約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和不為人知的隱蔽性的操縱行為,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所提供的避險工具和監(jiān)管制度可以初步幫助實體石油企業(yè)降低運營和交易的風險,當然也不乏有牟利的機會和可能。也正因如此,國際金融財團和石油財團們才極為熱衷地將自己的人力資源、金融資本以及管理技術投入到這些公開的國際石油市場上,參與全球24小時為石油定價的游戲并從中牟取紅利。
與國際化相關的制度相比,我國在這一領域還存在一定缺陷:不允許國有石油公司進入國際石油金融市場進行有效的避險操作、資產配置和更高層次地參與價格發(fā)現(xiàn)。這必然導致其對國際石油市場的理解、認識自然存在時盲區(qū)。不過,隨著美國2008年引發(fā)的全球經濟危機不斷惡化,全球性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和美國即將全面實施的《多德-弗蘭克法案》等都將會對石油市場產生沖擊,特別是對定價體系的沖擊。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兩大石油公司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迪拜原油做標油。可以說,它是石油公司正常的經營行為,也是經營決策的進步,更是從不科學邁向科學經營方式和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中國聯(lián)合石油有限公司已經進入了DME,成為該交易所的場外會員,采購原油已經可以進行避險的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將定價的標準油選用其他小消費國的原油價,不僅是在自廢武功,而且將繼續(xù)給國際金融財團組團狙擊中國采購原油時的油價留有機會,更為重要的是不能有效地封閉在國際原油市場采購時的風險敞口。